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旭
《發(fā)動機構造與維修》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學習結束后,能夠具有認知發(fā)動機總體零件,汽車發(fā)動機的總體拆裝、檢測、維護和日常修理、故障診斷與排除的能力。為了讓學生能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講授之后,可以運用扮演企業(yè)實際工作崗位的角色來實現。教師在課堂的學時分配上,應讓角色扮演活動的學時占較大的比重,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角色扮演的工作任務。角色扮演作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在汽車《發(fā)動機構造與維修》課堂,具體方式可通過下面的教學步驟來完成。
1. 創(chuàng)設情境,定位角色
教師采用實際故障案例導入,讓小組長扮演維修組長安排每個同學的工作崗位,下設維修操作技術員二名、數據記錄分析員一名、質檢及5S操作員一名,教師則扮演維修主管,觀察維修班組的工作并及時地進行指導。如學習氣缸平面度的檢測這一知識點,可以引入以下故障案例。
某廣州市豐田4S店維修接車員接到一臺故障小轎車,客戶反映,自己的威馳轎車動力不足,加速無力,燃油、機油消耗快,排氣管冒藍煙,需要進行發(fā)動機檢查修復。經檢查和試車,得知該車已經行駛了12340km,此前曾經修理過氣缸,更換過活塞和活塞環(huán)。用氣缸壓力表進行氣缸壓力檢測,發(fā)現氣缸壓縮壓力偏低。經分析得知此故障原因有氣缸磨損、活塞環(huán)磨損變形、氣缸蓋平面磨損和氣門關門不嚴和氣門油封損壞。教師組織學生對故障進行分析討論,最終確定此次維修工作任務是氣缸蓋平面度的檢修。教師再拋出準備好的問題,如:“氣缸蓋是在什么條件下工作的?出現磨損的原因是什么?”“氣缸蓋檢修需要用到什么樣的工具和設備?”“如何去完成氣缸蓋的檢修作業(yè)?”等等。
2. 分析問題,收集信息
從故障現象引出維修中要完成的問題后,教師則需要對問題進行簡單的引導分析,再安排維修組長對本維修小組成員進行工作任務分配。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前置學習,如本次任務涉及到的零件結構原理、維修工具和設備的使用等。在學生自主學習完本次工作任務的基本知識點后,教師組織他們到資料室查找維修手冊準備相關工具和維修必備的數據資料。同時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對發(fā)動機維修作業(yè)等進行相關搜索,從中收集大量的維修資料和作業(yè)經驗。
3. 整理材料,制定方案
資料收集完成后,維修組長再組織維修小組進行信息篩選和歸類,把“氣缸蓋檢修”作業(yè)相關的資料整理出來。小組成員根據這些維修資料對“如何進行氣缸蓋的檢修”制定維修計劃,經過小組全體成員的思考、討論和修改,制定出小組最佳的維修計劃,為維修作業(yè)作好準備。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小組的維修計劃作業(yè)反饋意見,幫助小組完成計劃制定。
4. 角色扮演,生成技能
維修計劃制定好后,維修班組在組長帶領下開始發(fā)動機的維修作業(yè)。首先,維修組長(小組長)根據工作計劃去維修主管(教師)那里領取作業(yè)用的工量具如精密刀口尺、塞尺等和小鏟刀、清潔抹布等清潔用品。然后,維修組長安排維修操作技術員(學生)進行氣缸蓋的清潔和平面翹曲度的檢測工作,數據記錄員把維修操作員檢測的數據記錄在工單里,以作為進行下一步檢修的依據。最后質檢及5S操作員收取記錄員的工單去查找維修手冊和維修資料進行數據對比,得出維修結論是否正常,再把結論反饋到維修組長那里,由維修組長決定氣缸蓋是否需要進行修理。
5. 學習反饋,總結評價
維修組長在小組完成檢修工作任務后,組織大家對操作遇到的維修問題進行討論,并得出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同時,維修組長組織成員對工作任務進行自我評價,并對維修小組的整體作業(yè)進行評價。然后,組長向維修主管(教師)匯報維修情況和小組評價結果。維修主管在各維修小組中選出典型的兩到三個問題進行點評,促使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生成。另外,維修主管對小組評價和各維修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總之,角色扮演教學法可以讓枯燥的汽車專業(yè)課堂靈動起來,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景。這個情景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學習的心態(tài)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方向轉變,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