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江淮分水嶺地區(qū)滁州市降水量變化特征研究

      2015-08-02 01:03:36谷家川林玉標周亮廣查良松任浩然
      滁州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guān)鍵詞:降水強度中雨滁州市

      谷家川,林玉標,周亮廣,沈 非,查良松,任浩然

      近百年以來,全球氣候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全球氣候變暖而導致的異常氣候事件頻發(fā)對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和全球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guān)注,國內(nèi)外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研究[1-5]。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的年平均降水量呈減少趨勢,降水傾向率達-12.7mm/10a,并且不同的地區(qū)降水變化趨勢也不相同[6-9]。大氣降水是陸地水循環(huán)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補給源,其量是衡量一個地區(qū)水資源量的重要指標[10-15],同時也是作物生長、發(fā)育的一個重要氣象因子[16]。江淮分水嶺地區(qū)滁州市是氣候過渡區(qū),氣候生態(tài)類型多樣,降水分布不均、旱澇等氣候災(zāi)害多發(fā),水資源也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是安徽省主要的農(nóng)業(yè)區(qū)域。目前,針對于滁州地區(qū)降水量方面的研究較為少見。因此,研究江淮分水嶺區(qū)滁州市降水的演變規(guī)律、分布和特征,以期為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資源利用提供參考,也為其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sh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筆者采用1952-2012年滁州市逐日降水數(shù)據(jù),采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回歸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淮分水嶺滁州市降水量的時間變化特征,以期為當?shù)厮Y源的合理利用、防災(zāi)減災(zāi)和生產(chǎn)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1 研究區(qū)概況

      滁州市地處安徽省最東部,蘇皖交界地區(qū),管轄2區(qū),4縣,代管2縣級市,地理區(qū)域為北緯31°51′-33°13′、東經(jīng)117°09′-119°13′之間,地域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主體為長江下游平原區(qū)及江淮丘陵地區(qū),具體位置見圖1。氣候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冬季寒冷少雨。全市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降水量1035.5mm,梅雨期長達23天。滁州市是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層城市,皖東地區(qū)中心城市,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示范區(qū)第一站即北翼城市,江淮地區(qū)重要的樞紐城市。

      圖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圖

      2 資料與方法

      所采用降水資料來源于中國氣象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服務(wù)網(wǎng)(http://cdc.cma.gov.cn/)1952—2012年逐日降水數(shù)據(jù),利用數(shù)理統(tǒng)計、趨勢分析和平均降水強度[17,18]等,對滁州市近61年降水變化特征的時間尺度結(jié)構(gòu)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其降水強度的氣候演變規(guī)律。計算年、季、月降水量序列,季節(jié)劃分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3 結(jié)果分析

      3.1 降水量的變化特征

      3.1.1 年降水量變化特征

      由圖2可知,1952—2012年滁州市年降水量變化比較明顯,基本呈現(xiàn)為一年大于年平均降水量,一年低于年平均降水量1050.9mm的振蕩性變化,最高降水量為2003年的1698.3mm,最低為1994年的533.5mm,最高降水量是最低降水量的3.2倍。由年降水量變化趨勢擬合可以看出,滁州市61年來年降水量氣候傾向率為10.232mm/10a,降水量總體呈較弱的上升趨勢。年降水量時間序列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0053,未通過0.10檢驗標準,說明降水量增加趨勢不顯著。從5年移動平均曲線來看,年總降水量呈階段性變化特征,50—90年代基本呈前五年降雨量增多趨勢,后五年減少趨勢,2000年之后基本轉(zhuǎn)為增加趨勢。其中,2005—2011年降水量變化很小,1957—1961、1966—1968和1993—2002年為雨量偏少時段,而1987—1991和2005—2010年則為雨量偏多時段。

      圖2 1952—2012年滁州市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3.1.2 季降水量變化特征

      由圖3可知,61年來滁州市春季平均降水量為237.1mm,最大為1964年的532.6mm,最小為2001年的81.9mm。春季降水量總體呈減少趨勢,降水量傾向率為-8.201mm/10a,變異系數(shù)為0.37。夏季平均降水量為513.6mm,呈上升趨勢,降水量傾向率為17.106mm/10a,增加的比較明顯,變異系數(shù)為0.40。夏季降水量最大值為1991年的1055.4mm,最小值為1994年的111.9mm。秋季平均降水量190.9mm,傾向率為-3.494mm/10a,總體呈下降趨勢,變異系數(shù)為0.46。秋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4年,為479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8年,僅為27.2mm。冬季降水量平均值為109.3mm,總體呈上升趨勢,傾向率為5.13mm/10a,上升趨勢不明顯。由此可以看出,近61年來,滁州市降水量夏、冬兩季呈上升趨勢,春、秋兩季則呈下降趨勢,其中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秋季降水量離散程度最大。春、夏、秋、冬各季節(jié)降水量時間序列相關(guān)系數(shù)分別為-0.1670、0.1466、-0.0692、0.2022,只有秋季沒有通過0.10的檢驗標準,其余3個季節(jié)均通過了0.10的檢驗標準,由此可以看出春季降水量減少趨勢較為明顯,夏、冬兩季降水量增加趨勢較為明顯,秋季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滁州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分別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56%、48.87%、18.16%和10.41%,這說明滁州市四季降水分布不均,春夏多雨,秋冬少雨。

      圖3 1952—2012年滁州市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

      3.1.3 月降水量變化特征

      由圖4可知,滁州市各月降水量分布非常不均勻,平均降水量7月最多,為220.7mm,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1.00%;12月最少,只有27.4mm,占全年降水量的2.61%。6—8月降水量明顯較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8.87%。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7.37%。其余各月的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別為1月35.85mm(3.41%)、2月46.19mm(4.40%)、3月71.12mm(6.77%)、4月78.62mm(7.48%)、5 月 87.32mm(8.31%)、6月143.80mm(13.68%)、8月149.11 mm(14.19%)、9 月 89.32mm(8.50%)、10 月49.54mm(4.71%)、11 月 52.02mm(4.95%)。1952—2012年月降水量傾向率從1月到12分別為2.319mm/10a、-0.054/10a、1.312mm/10a、-3.019mm/10a、-6.493mm/10a、1.415mm/10a、2.435mm/10a、13.256mm/10a、-6.53mm/10a、-0.084mm/10a、3.12mm/10a、2.557mm/10a,由此可知,降水量呈上升趨勢的有1、3、6、7、8、11和12月,其中8月的上升趨勢最為顯著,其余各月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其中下降趨勢最為明顯的是9月份。1952—2012年1—12月份各月的變異系數(shù)即各月降水的離散程度分別為0.74、0.57、0.60、0.68、0.51、0.61、0.66、0.67、0.76、0.98、0.82、0.95,由此看出,滁州市1952—2012年1—12月各月各自的降水的離散程度均非常大,降水量大小差異較大。

      圖4 1952—2012年滁州市月降水量的變化

      3.2 降水量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特征

      降水強度用平均降水強度和最大降水強度即1日最大降水量來表示,平均降水強度由下式表示:平均降水強度(mm/d)=降水量/≥0.1mm降水日數(shù)。

      3.2.1 年降水量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特征

      由圖5可知,1952—2012年滁州市平均降水強度為6.66mm/d。年平均降水強度呈遞增趨勢,變化范圍在3.49—11.27mm/d之間,氣候傾向率為0.345(mm/d)/10a。20世紀50至60年代平均降水強度呈減少趨勢;70年代前五年呈增加趨勢,后五年表現(xiàn)為逐漸降低;80年代前期呈現(xiàn)逐漸增加趨勢,后期基本沒有變化;90年代平均降水強度則呈逐漸減少趨勢;21世紀前八年呈現(xiàn)逐漸增加趨勢,然2008—2012年則呈逐漸減少趨勢。滁州市平均降水強度的變異系數(shù)為0.24,說明滁州市平均降水強度的離散程度相對集中。總的來說,滁州市的年平均降水強度呈現(xiàn)減少-增加-減少-增加的變化趨勢。滁州市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為159d,最小值為1994年的125d,最大值為1991年的201d。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總體呈逐年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6.628d/10a。20世紀50至60年代初期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呈增加趨勢,60年代后期以后都是呈現(xiàn)逐漸減少趨勢。滁州市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的變異系數(shù)為0.12,說明滁州市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是高度相同的。

      圖5 1952—2012年滁州市年降水量≥0.1mm降水日數(shù)與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

      3.2.2 季降水量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特征

      由圖6可知,1952—2012年滁州市春季平均降水強度為5.43mm/d,最大為1964年的8.45mm/d,最小為1968年的2.71mm/d,平均降水強度傾向率為0.102(mm/d)/10a。夏季平均降水強度為10.63mm/d,傾向率為0.476(mm/d)/10a,平均降水強度最大值為2003年的21.1mm/d,最小值為1994年的3.02mm/d。秋季平均降水強度5.32mm/d,傾向率為0.313(mm/d)/10a,平均降水強度最大值為1984年的15.45mm/d,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8年,僅有1.09mm/d。冬季平均降水強度為3.49mm/d,傾向率為0.286(mm/d)/10a,平均降水強度最大值為1991年的6.73mm/d,最小值為1965年的1.62mm/d。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降水強度總體都呈增加趨勢,但增加的趨勢不明顯。此外,四季平均降水強度的變異系數(shù)在0.29—0.45之間,離散程度都比較小,這說明四季各自的平均降水強度基本相同。

      圖6 1952—2012年滁州市四季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

      由圖7可知,1952—2012年滁州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總體都呈減少趨勢,其中春、秋兩季較為明顯。滁州市春季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為44d,變化范圍在16-63d之間,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傾向率為-2.606d/10a。夏季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為48d,傾向率為-0.318d/10a。夏季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最大值為1980年的65d,最小值為1978年的29d。秋季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為36d,傾向率為-2.804d/10a,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最大值為1970年的60d,最小值為2004年的21d。冬季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為31d,傾向率為-1.135d/10a,冬季降水量≥0.1mm 的降水日數(shù)最大值為1968年的58d,最小值為1991年的17d。四季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的變異系數(shù)分 別 為 春 (0.22)、夏 (0.15)、秋 (0.27)、冬(0.30),離散程度都比較小,說明四季各自的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基本相同。

      圖7 1952—2012年滁州市四季降水量≥0.1mm降水日數(shù)的變化

      3.2.3 月降水量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特征

      從表1可知,滁州市歷年各月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分布相對比較均勻,其中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最多在7月,為17.16d,最少在12月,只有9.13d,分別占全年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的10.80%和5.75%。5—8月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明顯較多,約占全年降水日數(shù)的39.34%。滁州市歷年各月平均降水強度也是7月最大,為6.87 mm/d,12月最小,為0.33mm/d,各月的平均降水強度變異系數(shù)在0.46—0.99之間,說明滁州市歷年各月平均降水強度差異較大,數(shù)值比較離散。

      表1 1952—2012年滁州市歷年各月平均降水量≥0.1mm降水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

      3.3 降水等級變化特征

      以氣象概念為基礎(chǔ),結(jié)合研究區(qū)實際情況,在降水等級劃分上筆者將其大致劃分為四個等級,分別:1天降雨量在0.1—10mm之間為小雨;1天降雨量在10.0—24.9mm之間為中雨;1天降雨量在25.0—49.9mm之間為大雨;1天降雨量大于等于50.0mm為暴雨。采用1952—2012年逐日降水數(shù)據(jù),按不同時期不同降水量等級分別對滁州市做了不同等級降水量及日數(shù)統(tǒng)計分析。

      3.3.1 年降水等級變化特征

      根據(jù)統(tǒng)計的結(jié)果表2,1952—2012年滁州市小雨的降水量只占總降雨量21.78%,但降水日數(shù)占總降雨日數(shù)的81.25%;中雨占總雨量的28.20%,占總降雨日數(shù)的11.89%;大雨占總雨量的23.81%,占總降雨日數(shù)的4.64%。說明滁州市雖然以小雨日居多,但降雨的貢獻卻以中雨以上為主。

      表2 不同雨量級降水的降水量占總降水量的百分比和降水日數(shù)占總降水量日數(shù)的百分比

      各等級年降水變化趨勢如圖8,1952—2012年來滁州市中雨雨量增加趨勢不明顯(0.149mm/10a);小雨雨量呈減少趨勢(-3.487mm/10a);大雨和暴雨降雨量呈上升趨勢,上升幅度分別為1.529mm/10a、8.578mm/10a。因此,滁州市降雨量的增加主要是由大雨及以上等級雨量增加所造成的。另外,各等級1952—2012年的降雨的水平均值分別為小雨(229.65mm)、中雨(297.40mm)、大雨(251.16mm)、暴雨(276.41mm);各等級降水的變異 系 數(shù) 為 小 雨 (0.16)、中 雨 (0.27)、大 雨(0.38)、暴雨(0.62),由此可以得到,滁州市各降水等級變異系數(shù)從小雨到暴雨是逐漸增加的,說明滁州市從小雨到暴雨的各降水等級年降水量差異較大的是暴雨,較小的是小雨。

      圖8 1952—2012年滁州市各等級降雨的逐年變化趨勢

      3.3.2 季降水等級變化特征

      由表2可以得到,四季中春季以中雨為主,占該季節(jié)總降雨量的33.70%;夏季以暴雨為主,占該季節(jié)總降雨量的41.78%;秋季主要為中雨,占該季節(jié)總降雨量的33.14%;冬季以小雨和中雨為主,占該季節(jié)總降雨量的93.6%。

      各等級季降水變化趨勢如圖9,1952—2012年滁州市各等級降水量季節(jié)變化比較明顯,其中春季各等級降水量均呈現(xiàn)減少趨勢;冬季除暴雨變化趨勢為零外,其它等級降雨量都呈現(xiàn)增長趨勢;夏季除大雨呈現(xiàn)減少趨勢,其他等級降水都呈上升趨勢;秋季剛好與夏季相反,除大雨為增加趨勢,其他三個等級降水量均呈減少趨勢。四季中除了冬季的暴雨變化為零外,其他三個季節(jié)的暴雨變化都非常明顯;四季中降雨量變化相對比較平穩(wěn)的是小雨,其次是中雨。春季中各等級的降水量變化趨勢分別為小雨(-1.822mm/10a)、中雨(-2.173mm/10a)、大雨(-1.259mm/10a)、暴雨(-4.133mm/10a),其中暴雨減少的最明顯;夏季中各等級的降水量變化趨勢分別為小雨(0.899mm/10a)、中 雨 (2.368mm/10a)、大 雨(-2.196mm/10a)和暴雨(15.298mm/10a),暴雨的上升趨勢最明顯;秋季中各等級的降水量變化趨 勢 分 別 為 小 雨 (-4.037mm/10a)、中 雨(-0.198mm/10a)、大雨(2.847mm/10a)和暴雨(-2.638mm/10a),其中小雨減少的最明顯;冬季中各等級的降水量變化趨勢分別為小雨(1.155/10a)、中 雨 (0.485mm/10a)、大 雨(2.416mm/10a)和暴雨(0mm/10a),各等級降水量變化都比較平穩(wěn)。

      圖9 1952—2012年滁州市各等級降雨的四季變化趨勢

      3.3.3 月降水等級變化特征

      各等級的月降水變化從表3可以看出,12個月中1、12月以小雨為主,分別占該月總降雨量的47.81%和46.74%;2、3、4、10和11月以中雨為主,分別占該月總降雨量的48.60%、40.25%、33.79%、38.81%和36.68%;5月以大雨為主,占該月總量的29.80%;6、7、8和9月以暴雨為主,分別占該月總降雨量的38.64%、49.70%、33.25%和28.45%。1952—2012年來滁州市在1、2和12月從來沒有下過暴雨。

      表3 1952—2012年滁州市各月各等級的降水量占月總降水量的比例和降水量變化趨勢模型

      1952—2012年滁州市各等級的月降水量變化比較明顯,其中1、8和12月各等級降水量,除1和8月的暴雨為零外,其余都呈現(xiàn)為上升趨勢;4和5月各等級降水量都呈現(xiàn)減少趨勢;2月的小雨與大雨呈現(xiàn)增加趨勢,中雨呈下降趨勢;3、10和11月各等級降水量變化表現(xiàn)為小雨與暴雨減少趨勢,中雨與大雨呈現(xiàn)逐漸上升趨勢;6月除暴雨呈上升趨勢外,其余各降水等級都呈現(xiàn)下降趨勢;7月的中雨與暴雨呈上升趨勢,而小雨與大雨則呈下降趨勢;9月除大雨呈上升趨勢外,其余各降水等級均都呈下降趨勢。另外5、6和9月各等級降水量相對比較均勻。十二個月中8月的暴雨變化趨勢最為明顯,為10.102mm/10a;變化最不明顯的是10月的中雨,為0.007mm/10a。由此可見,十二個月中各等級降水量傾向率差異是非常大的。

      3.4 不同降水等級的降水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特征

      3.4.1 年不同降水等級的降水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特征

      根據(jù)1952—2012年逐日降水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結(jié)果,滁州市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降水平均日數(shù)分別為129.1d、18.9d、7.4d和3.5d,累計降水日數(shù)占總降水日數(shù)的比例分別為81.25%、11.89%、4.64%、2.22%。另外由圖10可知,1952—2012年滁州市各等級的降水日數(shù)只有暴雨的降水日數(shù)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余都呈減少趨勢,其中小雨減少的最為明顯。滁州市小雨降水日數(shù)最大為1957年的166d,最小為2005年的96d,降水日數(shù)傾向率為-6.904d/10a,變異系數(shù)為0.15。中雨的降水日數(shù)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5年,為32d,最小值出現(xiàn)在2012年為8d,降水日數(shù)傾向率為-0.072d/10a,變異系數(shù)為0.27。大雨的降水日數(shù)傾向率為-0.025d/10a,變異系數(shù)為0.37,降水日數(shù)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7年,為14d,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78年,僅有2d。暴雨降水日數(shù)傾向率為0.05d/10a,降水日數(shù)最大值為1991年的9d,最小值為1976和1994年的0d。各等級的降水日數(shù)離散程度從小雨到暴雨逐漸增大,說明小雨到暴雨各等級降水日數(shù)的差異越來越大,越來越不穩(wěn)定。

      圖10 1952—2012年滁州市各等級降雨日數(shù)的逐年變化趨勢

      由圖11可知,1952—2012年滁州市小雨的平均降水強度為1.80mm/d,最大值為2002和2012年 的 2.55mm/d,最 小 值 為 1978 年 的1.09mm/d,平均降水強度傾向率為0.068(mm/d)/10a。中雨平均降水強度為15.76mm/d,最大值為17.82mm/d,最小值為13.59mm/d,傾向率為0.072(mm/d )/10a。大雨的平均降水強度34.08mm/d,傾向率為0.29(mm/d)/10a,平均降水強度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92年,為43.40mm/d,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88年 ,僅為18.88mm/d。暴雨的平均降水強度為75.54mm/d,傾向率為1.978(mm/d)/10a,平均降水強度最大值為2008年的183.60mm/d,最小值為1976和1994年的0mm/d。小、中、大、暴雨四個降雨級別的平均降水強度總體都呈增加趨勢,但增加的趨勢不明顯。另外四個降雨級別的平均降水強度的變異系數(shù)在0.06—0.17之間,離散程度都比較小,說明四個降雨級別的平均降水強度各自的變化差異不大,趨于平穩(wěn)。

      圖11 1952—2012年滁州市各等級平均降水強度的逐年變化趨勢

      3.4.2 季不同降水等級的降水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特征

      從表4可以看出,1952—2012年滁州市春季的小雨降水日數(shù)明顯大于其他三個季節(jié)的小雨降雨日數(shù);夏季的中雨和暴雨日數(shù)是所有季節(jié)中中雨和暴雨天數(shù)最大的,冬季無暴雨發(fā)生。春季中大雨的降水日數(shù)變異系數(shù)最大為0.76,夏季中暴雨的降水日數(shù)變異系數(shù)最大為0.66,秋季中大雨的降水日數(shù)變異系數(shù)最大基本接近1,為0.96,冬季大雨的降水日數(shù)變異系數(shù)最大為0.62。小雨的平均降雨強度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暴雨的平均降雨強度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中雨的平均降雨強度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大雨的平均降雨強度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另外根據(jù)1952—2012降水逐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得,春季降水日數(shù)傾斜率為小雨(-2.45d/10a)、中雨(-0.173d/10a)、大雨(-0.04d/10a)、暴雨(-0.054d/10a),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為小雨(0.056(mm/d)/10a)、中雨(0.042(mm/d)/10a)、大雨(-0.106(mm/d)/10a)、暴雨(0.482(mm/d)/10a);夏季降水日數(shù)傾斜率為小雨(-0.429d/10a)、中雨(0.08d/10a)、大雨(-0.077d/10a)、暴雨(0.108d/10a),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為小雨(0.055(mm/d)/10a)、中雨(0.151(mm/d)/10a)、大雨(0.209(mm/d)/10a)、暴雨(5.283(mm/d)/10a);秋季降水日數(shù)傾斜率為小雨(-2.992d/10a)、中雨(0.004d/10a)、大雨(0.029d/10a)、暴雨(-0.004d/10a),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為小雨(0.027(mm/d)/10a)、中 雨 (-0.369(mm/d)/10a)、大雨(1.928(mm/d)/10a)、暴雨(-0.941(mm/d)/10a);冬季降水日數(shù)傾斜率為小雨(-1.3d/10a)、中雨(0.049d/10a)、大雨(0.074d/10a)、暴雨(0d/10a),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為小雨(0.128(mm/d)/10a)、中雨(-0.162(mm/d)/10a)、大雨(2.416(mm/d)/10a)、暴雨(0(mm/d)/10a)。

      表4 1952—2012滁州市各等級季平均降水強度和降雨日數(shù)數(shù)據(jù)

      3.4.3 月不同降水等級的降水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特征

      不同降水等級的月降水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化由表5可以得到,1—12月的不同降水等級降水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變異系數(shù)都非常大,甚至超過了1,由此可以說明每月不同降水等級降水日數(shù)和平均降水強度的差異非常大。十二個月中小雨的平均降水日數(shù)從小到大為12月<11月<1月<10月<2月<6月<9月<8月<4月<3月<7月<5月,中雨的平均降水日數(shù)從小到大為12月<1月<11月<10月<2月<9月<5月<4月<6月<3月<8月<7月,大雨的平均降水日數(shù)從小到大為12月<2月<1月<10月<3月<11月<9月<4月<5月<6月<7月<8月,暴雨的平均降水日數(shù)從小到大為12月=1月=2月<10月<3月<11月<9月<4月<5月<6月<7月<8月。1—12月中小雨平均降水強度在1.5—2.1mm/d之間、中雨在8.3—15.05mm/d之間、大雨在1.99—27.89mm/d之間、暴雨在0—51.17mm/d之間。

      表5 1952—2012滁州市各等級月平均降水強度和降雨日數(shù)數(shù)據(jù)

      1952—2012年滁州市各等級月平均降水強度變化比較明顯,其中1月小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下降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為-0.344(mm/d)/10a,中雨和大雨降水日數(shù)呈上升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071(mm/d)/10a和0.039(mm/d)/10a;2月小雨和大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上升降趨勢、中雨呈下降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131(mm/d)/10a、0.202(mm/d)/10a和-0.059(mm/d)/10a;3月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上升降趨勢、暴雨呈下降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103(mm/d)/10a、0.332(mm/d)/10a、1.277(mm/d)/10a和-0.167(mm/d)/10a;4月小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上升趨勢、中雨、大雨和暴雨呈下降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108(mm/d)/10a、-0.47(mm/d)/10a、-1.497(mm/d)/10a和 -0.311(mm/d)/10a;5月小雨、中雨和暴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下降趨勢、大雨呈上升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048(mm/d)/10a、-0.439(mm/d)/10a、-1.314(mm/d)/10a和 0.51(mm/d)/10a;6月小雨、中雨和暴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上升趨勢、大雨呈下降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005(mm/d)/10a、0.329(mm/d)/10a、3.868(mm/d)/10a和-0.002(mm/d)/10a;7月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均呈上升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039(mm/d)/10a、0.402(mm/d)/10a、0.522(mm/d)/10a和1.743(mm/d)/10a;8月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均呈上升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123(mm/d)/10a、0.374(mm/d)/10a、0.374(mm/d)/10a和 6.283(mm/d)/10a;9 月 小雨、中雨和暴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下降趨勢、大雨呈上升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062(mm/d)/10a、-1.098(mm/d)/10a、-0.256(mm/d)/10a和1.166(mm/d)/10a;10月中雨、大雨和暴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下降趨勢、小雨呈上升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452(mm/d)/10a、-0.28(mm/d)/10a、-0.222(mm/d)/10a和0.075(mm/d)/10a;11月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上升趨勢、暴雨呈下降趨勢,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013(mm/d)/10a、0.489(mm/d)/10a、0.94(mm/d)/10a和-0.379(mm/d)/10a;12月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平均降水強度呈上升趨勢、暴雨保持不變,平均降水強度傾斜率分別為0.221(mm/d)/10a、0.875(mm/d)/10a、0.596(mm/d)/10a和0(mm/d)/10a。

      4 結(jié)論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局地氣候特征發(fā)生改變,降水的變化尤為顯著。本文通過1952—2012年近61年的逐日降水數(shù)據(jù)分析了滁州市降水的年變化特征。經(jīng)過分析得出以下結(jié)論:

      (1)1952—2012年滁州市年降水量變化比較明顯,基本呈現(xiàn)為一年高于年平均降水量、一年低于年平均降水量1050.9mm的振蕩性變化,變化范圍在533.5—1698.3mm之間,降水量總體呈較弱的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10.232mm/10a。

      (2)春季降水量減少趨勢較為明顯,夏、冬兩季降水量增加趨勢較為明顯,秋季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從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來看,分別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56%、48.87%、18.16%和10.41%,降水分布不均,春夏多雨,秋冬少雨。

      (3)滁州市的年平均降水強度呈現(xiàn)減少-增加-減少-增加的變化趨勢;降水日數(shù)總體呈逐漸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6.628d/10a。滁州市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降水強度總體都呈增加趨勢,但增加的趨勢不明顯,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總體都呈減少趨勢,其中春季、秋季較為明顯;滁州市歷年各月平均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數(shù)分布比較均勻,但平均降水強度差異較大,數(shù)值比較離散。

      (4)滁州市小雨日數(shù)居多,而降雨的貢獻卻以中雨以上為主。小雨到暴雨的各降水等級年降水量差異較大的是暴雨,較小的是小雨;四季中春、秋兩季以中雨為主,夏季以暴雨為主,冬季以小雨和中雨為主;12個月中1、12月以小雨為主,2、3、4、10和11月以中雨為主,5月以大雨為主,6、7、8和9月以暴雨為主。

      [1] 周長艷,岑思弦,李躍清,等.四川省近50年降水的變化特征及影響[J].地理學報,2011,66(5):619-630.

      [2] 袁新田,張群,張春麗.蚌埠市近50年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13(6):97-102.

      [3] 成鵬.烏魯木齊地區(qū)近50a降水特征分析[J].干旱區(qū)地理,2010,33(4):580-587.

      [4] 郭志梅,繆啟龍,李雄.中國北方地區(qū)近50年來氣溫變化特征的研究[J].地理科學,2005,25(4):448-454.

      [5] 劉康平,羅靜,鄭自君.德陽市西部近52a降水變化特征[J].貴州氣象,2011,35(5):33-39.

      [6] 胡婭敏,丁一匯.2000年以來江淮梅雨帶北移的可能成因分析[J].氣象,2009,35(12):37-43.

      [7] 梁靈君,楊忠山,白國營.城市化進程對北京城區(qū)降水影響探討[J].北京水務(wù),2011,(3):15-18.

      [8] 李書嚴,馬京津.城市化進程對北京地區(qū)降水的影響分析[J].氣象科學,2011,31(4):414-42.

      [9] 趙冬艷.大連市近60年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1(6):23-24.

      [10] 張國存,查良松.南京近50年來氣候變化及未來趨勢分析[J].安 徽 師 范 大 學 學 報 (自 然 科 學 版 ),2008,31(6):580-584.

      [11] 呂麗芬,馬鵬程.蕪湖市城市化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0,26(1):52-55.

      [12] 韓丹,程先富,張群,等.安徽省1961-2007年降水特征分析[J].人民長江,2011,42(23):23-269.

      [13] 查良松,陳曉紅,吉中會,等.1970-2008年安徽省氣溫時空格局變化[J].地理研究,2010,29(4):640-654.

      [14] 蔡愛民,查良松.安徽省1949-2003年洪旱災(zāi)害時序分形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5,25(6):73-77.

      [15] 楊正芬,劉宸釗,郭學文,等.近40年西昌北郊降水變化分析[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11,31(2):50-55.

      [16] 姜秀萍,張桂英,宋玉紅,等.開魯縣55年降水變化分析[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1,27(1):275-278.

      [17] 劉德林.鄭州市近60年來降水變化特征及突變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5):236-238.

      [18] 鄭玉萍,李景林,趙書琴,等.烏魯木齊近48a城市化進程對降水的影響[J].干旱區(qū)地理,2011,34(3):442-448.

      猜你喜歡
      降水強度中雨滁州市
      起落架用30CrMnSiNi2A鋼表面Cd-Ti鍍層在海水和鹽霧環(huán)境中的腐蝕行為研究
      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銅礦床成礦模式研究
      下 雨
      淺談跨座式單軌交通建設(shè)中雨污水管線遷改工作
      近59年江漢平原降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不同降水強度下風廓線雷達譜矩特征與測風準確性分析
      無題(6)
      習作點評
      中國篆刻(2019年9期)2019-09-19 00:48:18
      習作點評
      中國篆刻(2019年1期)2019-01-26 01:37:40
      淺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標準
      德惠市| 平乐县| 长宁县| 马山县| 闸北区| 大城县| 普安县| 五莲县| 高密市| 马山县| 宜君县| 宁国市| 西乌珠穆沁旗| 楚雄市| 高淳县| 米林县| 宁安市| 武功县| 新民市| 庆云县| 枣强县| 城固县| SHOW| 绍兴县| 赣州市| 陆河县| 柳州市| 洱源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华容县| 夏津县| 方正县| 兖州市| 商丘市| 五指山市| 南康市| 龙海市| 镇平县| 外汇| 宁波市|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