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利[西南交通大學,成都 611756]
北宋謝惠鶴詩初探
⊙張桂利[西南交通大學,成都 611756]
在宋代文人交往過程中,惠鶴是一種常見的饋贈習慣,惠鶴活動常伴有謝惠鶴詩的產(chǎn)生。謝惠鶴詩首先表達對惠鶴人的謝意,這是在謝惠其他禽鳥的詩中見不到的;其次鶴作為交往媒介,傳遞著友人間特殊的心意和情誼;最后受鶴之后新的生活狀態(tài)又是謝惠鶴詩不得不做的一個交代。就鶴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nèi)涵來說,宋人惠鶴,不僅是一件高雅的行為,更是契合文人內(nèi)心認同標準達到最佳惠贈效果的明智之舉。
惠鶴 答謝 魏野
翻開宋人詩作,不難發(fā)現(xiàn)宋代文人有養(yǎng)鳥的習慣,如歐陽修養(yǎng)有白鶴、白鷴、白鸚鵡,梅摯養(yǎng)有白鶴、白鷴,林逋、魏野也都養(yǎng)過鶴等等。隨著養(yǎng)鳥習氣的流行,宋代文人相互惠贈禽鳥的活動也屢有發(fā)生。以禽惠友,是宋代文人間惠新茶外另一種常見的交往形式。用這種方式來傳遞情誼,一般附給信及詩,收到者亦會有詩相謝,從而形成一種高雅的時尚。據(jù)《全宋詩》統(tǒng)計,僅北宋時期,以惠禽為主題的詩歌就有三十多首。其中關(guān)于惠鶴的有十三首,惠白鷴的有七首(含多人唱和之作),惠雞的有六首,惠鵝的兩首,惠鷺鷥的兩首,惠鸚鵡的一首,惠杜鵑鳥的一首。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清楚地顯示,在佳禽之惠中,惠鶴的頻率最高?;蛘撸幢闶聦嵅⒎侨绱?,惠鶴也是一種相當重要或者極具風雅之事,所以紛紛以詩紀之:
詩歌名稱作者引出文獻《留鶴贈廖融》潘若沖《全宋詩》①卷一一,第156頁《謝柴侍御送鶴》王禹《全宋詩》卷六三,第690頁《謝馮亞惠鶴》魏野《全宋詩》卷八○,第909頁《謝劉小諫寄雙鶴》魏野《全宋詩》卷八五,第950頁《謝薛省判寄惠鶴》魏野《全宋詩》卷八五,第951頁《謝柳太博惠鶴》范仲淹《全宋詩》卷一六七,第1909頁《梅公儀見寄華亭鶴一只》文彥博《全宋詩》卷二七四,第3502頁《謝丹陽李公素學士惠鶴》韓琦《全宋詩》卷三二二,第4000頁《仙禽送景遜赴階州監(jiān)稅》文同《全宋詩》卷四四八,第5442頁《石港高侯見遺雛鶴輒成十五韻》劉《全宋詩》卷一○四五,第11972頁《得叔問書報柳元禮許寄鶴二首》程俱《全宋詩》卷一四二○,第16369頁《山陽守吳子仁遺兩鶴喜而賦詩》孫覿《全宋詩》卷一四八六,第16981頁
從上表所列詩題即可看出,在十三首關(guān)于惠鶴的詩歌中,有十一首是表達受鶴人謝意之作,它們或出于隱士之手或成于朝廷官員之筆,作者身份不同,所寫詩歌自然有不同之處。但從總體看來,這些詩歌又帶有極大的相似性。筆者擬以魏野的三首謝惠鶴詩為例,旁涉論及其他人詩作,來探討和分析這類謝惠鶴詩的特點。
令威兄弟涉煙波,諫署人教到薜蘿。毛比君情猶恐少,格如我性不爭多。相呼似說沖霄志,對舞如聞?chuàng)羧栏?。仙術(shù)無能騎謝去,青云未免阻閑過。魏野《謝劉小諫寄雙鶴》
早輟仙禽寄逸民,年來亦似厭家貧。時時東望長鳴處,應憶朱門舊主人。魏野《謝薛省判寄惠鶴》
(一)表達對惠鶴之人的謝意魏野的三首謝惠鶴詩,首句皆是交代友人惠鶴這一事實,并于句中表達對友人此舉的感激和贊許?!耙笄谟H惠鶴,迢遞自江”“諫署人教到薜蘿”“早輟仙禽寄逸民”,距離和地位的懸殊阻隔不了友人對“我”這個山野逸民的牽記,“殷勤”一詞足見友人的用心和情誼的深重。鶴乃“仙禽”,自是珍異不俗,以鶴惠友,既表現(xiàn)了君子之交的清雅,也可想見詩人對所收禮物的珍視和喜愛。謝惠鶴詩在首句點名此意的占絕大多數(shù),如文彥博《梅公儀見寄華亭鶴一只》“:子真仙裔富高情,遠寄仙禽至洛城”,韓琦《謝丹陽李公素學士惠鶴》:“高籠攜得意何勤,玉樹慚無可待君”,程俱《得叔問書報柳元禮許寄鶴二首》“:海上胎禽雪翅翎,故人千里念巖”等等,均與魏詩十分相似,首句交代事實外強調(diào)友人惠鶴是飽含“高情”之舉,突出受鶴人的欣喜和感激。
表達對惠鶴之人的謝意,是所有謝惠鶴詩作要表現(xiàn)的主要意思之一,然而這一寫法和傳達的文意在答謝惠寄其他禽鳥的詩中卻十分罕見,甚至幾乎是沒有的。如魏野《謝潘閬見惠白雞》(《全宋詩》卷八○)、梅堯臣《謝鷴和公儀》(《全宋詩》卷二五八)、陳舜俞《謝楊都官見惠錦雞》(《全宋詩》卷四○三)、李之儀《謝范守惠鵝》(《全宋詩》卷九五九)等詩中,不僅不會在首句即表達深深的謝意,甚至在整首詩中也少有流露。這也再次印證了惠鶴是比惠贈其他禽類更具“高情”的高雅行為。
(二)鶴作為媒介的傳情達意魏野詩的另一個特點便是用鶴來同時比擬友人和自己,形成在頷聯(lián)對仗的句式,如“情性渾如我,精神酷似君”“毛比君情猶恐少,格如我性不爭多”。這種寫法非常精巧且極富意蘊。首先,把友人、鶴、詩人自己三者統(tǒng)一起來,緊扣主題;其次,鶴作為禮物從友人處寄來,作為此次交往的交點,必定帶有其特殊的性質(zhì)。這種性質(zhì)是共屬于惠鶴人與受鶴人的,即鶴的情性如我,精神似君;鶴毛如君情,鶴格似我性?;蔸Q者與受鶴者的這種高潔孤清的品質(zhì)極好地協(xié)調(diào)共存于鶴一身,可見禮物之妙!
魏野這種手法在其他謝惠鶴詩作里是沒有的,可謂獨創(chuàng),然而在惠鶴這種交往方式中,鶴是傳情達意的媒介毋庸置疑,只是在不同的人中,鶴所傳達的情意也不盡相同。在處士魏野那里,友人所贈之鶴正是自己隱逸超脫的性情和不染凡俗的高潔品格的真實寫照。而在范仲淹、韓琦看來,所惠之鶴有著更豐富的意蘊。范仲淹《謝柳太博惠鶴》詩中:“雞群與處曾非辱,鵬路將翔孰謂榮。獨愛九皋嘹唳好,聲聲天地謂之清?!币扎Q自喻,無論是不濟時鶴與雞處,還是騰達時鵬舉萬里,都應平靜對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始得天地清闊。如此看來,友人惠鶴似是對自己的勸勉,也是對自己寵辱不驚高尚品格的極大認同。韓琦《謝丹陽李公素學士惠鶴》:“只愛羽毛欺白雪,不知魂夢青云。孤標直好和松畫,清唳偏宜帶月聞。自有三山歸去路,莫辭時暫處雞群。”鶴標致高逸,只有松和月方可陪襯,且存有青云之志,日后必當一舉沖天。詩人同樣以鶴明志,鶴由友贈,亦是間接地表露了友人美好的心意。
(三)交代受鶴后的生活狀態(tài)魏野謝惠鶴詩的結(jié)尾多寫受鶴之后,鶴與詩人的生活狀態(tài),像是對惠鶴人的一個交代?!皬拇颂碓娋埃瑸轭}好共分”便是說受鶴之后,鶴成為一道極好的詩景,給生活增添了情趣。孫覿《山陽守吳子仁遺兩鶴喜而賦詩》中“收拾為閑伴,提攜作好歌”“蕭條真老伴,相對兩忘機”也正是表達鶴伴的狀態(tài)。而最具特色的當是魏野揣摩鶴意而寫的詩句:“早輟仙禽寄逸民,年來亦似厭家貧。時時東望長鳴處,應憶朱門舊主人?!蔽阂半[居山野,家境清貧自不必說,友人為官,惠鶴于己,對鶴來說自然是一場生活環(huán)境變差的遭際。詩人換位思考,覺得鶴“厭家貧”,因此“時時東望”,懷念當年朱門貴戶里的“舊主人”。鶴自然是不懂嫌貧愛富,而作者這樣寫來,既是對自己安于守貧的輕松調(diào)侃,同時也是代鶴懷念舊主,流露出一種詼諧的趣味。與魏野寫法相類的是王禹《謝柴侍御送鶴》:“兩朵春云墮世間,霜臺乞與縣僚看。骨含仙氣生來瘦,羽插天風過處寒。唳別繡衣聲寂寞,舞隨藍綬意闌珊。今朝窗外頻相顧,應怪頭無獬豸冠?!薄八_”與“縣僚”、“繡衣”與“藍綬”的對比明顯體現(xiàn)了詩人與友人官品及社會地位的差距,而鶴從友人處寄來,見慣了身為侍御史的舊主所戴的“獬豸冠”,也應怪異新主人為何不見佩戴,因此在窗外頻頻相顧。這種幽默的調(diào)侃,即是揣摩鶴意,把鶴擬人化,體現(xiàn)了作者把鶴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來認識和觀照,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與鶴相處初期那種略顯生分而又十分美好的情態(tài)。
謝惠鶴詩在宋代詩歌中雖不算數(shù)量大的一類,但是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它們有著自己明顯的特點,這是其他類詩歌中所沒有的。首先從謝惠鶴詩中明顯流露出的欣喜和感激可見惠鶴在當時實為極富“高情”之舉,惠鶴較之于惠贈其他禽類的意義更大。其次,謝惠鶴詩中最明顯的特點便是將受鶴人、鶴、惠鶴人三者聯(lián)系起來,以突出鶴傳情達意的功能。最后,謝惠鶴詩中詩人多敘述受鶴后與鶴相處的狀態(tài),可算作是對受鶴人的后續(xù)交代。由上可知,謝惠鶴詩雖然不是一個有著固定體式的詩歌類型,具體內(nèi)容也因人而略有差異,但從總體上卻體現(xiàn)出極大的相似和共同性。
“有學者認為:饋贈,作為一種接受行為,通常由授受主體(人)、媒介(物)及相關(guān)對象(事)所構(gòu)成。宋代士人在這三要素中,往往于人追求‘人格’,于物追求‘完美’,于事追求‘意境’,形成一種頗富文化氣息,比較高雅的人際交往模式。帶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禮尚往來,一般沒有或很少那種商業(yè)氣息和物質(zhì)追求,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價值取向?!雹墼谒未@種注重文化內(nèi)涵且格調(diào)高雅的饋贈風氣中,鶴作為一種備受青睞的禮物,在交往中充當特定的媒介物,與它自身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儀禮》有言:“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夏用?!编嵭⒃唬骸皳?,所執(zhí)以至者,君子見于所尊敬,必執(zhí)摯以將其厚意也。士摯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時,別有倫也?!雹芄糯咳讼嘁姡燥魹槎Y,是選其有耿介的品質(zhì),這與士的耿介不犯于上之義十分相符;且交接有時,至于別后,雌雄不雜,這些習性都非常符合士的道德標準。與之相類,宋人以鶴為禮,也是取其特有的品性及內(nèi)涵與文人認同標準的高度貼合。首先,鶴羽潔無瑕,頂點朱砂,體形清瘦,神姿仙骨,極具美感和欣賞價值,“眾禽中唯鶴標致高逸”⑤。其次,鶴鳴清唳,鶴舞翩翩,鶴飛入云,身手不凡,象征賢才君子且心存高志。再者,鶴喜集陰處,行止有節(jié),猶如性愛清幽的閑逸高士,富有隱逸情懷?!对娊?jīng)·小雅·鶴鳴》篇:“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⑥,即是言身隱而名著也。陸云《鳴鶴詩序》曰:“鳴鶴,美君子也。”⑦古人繼以“鶴鳴之士”表示賢德高士、隱逸君子。另外,鶴與道教神仙也有解不開的關(guān)系,在道教的典故中,鶴多為仙人的坐騎,是仙禽?!读邢蓚鳌份d王子喬讓桓良告其家人“待我于緱氏山頭”,至期果乘白鶴住山巔。⑧又有人化鶴仙去的說法,如《搜神記》載“遼東城門有華表柱,忽有一白鶴集柱頭”,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去,空伴冢累累?!雹?/p>
由上可知,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必然使其成為一份文人雅士間不錯的惠贈之物。鶴所代表的閑逸、高志、君子等意義符合每個文人士子的心性和追求。同時就《全宋詩》中所有關(guān)于惠鶴的詩歌對象而言,鶴象征的隱逸精神及道家思想也是他們內(nèi)心所認同的。
宋代“三教合一”的社會氛圍,使得士大夫受道家、道教的影響深刻。王禹就頗推崇道教,在他的文集中就多見關(guān)于道家道教的言論,如“我后尚黃老以君臨,闡清凈而化下”⑩,“我國家尚黃老之虛無,削申商之法令,坐黃屋以無事,降玄而外聘,有以見萬國之風,咸歸乎清凈。”?主張以道家的無為來治理國家。另外,崇尚道家、道教的王禹頗有歸隱的愿望,其詩《送筇杖劉湛然道士》:“況在紫微垣,動為簪笏羈”?,表達了對仕宦生涯的厭倦,在《謫居感事》詩中,表達了對道家及道教徒“兀兀拖腸鼠,悠悠曳尾龜”?的自由自在生活的羨慕。與王禹思想相近的還有范仲淹,范仲淹曾作《老子猶龍賦》專門稱頌老子。?另外,文同也深受道家道教的影響,如《閑遣》描寫自己掩門靜坐:“庭竹擁高叢,移床就好風。掩門休務(wù)外,隱幾坐忘中。世事元何物?人心了即空??蛠硇萁鑶?,此意浩無窮?!?不問世事,心中了空,隱幾坐忘,馳游天地,這些都可表現(xiàn)出文同以道家的方式來做到自己的閑隱。其他如韓琦、劉等也不同程度受道家的影響。
因此,對于這些深受道家道教影響、內(nèi)心存在隱逸愿望的士人來說,送鶴就有了更大的意義。從饋贈的角度來說,送禮當送到對方心里,才是成功。鶴所代表的文化及意義與所受之人的內(nèi)心需要十分契合,這樣的禮物堪稱“完美”,效果也最好。對于王禹、范仲淹等人來說,友人所贈之鶴除了象征自身的賢才、高潔等君子之義外,更表現(xiàn)了友人對自己內(nèi)心隱逸情懷的深刻了解,從而達成一種不言自明的親密和默契,使得二人之間的情誼進一步增強,這正是禮物所要達到的最佳效果。
①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本篇所引詩作均來自《全宋詩》)
②?范仲淹:《范仲淹全集》(第八卷),李先勇、王蓉貴校點,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頁,第11頁。
③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816頁。
④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第七卷),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111頁。
⑤陳嚴肖:《庚溪詩話》(卷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0頁。
⑥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卷第十一,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68頁
⑦嚴可均輯:《全晉文》(卷一百三),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第1091頁
⑧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卷上),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65頁。
⑨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八),汪紹盈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1頁。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卷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667頁。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卷六四),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712頁。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卷四三三),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5312頁。
[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中國風俗通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3]翹楚“.禮”趣[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11.
[4]黃威.魏野年譜[D].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嚴瀾.中國古代文學中鶴意象的解析[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6]楊兆芬.鶴文化之探究[J].武夷科學,2006(12).
[8]陳陽陽.唐宋鶴詩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者:張桂利,文學碩士,西南交通大學藝術(shù)與傳播學院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