摘 要:赫拉克利特同德謨克利特在時間上具有承接關系,二人的思想中又都著重談到了“火”。赫拉克利特的“本原之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謨克利特基于原子學說所提出的“火”元素說。后者對于前者的思想不僅具有繼承關系,而且進行了進一步的批判。
關鍵詞:本原;變化;火;原子
一、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說
赫拉克利特與同時代哲學家們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他不將世界歸結(jié)于一個不動的“一”,而是承認萬物都處在不停地變化之中,就像一團活火一樣。他的這種既想滿足人們對于世界本原物質(zhì)的探求欲又為這種本原物質(zhì)賦予運動屬性的思想無疑是受到了米利都學派三大家以及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不是始基的始基”——“火”。
無論是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形”還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氣”,都不具有火永恒變化的特性。他用詩的語言(美妙但同時卻又是晦澀的)去敘說萬物之間在每個領域都存在的相互轉(zhuǎn)化現(xiàn)象。一切事物都在這個運動著的“游戲”中發(fā)生與毀滅,運動是存在物得以存在的原因。這一變化過程可以形象化為火的稀、濃造就了不同的事物,事物最終又可以分解為火。需要注意的是,赫拉克利特不只是將火視為一個抽象概念,而是賦予了其物質(zhì)實體的定義。變化、運動與火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并不能簡單地把火看做一個具象化的模型。
“邏各斯”是赫拉克利特由“火”推衍出的另一重要范疇。在赫拉克利特這里,邏各斯具有普遍規(guī)律性、代表了一切事物生息繁衍之命運。作為火的屬性,邏各斯為火劃定了變化的尺度。所以赫拉克利特將整個宇宙都視為一團符合邏各斯的活火。在這樣一個具有穩(wěn)定秩序,但秩序中暗含了不斷地對立斗爭的宇宙中,平靜絕不是主流,變化才是永恒真理。這種對立轉(zhuǎn)化的思想對于后世辯證學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奠基作用。馬克思曾大加贊揚赫拉克利特的這種對立斗爭思想,將其尊奉為辯證法的創(chuàng)始人。
將“火”作為本原,但又不止步于單純的物質(zhì)始基,而是又賦予了“火”運動、對立與轉(zhuǎn)化的豐富含義,使得赫拉克利特的思想高度超越了之前的所有哲學家,辯證法的思想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二、德謨克利特的“火”原子說
德謨克利特對于世界本源的探索,明顯比赫拉克利特更進一步。以其作為代表人物的原子論將古希臘哲學真正推上了一個高峰。這種進步并非突然爆發(fā)的,而是在幾十年的時間里逐步演化的。作為留基波的學生,德謨克利特將“原子”這個范疇發(fā)揚光大,將其正式地理論化、系統(tǒng)化。
在德謨克里特看來,世界的本原必定會是物質(zhì)性的,一定是一種實質(zhì)性的存在。他將世界的本原稱為“原子”,原子是不可計數(shù)的、不可分割的、形狀大小不一的能動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不是精神性的“理念”,而是具有物質(zhì)的屬性——大小、形狀、重量的,并且這些屬性是不可改變的。
同“原子”相對立的是“虛空”,虛空的存在使得原子不再保持巴門尼德所謂的那個“一”,而是為原子的運動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在這個連續(xù)性的運動世界中,原子與虛空不是完全對立的兩面,而是存在著原子與虛空在運動中完成交替,相互交融為一個有機整體。
在上面提到的的理論基礎上,德謨克利特引入了“火”的范疇來為他的認識論作解釋。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記載,德謨克利特將火同靈魂等同起來,靈魂、火和太陽是由同一種原子組成的,這種原子最為精細、形狀極其圓潤。火原子在眾多原子中是最輕的,最不能被固定,卻具有最強的能動性,將最為第一推動力?;鹪邮菬o處不在的,因為火原子連最小的虛空也能穿過。這也就意味著,靈魂是無所不在的,一切物體都具有某種感覺。這種萬物有靈的觀點成為了古代“物活論”的代表。
原子的本質(zhì)是無法被改變的,人們之所以產(chǎn)生了世界的某些屬性發(fā)生變化的感覺,是因為原子之間排列發(fā)生變化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世界的現(xiàn)象索然紛繁復雜,但究其本質(zhì)仍然是永恒、固定不變的。
三、 德謨克利特對于赫拉克利特學說的繼承與批判
德謨克利特的火原子學說采用了赫拉克利特關于火的一般性描述?;鹱顬槊黠@的特征就是運動,世界之所以運動是因為火的本性就是生生不息、無時無刻不處在運動當中的。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思想也對德謨克利特有著巨大的啟發(fā),虛空作為原子的對立面出現(xiàn),同辯證法中二者對立的關系是符合的。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火作為始基是具有無上地位的。世界的本原不是被簡單地歸結(jié)為物質(zhì),運動同物質(zh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德謨克利特的世界本原仍是要歸結(jié)到物質(zhì)上來,火的運動屬性只是作為認識論中靈魂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條件出現(xiàn)。世界的運動雖然仍是由火來推動,但整個世界的本質(zhì)并非是運動。
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概念是火為何要運動、要運動到哪里的原因,在其中對立轉(zhuǎn)化的辯證法思想領先了整個時代。而德謨克利特將虛空視為原子不斷運動的原因。原子與虛空之間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不可以進行相互之間的轉(zhuǎn)化。赫拉克利特的運動較之德謨克利特的運動要更為徹底,不僅僅是空間上的交替,而且具有本質(zhì)屬性上的轉(zhuǎn)變。這種屬性上的改變被德謨克利特用認識論的方式加以解釋,可以看做是研究方法上的進步。哲學由此開始細分化,哲學問題不再單單只是尋求一個根本性的解釋,哲學所探討的中心問題也逐漸豐富起來了。
參考文獻:
[1]葉秀山.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德]文德爾班.詹文杰譯.古代哲學史[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3]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付堯(1991–),男,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哲學碩士,就讀于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