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榮明
2013年12月,福建名師培養(yǎng)對象教學交流研討團隊,在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的帶領下,走進臺北的幾所學校開展教學交流研討活動。短短的幾天時間,臺灣的教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溫馨的校園文化
徜徉在臺灣校園,感受到的是舒適與溫馨。不管是新北市的秀山小學還是臺北市的幸安小學,校園寬廣、整潔、寧靜,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及設施,保證學生每天的體育活動和鍛煉。比如校園里的地下游泳館有專人管理,常年水溫保持在30攝氏度左右,學校開設游泳課,每個學生都學游泳。我們參觀的每所學校都有幾個籃球場和排球場,還有畫好的“跳格子”等傳統(tǒng)游戲活動場所,供學生課間活動用。學校還有動物飼養(yǎng)角,養(yǎng)著梅花鹿、小山羊等,學生可以幫助喂養(yǎng)動物,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
臺灣校園的溫馨來自社會對學校的自覺保護行為。盡管家長對教師的要求很高,但很少為難學校。學校有什么需求,家長會自發(fā)地組織志工隊為學校服務。比如秀山小學的第一個多媒體教室就是家長們把自己家里的電腦一臺臺搬來,捐助給學校誕生的。學校有什么活動,每一次的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的會長都會參與。更令我感嘆的是秀山小學4?郾1公頃的校園沒有圍墻和保安,只有一排矮矮的冬青樹作為分界線。校長告訴我們,外人從來不會攀越進入校園,如果有人偶爾攀越冬青樹,街鄰會主動勸阻。
臺灣校園的溫馨還來自校園的整潔、寧靜。臺灣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非常好。那么寬闊的校園,看不見一片紙屑,教師、學生換拖鞋進入教室;校長光腳進入會場。校長講話、教師上課基本不用麥克風,他們主動走下講臺和學生互動、對話。他們認為上課聲音不要太大,不要過分爭執(zhí),要注意溝通。校長、教師走下講臺,空間的圍墻解除了,溫暖的感覺就產(chǎn)生了,課堂像好朋友一樣聊天,課堂就變得像家一樣溫暖。
在臺灣,學校里沒有任何秘密,什么都可以問,什么都可以分享。難辦的事交給家長委員會處理。學校有龐大的義務志工隊,按學校需求由家長推舉的隊長組織招聘,負責填寫申報表格、審核、培訓,熱心地為學校服務,積極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社會、家長熱心為學校服務成為臺灣校園的一道亮麗風景,這也足以說明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支持。
二、學校職級管理模式——分類推進
臺灣學校的管理與大陸有較大區(qū)別。大陸實行的是職務聘任制,學校行政人員、教師統(tǒng)一參與職稱聘任。而臺灣推行的是行政職級制及教學職級制。招聘行政管理人員的不能申報學校教師職級,只能二選一。校長在一所學校任職不能超過10年,學校不設副校長。除校長外,設總務處、訓導處、教導處等機構。學校大的事項由校長統(tǒng)領,其他的由各處室各司其職??倓罩魅?、訓導主任、教導主任不僅對工作很有熱情而且對業(yè)務都非常熟悉。我們每到一所學校,基本上都是由各個處室的主任滔滔不絕地介紹其分管部門的特色。他們的文明禮儀、業(yè)務的精湛令我們肅然起敬。
臺灣的教學管理也值得一提。學校教師可以不寫教案,教師要寫的是每個學期的課程計劃,但公開課要寫教案。每個學期都要進行家長滿意度調查,滿意度需達85%以上才可以續(xù)聘教師職務。學校定期舉行課發(fā)會,由校長、處室主任、教學組長、各年級教師代表、各學習領域課程發(fā)展小組代表、家長代表及社區(qū)人士各1人組成,一般有10人左右代表參與。因此,課發(fā)會的教師都會很認真地準備,上出自己的特色。
臺灣教師不分男女50歲就可以申請退休,但退休后還可以申請回校義務上課。在秀山小學交流研討活動中,為我們上展示課《愛心樹》的張老師就是一位退休女教師,她在課堂上的親和力,研討中的認真勁,真令人刮目相看。我想,這也許源自于教學本身的快樂吧!
三、學習共同體成為課堂亮麗的風景
共學、共享、共進、共好是學習共同體的基本特征。近年來,臺灣中小學教育受日本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影響,掀起了一場學習的革命。強調學校的教師、學生、家長都要學習,而且要相互學習,以塑造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邁向優(yōu)質和卓越。他們以“精進教學,提升教師專業(yè),增進學生學習”為目標,推動“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研究。在臺灣首府大學歐用生教授的引領下,通過學習共同體工作坊與讀書會的方式進行專業(yè)對話,并搭配公開觀課、議課等分享方式。在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注重協(xié)同學習和對話學習。協(xié)同學習是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概念,強調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學習,而且要相互學習,真實地學習。在學習中重視真實的平量機制,努力尋找啟發(fā)孩子學習動人的密碼。
課堂上教師善于運用學習單給學生深度思考、深度對話的機會,引導學生靜靜地思考,有深度地思考。并且借助學習單進行互動交流學習,課堂從獨白走向對話式學習。教學中追尋“知覺優(yōu)先性”,同伴之間互為主體性,利用“共社群性”所產(chǎn)生的磁吸效應形成學習群體,教師和孩子共同學習。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與知識相遇,與伙伴相遇,與自己的舊知識相遇,主動、快樂地學習。教師蹲下身子認真傾聽、巧妙串聯(lián)、有效回歸,課堂上體現(xiàn)的是自主、柔軟的課堂文化。
臺灣的課堂是自主、開放、歸納式的課堂,課堂以學為中心,以學為主線,看得見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整個學習的過程是獨立的過程,甚至是錯誤的過程,也是產(chǎn)生想法的過程,有創(chuàng)意的過程。課堂上學生錯的地方,精彩的地方都看得見。學習的歷程始終以孩子為主軸,從小組到全班學習圈,彼此互相協(xié)助、支持、分享、成長,共同建構知識,增加經(jīng)驗值。
四、觀課、議課不失焦
臺灣參與聽課者在課堂上都是站著觀課,課堂上設立觀察員,觀察、記錄學生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對焦在學生而非教師。教師觀課重點不是批評別人的課程,而是以教師教學設計核心做法的邏輯性進行討論。觀課后的討論方式不是批判上課的優(yōu)劣勢與教法是非,而是探討每個孩子的學習成功和失敗之處,并探討其何以致之的背景因素。評課重點聚焦在學習共同體研究開展后學習方式的改變上。評課方式由全體出席人員參與并輪流發(fā)言,還邀請不同級別的專家進行點評。
評課的專家團隊力量很強大,有高校的教授、學科的專家權威,也有校內外的名師,本校的校長、主任。評課的形式自由、民主、熱烈,各抒己見。比如活動中,在聽完臺灣張老師的《愛心樹》及福建名師培養(yǎng)人選陳麗婷老師的《假如》兩節(jié)語文課后,秀山小學組織了評課活動。在《愛心樹》一課的評課中,先由張老師進行執(zhí)教者簡述,再由觀課者匯報(臺灣師大的實習生),主要是匯報課堂觀察到的學生學習小組的表現(xiàn),然后是教者回應——張老師對孩子們的個性特點進行闡述,最后是專家點評——從高校的權威專家到外校小學語文界的知名專家到本校的領導、老師,聚焦課堂上最關鍵性的問題及學生學習小組的學習表現(xiàn)發(fā)表看法。每個人的發(fā)表都有自己的觀點,不人云亦云。
臺灣有濃郁的教學研究氛圍。他們每個地區(qū)每年都有一個教育主題,每個學校都會圍繞教育主題開展課發(fā)會并建立相關的評課與議課機制。他們的評課、議課機制有校內的,也有校際的。比如:1.群內對話。一般每學年開展12場次,是咖啡屋聊天式的,根據(jù)制作的“課程與教學實踐”思維導圖形式開展討論,以匯集集體智慧,檢視觀摩重點。2.群間對話。一般每學年開展4場次。由匯談結果分享各群智慧,并用8分鐘左右的紀錄片分享觀察、對話及交流的重點。3.跨校對話。一般每學年開展2場次。有跨校經(jīng)驗分享:閱讀、科學、美學之教學與學習經(jīng)驗。有學習成果展之觀摩,分享他校特色教學之經(jīng)驗,引導校內對話機制。
回眸臺灣教育之所見,對照當前我們所推崇的“翻轉課堂”理念,我們真正要轉動的也是學習共同體,真正要改變的是課堂的學習方式。我們學校要帶給孩子的應該是民主、自由、快樂而溫馨的校園生活。這也是臺灣教育觀摩后帶給我的思考與啟迪。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小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