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肖 雁 王 桃 呂恩瑜
精神分裂癥是易向慢性化發(fā)展、且易于產(chǎn)生精神缺損或形成殘疾的常見精神疾病。目前各地精神病院都有相當一批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這仍是精神康復中的一大難題。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癥狀的支配,使其自理行為能力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完全喪失,表現(xiàn)為生活懶散、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缺乏決策能力、言語記憶表達不清、注意力不集中、信息處理加工能力減弱、運動協(xié)調(diào)能力下降[1]。這些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在病情允許的條件下,讓患者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務,最大限度地訓練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培養(yǎng)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我院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自我護理能力訓練,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以2013年6月30日為調(diào)查時點,將我院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男26例,女24例。年齡24~65 歲,平均(46.5 ±5.22)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5例,初中18例,小學7例。病程3~15年,平均(7 ±2.30)年。均常規(guī)給予藥物治療和護理。診斷標準:均符合CCMD-3 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納入標準:長期住院,住院時間超過3年;四肢功能良好、無聽力語言障礙;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進行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表(MMSE)測評在11分以上。排除標準:有嚴重軀體疾病且病情不穩(wěn)定者。隨機將50例患者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的抗精神疾病藥物治療和一般護理,其中包括基礎護理和安全護理,如維持患者正常的營養(yǎng)代謝,保證患者每天的營養(yǎng)攝入,做好晨晚間護理,創(chuàng)造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加強病房設施的安全檢查,防止患者私自外出等。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6 周的自我護理訓練等康復措施,從日常護理知識講解、詳細示范、督促、健康指導和心理護理等方面,給予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行為的技能訓練。實施前,所有的工作人員進行規(guī)范化培訓。具體實施措施如下:制定嚴格的生活作息制度,要求患者自覺遵守,通過訓練后,督促患者自己完成日常生活起居。(1)集體訓練。①針對患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懶散、思維貧乏、生活不能自理等,制定相關的訓練內(nèi)容,從最基礎的自我護理訓練開始,如洗臉刷牙、穿脫衣褲、疊被、洗腳等,由護理人員帶領示范、親自指導和督促,每次1 h,每天1次,每周5 d。②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慣,引導患者將痰吐于痰盂內(nèi),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糾正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打飯時要按順序排隊,然后在安排好的座位上吃飯,吃完后需要將碗筷放在指定的地方;規(guī)定每天進行睡前晨起刷牙、洗臉、洗腳,指定時間讓患者洗澡、洗頭、洗臉,自己更換衣褲、床單、被套、枕套,修剪指甲、梳理頭發(fā),對男患者督促按時刮胡子;督促患者按照氣候、季節(jié)的變化添加更換衣服;督促患者整理環(huán)境衛(wèi)生及內(nèi)務,整理自己的床單,將自己床頭柜中的東西擺放整齊等。③在每個項目訓練前對患者講解此項訓練的重要性,每天早上對患者進行記憶強化訓練,在講解時要循循善誘,不斷反復的強化患者的精神功能[2]。(2)個別訓練。對某些患者個別行為問題較為突出者,如隨地大小便、吃牙膏、亂扔東西等,護理人員進行時時督促,耐心教導等,針對集中訓練中療效不滿意的專題內(nèi)容進行1 對1 的檢查與指導。(3)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訓練。對所有訓練有效的患者進行強化訓練。治療過程中,堅持與患者握手、問候與溝通,強化患者的記憶力。在訓練過程中,要求患者習慣與別人交流溝通,對患者進行情感培養(yǎng),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幫助患者提供滿足人際溝通和交流需要的工具和交流技能。(4)周末實行家庭開放式病房管理,患者在周末可以有家屬陪護,能自由進出病房,要求家屬對患者的訓練情況進行督促和鼓勵,并且陪同患者參加娛樂方面的技能訓練,如進行音樂、書法、舞蹈、手工制作、繪畫等活動[3]。(5)幫患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我認識,定期向患者講授衛(wèi)生知識課,進行集體健康指導,端正患者正確對待疾病的態(tài)度,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主動配合醫(yī)師治療。(6)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心理治療。鼓勵患者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引導患者真實的表達個人感受和需求,尊重個體化原則,根據(jù)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分別給予針對性安慰和指導。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及時給予精神強化及物質(zhì)強化,努力探索患者的心理、行為需要和意義,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其擺脫憂郁、焦慮、自卑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患者樹立自我形象,找回自尊[4]。(7)評比。每周對訓練成功的項目進行比賽評比,給予表現(xiàn)好的患者表揚及物質(zhì)獎勵。實施星級管理,對表現(xiàn)優(yōu)秀者可獲得3個星,合格者可獲得2個星,不合格者不能得星,對不合格的患者采取個別批評,耐心進行心理護理和再次訓練指導,不宜采取過激的懲罰手段,以免患者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對每周超過18個星的優(yōu)秀患者可得到每周2 次到康復科參加卡拉OK 或陽光游2 次的獎勵。
1.3 評價標準 (1)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數(shù)評價)[5]。總分為100分。>60分表示有輕度功能障礙,但日?;旧罨咀岳?41~60分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的幫助;21~40分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明顯需要依賴他人;<20分為完全殘疾,日常生活完全依賴他人。(2)簡明精神病癥狀量表(BPRS)[6]。由Overall 和Gorham 于1962年編制。共18 項評定項目,有7 級評分,單項0~7分。總分可以反映疾病嚴重程度,總分越高,病情越嚴重。(3)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估量表(MMSE)[7]。由Folstein 編制于1975年,是最具影響的認知缺損篩選工具之一。共19 項,30分滿分,13~23分為輕度障礙,5~12分為中度障礙,<5分為重度障礙。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2,4,6周進行ADL、BPRS、MMSE 評估。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BPRS 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 BPRS 得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 BPRS 得分的比較(分,±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BPRS 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例數(shù) ADL干預前 干預后2 周 干預后4 周 干預后6周BPRS干預前 干預后2 周 干預后4 周 干預后6 周試驗組 25 35.73 ±8.52 39.73 ±6.45 41.35 ±8.21 46.14 ±7.91 32.16 ±7.86 22.43 ±6.90 20.60 ±4.56 19.13±5.15對照組 25 34.02 ±7.22 34.65 ±7.30 35.03 ±7.46 37.84 ±7.23 31.71 ±8.30 31.22 ±5.20 30.05 ±6.45 30.90 ±10.45
2.2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干預后評分較干預前均有所提高,但干預后2,4 周評分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6 周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2 周 干預后4 周 干預后6周試驗組 25 18.00±3.88 18.84±4.10 20.07±3.98 23.65±3.74對照組 25 17.80±3.82 19.23±4.12 19.71±3.84 19.75±3.53
護理學家Orem[8]認為,自我護理是人類為保證生活、維持健康和安定而創(chuàng)造和采取的行為。自我護理理論強調(diào)護士的任務是培養(yǎng)和增進患者自我護理的主觀能力,這有助于調(diào)動和激發(fā)患者的主觀能動作用,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護理轉(zhuǎn)為主動參與治療護理[9]。
表1 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ADL、BPRS 在干預后2 周、4 周、6 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有較大的進步。而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恢復較慢,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MMSE 評分在干預前、干預后2,4 周無明顯的差異,僅在干預后6 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對于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脫離社會,康復訓練從最基本的功能開始,循序漸進,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我服務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恢復和重建正確的反應能力,促進其自我生活能力的恢復,為其回歸社會做好準備。自我護理模式是以自我為中心,最終目標是使個體擔負起自我照顧的責任,強調(diào)的是自我護理的能力,重視“自我”在護理與保健中的作用。
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各組織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大多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精神病??浦R,還必須掌握每個患者的病情和診療計劃,熟悉各種護理操作技能,關注患者的生活細節(jié)和心理狀況等。長期處于封閉管理狀態(tài),對患者心理造成較大的影響,增加了負性行為和醫(yī)療風險,經(jīng)過開展周末家庭開放式管理后,周末期間家屬來院參與對患者訓練,對保護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功能,延緩殘疾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說明家庭在精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zhuǎn)歸及預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后期對患者進行生活和社會技能訓練,鼓勵參加娛樂活動,在集體訓練活動中,患者與患者之間、患者與護士之間的溝通交往增多,增強了患者對周圍人、事、物的關心和關注,不但培養(yǎng)了社會興趣,提高了生活熱情和人際交往溝通能力,而且使患者保持了應有的社會能力;同時針對患者的不良行為給予矯正,有利于幫助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提高了個人的自理行為,為今后回歸家庭及社會打下良好基礎[10]。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zhuǎn)變,“以人為本”的醫(yī)學模式適應了當前社會的發(fā)展,也豐富了護理工作的內(nèi)涵,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自我護理能力的訓練,以達到其提高自身的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也正是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服務理念。生活質(zhì)量是一個包括軀體和心理特征及其受限程度的廣泛概念,其描述個人執(zhí)行功能并從中獲得滿足的能力,生活質(zhì)量一般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tài)3個方面[11],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護理訓練,提高了其個體生活能力和群體生活能力,使其生理、心理都處于舒適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群體,更好的適應社會環(huán)境,才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減少醫(yī)療費用,促進患者的康復。
[1]王月賓,許祿云,楊林順,等.自我護理能力實施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信效度[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24(2):104 -107.
[2]段武鋼,商秀珍,顧佳英,等.技能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0,25(4):306 -307.
[3]吳開文,胡暉暉,林 琳,等.工娛治療對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社會功能的影響[J].包頭醫(yī)學,2011,35(2):87 -89.
[4]董漢振,蒲金玉,孫夢月,等.綜合支持干預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康復效果的對照研究[J].中國康復,2010,25(4):308 -310.
[5]金云紅,許雅松,瞿春紅,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21):111 -112.
[6]鄔東紅,張玉娥,陳麗香,等.Orem 自護模式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5 -7.
[7]李學武,胡拾妮,高 歡,等.精神障礙患者社會功能缺損評定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3):299 -302.
[8]曹志良,張程赪.Orem 護理模式對康復期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自尊及總體幸福感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9):5 -7.
[9]謝雅芳,黃珠晶,黃燕春.護理干預對雙相障礙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2,34(4):174 -175.
[10]蘇曉玲.綜合護理干預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3):116 -117.
[11]翟乃霞,劉翠美.自我管理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情緒、生活質(zhì)量及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0):1178 -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