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有三個基本能力:激發(fā)學生熱情,讓學生達到他們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培養(yǎng)學生信心,幫助學生獲取相應的技能和知識,目的是使他們成為充滿信心的、獨立的學習者,將來能夠繼續(xù)提高他們的知識和專長;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力,允許學生試驗、探究、提問,發(fā)展具有原創(chuàng)性思維的技能和性情傾向。
——英國華威大學教育專業(yè)榮休教授肯·羅賓森(《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5年第41期 趙瀟)
表面上看,中國教育的特點是功利化的,其實它也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它把個人的追求、家庭的責任和國家的期望統(tǒng)一在了一起。中國人對于教育的目的實際上并沒有改變,一則是教育改變命運,二則是教育實現(xiàn)個人、家庭和國家的理想。
——近日,德國藝術與文化教育委員會主席??ㄌ亍だU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教授就“教育的作用”進行了深度的對談,內容涉及中德兩國的教育特點、途徑和成敗等諸多主題。劉嘉教授從“書中自有黃金屋”一句講起:“書中為什么能讀出黃金來?很簡單,你讀了書就可以參加科舉,中舉了就能夠做官,這是個人的成功,也是對自己的家族的一個回饋,繼而也把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綁在了一起。”(騰訊文化2015年10月19日)
我們的世界正在不斷地變化,如果這些變化在孩子的眼中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那就等同于我們什么都沒做。我們要確保所有的東西在新課表中真的發(fā)生,在每一個學生當中真實地發(fā)生。
——芬蘭伊勞雅韋學校校長Satu Valkama在“首屆全球未來學校大會暨世界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上發(fā)言時這樣說道。(“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原創(chuàng)2015年10月19日,閱讀全文請“掃一掃”二維碼)
要人成功,首先要讓人產生想法,擁有想法,辨析想法,而學校應當是讓學子滋生想法的肥沃土壤、催化想法的化學反應爐、嘗試想法的創(chuàng)新實踐地。
——《文匯報》教衛(wèi)部主任記者蘇軍:《“成功沒有模式”的教育學含義》(《上海教育》2015年第28期)
應試教育的死穴,恰恰在于它沒有給孩子們留下“犯錯”的空間。
——哈佛大學創(chuàng)新實驗室和教育改革領導小組負責人托尼·瓦格納說,這個世界上,想不經(jīng)歷失敗而徑直走向成功是基本不可能的。試錯,才是人類不斷學習的前提。(《文匯報》2015年10月30日 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