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藝珊(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福州 350000?。?/p>
廢舊干電池對泥鰍的毒性效應
許藝珊
(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福州350000)
摘要:以抗污染能力強的泥鰍(Misgurnusanguil licaudatus)為實驗材料,研究了廢舊干電池污染的水源對水生生物具有極強的毒害作用。對受毒害但未死亡的個體斷尾取血,顯微鏡下觀察血紅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發(fā)現(xiàn)生活在廢舊干電池污染水體中殘存的泥鰍個體,其血紅細胞的微核率大大超過生活在正常水體中的泥鰍個體。
關鍵詞:廢舊干電池;致毒;泥鰍;血紅細胞;微核
泥鰍(M isgurnusanguillicaudatus),是一種抗污能力較強的淡水魚,分布廣泛。但是,由于水域的污染、生態(tài)平衡的失調(diào)和氣候的惡化,使得泥鰍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受到很大破壞,其生活空間逐步縮小。廢舊干電池對環(huán)境的污染已是眾所周知,通過實驗證實了廢舊千電池對泥鰍等水生生物具有極強的毒害,并在亞致死的情況下能造成泥鰍血紅細胞的變異,為維護生態(tài)平衡、防御水域污染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jù)。
泥鰍,購自余盛永輝超市,平均體長10~13cm,體重14~20g;三圈牌圓筒型堿性鋅錳電池(廈門三圈電池有限公司生產(chǎn)size AAA,1.5v,7號電池)若干節(jié);大小相同的塑料桶若干個。
2.1染液的配制
I液:先取瑞氏染粉1g、姬姆薩染粉0.3g,置于潔凈的研缽中,加入少量甲醇,研磨片刻,吸出上層染液。再加入少量甲醇,繼續(xù)研磨,再吸出上液。如此連續(xù)幾次,共用甲醇500m l,收集于棕色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搖3分鐘,共5天,存放1周后即可使用。
Ⅱ液:pH 6.4~6.8磷酸鹽緩沖液往燒杯中加入無水磷酸二氫鉀6.64g和無水磷酸氫二鉀2.56g,再加入少量蒸餾水溶解,用磷酸鹽調(diào)整pH,加水至1000m l,收集于棕色瓶中。
2.2正式實驗
(1)將四節(jié)電池剝?nèi)ネ鈱铀芰希议_外殼,得到里面的粉末,經(jīng)稱量得7.0g電池粉末,置于塑料桶中。往塑料桶加入1600m l的自來水,制成原液。每天三次攪拌,一周過后,用漏斗和濾紙把電池粉末過濾干凈,再用放置一天的自來水,配制成濃度分別為50%、40%、30%、20%、10%的溶液,每桶各有800m l溶液。
(2)將泥鰍暫養(yǎng)一天后,選擇體格健康、體表無受損情況的個體放入上述五個不同濃度的塑料桶中,每個桶放入4條泥鰍,再取編號為6的塑料桶,加入600m l放置一天的自來水,也放入4條泥鰍,作為對照組。用塑料袋把塑料桶的口包扎好(每個塑料袋上都有若干個孔,以使泥鰍獲得足夠的氧氣)。實驗進行24小時。
(3)制作血涂片。實驗結束后,對每個塑料桶中殘存的泥鰍斷尾取血,制作血涂片.每組制作3張。
(4)染色。平置將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Ⅰ液3~5滴,使其迅速蓋滿血膜,約1m in后,滴加Ⅱ液5~10滴,輕輕搖動玻片或對準血片吹氣,使其與染液充分混合,5~10m in后用水沖去染液,待干。
(5)鏡檢觀察。將染色后的血涂片置于油鏡下,觀察血紅細胞是否產(chǎn)生微核,并記錄微核數(shù)。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中殘存的泥鰍個體的血紅細胞有較大變異,細胞內(nèi)出現(xiàn)了微核。
廢舊干電池對泥鰍紅細胞微核率的影響
由正式實驗的結果可知,在溶液濃度為30%中,泥鰍血紅細胞的微核率最高。
廢舊干電池對環(huán)境的污染主要表現(xiàn)在酸堿電解質和重金屬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會逐漸滲入土壤和水體,逐漸積累,而且不易降解消除,對環(huán)境和生物造成很大的危害。廢舊干電池對泥鰍的危害與廢舊干電池在水體中暴露的時間、數(shù)量成正比,暴露時間越長、廢舊干電池的量越大,其中的有毒物質泄漏越多,在水體中積聚得越多,對水生生物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實驗中處于亞致死狀態(tài)的泥鰍個體血紅細胞的微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了在亞致死的情況下,廢舊電池中的有毒物質已經(jīng)對生物體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參考文獻:
[1]吳若菁.遺傳學實驗[M].科學出版社.
[2]婁允東,吳萍.亞硝基胍對泥鰍紅細胞微核及核異常的誘發(fā)[J].中國環(huán)境科學,1996,16(04):275.
[3]匡少平,徐倩.鉛對泥鰍的致毒作用[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3,26(06):11-12.
作者簡介:許藝珊(1994-),女,本科生,生物科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