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君 鄭治斌 張倫瑾 劉凱文 黃永平
摘要:基于1960—2018年江漢平原12個氣象觀測站逐日降水資料,計算降水量、降水日數(shù)、降水強度以及極端降水量,采用線性擬合、趨勢分析以及Mann-Kendall突變檢驗等方法,分析江漢平原降水的氣候變化特征。結果表明,江漢平原降水量春夏多、秋冬少,空間分布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總體呈緩慢增長趨勢,遞增速率24.63 mm/10年,但季節(jié)分配不均勻。Mann-Kendall突變檢驗結果顯示,1978年為年降水量的突變年份。年均降水日數(shù)總體呈明顯減少趨勢,1983年為降水日數(shù)的突變年份,從1996年開始降水日數(shù)遞減速率急劇增大。降水強度四季變化趨勢與年變化趨勢一致,均總體呈增強趨勢,其中春、夏季遞增速率高于年遞增速率,秋、冬呈微弱增長趨勢,降水強度的突變年份為1979年。極端降水量指標均總體呈緩慢增加趨勢。江漢平原降水在時間上分布較為集中,強降水發(fā)生概率增大。20世紀60—70年代屬少雨期,極端旱年多發(fā)生于此時段;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年降水量及極端降水量明顯偏多,降水強度偏強,極端澇年集中出現(xiàn)在此時段。
關鍵詞:江漢平原;降水量;降水日數(shù);降水強度;極端降水
中圖分類號:P467;S1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6-0268-10
江漢平原位于“千湖之省”湖北省中南部,由長江與漢江沖積而得名,主要包括荊州市、荊門市及仙桃、潛江、天門3個省直管市。江漢平原雨熱同季,湖泊濕地眾多,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江漢平原是重要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區(qū),也是著名的水產(chǎn)養(yǎng)殖區(qū),在湖北省經(jīng)濟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該地區(qū)的降水氣候特征,防止旱澇變化對江漢平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濕地保護、生態(tài)安全造成不良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我國不同區(qū)域的降水氣候特征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旱澇發(fā)生頻率呈增加趨勢,氣象學者對氣候變化作了大量研究[2-5]。研究表明,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6-7]。林學椿等分析了1955—1989年我國160個氣象站的降水資料,發(fā)現(xiàn)我國年降水量也呈減少趨勢[8]。一些學者對湖北省、江漢平原的降水氣候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湖北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且江漢平原年降水量遞增速率高于其他地區(qū)[9-13]。學者們主要通過分析降水量、雨日、不同等級降水事件等指標的時空演變規(guī)律和突變時間,來研究降水的氣候變化特征[14-18]。本研究在前人研究(資料更新到2018年)的基礎上,選取降水量、降水日數(shù)、大雨日數(shù)、暴雨日數(shù)、降水強度、極端降水量等指標,利用趨勢分析和Mann-Kendall(M-K)突變檢驗[19]等方法,分析江漢平原近59年降水的氣候變化特征,以期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態(tài)安全、防災減災提供參考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江漢平原12個氣象站1960—2018年的逐日降水資料,計算降水量、降水日數(shù)、大雨日數(shù)、暴雨日數(shù)、降水強度、最大旬降水量、最大5日降水量以及最大3日降水量等指標,采用線性擬合和趨勢分析方法計算相應的氣候傾向率,同時采用Mann-Kendall(M-K)突變檢驗法對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數(shù)、年降水強度進行突變檢驗,判斷突變時間。本研究采用的季節(jié)劃分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評價指標的定義如表1所示,江漢平原評價指標的計算采用12個氣象站的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降水量變化特征
2.1.1 降水量月變化 如圖1所示,江漢平原降水量表現(xiàn)為春夏多、秋冬少。12月降水量最少,月平均降水量為28.4 mm,受3—4月春季連陰雨及5—6月梅雨天氣的影響,降水量增加,6月份達到最大值,為184.2 mm,之后受7—8月伏旱天氣影響,降水量迅速下降,7—9月平均每10 d下降14.9 mm。9—10月受秋季陰雨天氣影響,降水量下降緩慢,進入冬季后又明顯下降。
2.1.2 降水量年變化 根據(jù)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圖2)可知,1960—2018年江漢平原年降水量平均值為 1 257.9 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出現(xiàn)在1983年(1 694.5 mm),最少的年份出現(xiàn)在1966年(892.0 mm),年降水量總體呈緩慢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24.63 mm/10年。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21世紀00年代后期到21世紀10年代為降水量偏少的時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21世紀00年代中期為降水量偏多的時段。由 M-K 突變檢驗結果可知,UF(樣本數(shù)據(jù)序列的標準化)基本維持在0線以上,表明年降水量呈增多趨勢,但20世紀60—70年代,UF波動較大,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期,UF總體呈上升趨勢,21世紀00年代中期到21世紀10年代中期,UF呈下降趨勢,且UF僅有1年超過信度的上限,說明年降水量總體增多趨勢不顯著。20世紀60—70年代,在置信區(qū)間內(nèi)UF和UB(逆序樣本數(shù)據(jù)的標準化)曲線有多次相交,從1978年相交開始,UF出現(xiàn)上升趨勢,到2004年達到顯著性水平,之后總體表現(xiàn)為緩慢下降趨勢,因此1978年為降水量的突變年份。
2.1.3 降水量季節(jié)變化 如圖3所示,江漢平原1960—2018年春季平均降水量為396.2 mm,其中最大值為720.2 mm,出現(xiàn)在2002年,最小值為200.6 mm,出現(xiàn)在2011年,近59年在波動中呈緩慢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2.96 mm/10年。江漢平原1960—2018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為503.6 mm,其中最大值為985.8 mm,出現(xiàn)在1980年,最小值為158.1 mm,出現(xiàn)在1972年,近59年在波動中呈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18.1 mm/10年。江漢平原1960—2018年秋季平均降水量為235.6 mm,其中最大值為479.4 mm,出現(xiàn)在1983年,最小值為 60.1 mm,出現(xiàn)在1991年,近59年在波動中呈減少趨勢,遞減速率為 2.53 mm/10年。江漢平原1960—2018年冬季平均降水量為123.1 mm,其中最大值為235.7 mm,出現(xiàn)在1989年,最小值為 49.3 mm,出現(xiàn)在1998年。近59年在波動中呈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5.43 mm/10年。
2.1.4 降水量年際變化 分析江漢平原不同年代平均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從圖4可以看出,在時間上,平均年降水量總體呈現(xiàn)增多的趨勢(21世紀00年代略有下降),在空間上總體呈南多北少趨勢。20世紀6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江漢平原北部為943.7~1 100.0 mm,南部為1 100.0~1 270.8 mm,由北向南增多;20世紀7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江漢平原西北部和中部為 901.8~1 100.0 mm,江漢平原東南部和松滋市局部平均年降水量為1 100.1~1 321.4 mm,由西北向東南增多;20世紀8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江漢平原西北部為983.8~1 100.0 mm,東南部和西南部為1 200.0~1 433.8 mm,其他地區(qū)為1 100.1~1 200.0 mm,由西北向東南增多;20世紀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江漢平原西北部為966.2~1 200.0 mm,東南部為 1 200.1~1 495.1 mm,由西北向東南增多;21世紀0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江漢平原北部為961.7~1 100.0 mm,南部為1 100.1~1 311.2 mm,由北向南增多;21世紀1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江漢平原北部為924.2~1 200.0 mm,南部為1 200.1~1 450.7 mm,由北向南增多。20世紀80~90年代是近59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時段,20世紀60年代是近59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少的時段。
2.2 降水日數(shù)變化
2.2.1 降水日數(shù)變化 根據(jù)年均降水日數(shù)變化趨勢(圖5)可知,江漢平原1960—2018年平均年降水日數(shù)為139.6 d,年降水日數(shù)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73年(168.7 d),最小值出現(xiàn)在2011年(107.5 d),近59年年降水日數(shù)總體呈明顯減少趨勢(通過0.5信度的顯著性檢驗),遞減速率為3.9 d/10年;四季中春、秋季呈顯著減少趨勢(通過0.01信度的顯著性檢驗),夏、冬季呈增加趨勢(圖略)。年降水日數(shù)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偏多,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持平,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偏少,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降水日數(shù)明顯偏少。從M-K突變檢驗結果可知,1983年為降水日數(shù)的突變年份,之后UF<0,且呈下降趨勢,從1996年開始UF超過信度的下限,降水日數(shù)下降趨勢顯著。
2.2.2 大雨日數(shù)變化 根據(jù)大雨日數(shù)距平變化趨勢(圖6)可知,江漢平原1960—2018年平均大雨日數(shù)為13.8 d,近59年年大雨日數(shù)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3年(22.6 d),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66年(7.7 d),大雨日數(shù)總體呈緩慢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0.54 d/10年;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總體呈明顯增加趨勢,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呈波動變化趨勢,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總體呈減少趨勢。
2.2.3 暴雨日數(shù)變化 江漢平原1960—2018年暴雨日數(shù)變化趨勢不明顯,且存在明顯的年代際變化。根據(jù)暴雨日數(shù)距平變化趨勢(圖7)可知,江漢平原1960—2018年平均暴雨日數(shù)為4.1 d,年平均暴雨日數(shù)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0年(8.1 d),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84年(0.9 d),近59年暴雨日數(shù)總體呈緩慢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0.24 d/10年;20世紀60—70年代,暴雨日數(shù)以偏少為主,20世紀7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暴雨日數(shù)發(fā)生由少向多急劇轉(zhuǎn)變趨勢。
2.3 降水強度變化
2.3.1 年降水強度變化 根據(jù)降水強度距平變化趨勢(圖8)可知,江漢平原1960—2018年平均降水強度為 9.1 mm/d,年平均降水強度最大的年份出現(xiàn)在2004年(12.0 mm/d),最小年份出現(xiàn)在1966年(6.2 mm/d),年平均降水強度總體呈明顯增強趨勢(通過0.5信度的顯著性檢驗),遞增速率為 0.43 mm/(d·10年)。從 M-K突變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年平均降水強度的突變年份為1979年,從1967年開始,UF>0,年平均降水強度增大,從1979年開始UF呈明顯上升趨勢,從1987年開始UF超過信度的上限,年平均降水強度增加趨勢顯著。
2.3.2 四季降水強度變化 由圖9可知,江漢平原1960—2018年春季平均降水強度為9.1 mm/d,最大值為13.7 mm/d,出現(xiàn)在1998年,最小值為 4.9 mm/d,出現(xiàn)在1997年,春季降水強度總體呈增強趨勢,遞增速率為0.44 mm/(d·10年)。江漢平原1960—2018年夏季平均降水強度為14.4 mm/d,最大值為21.4 mm/d,出現(xiàn)在2004年,最小值為 7.0 mm/d,出現(xiàn)在1972年,近59年總體呈增強趨勢,遞增速率為 0.50 mm/(d·10年)。江漢平原1960—2018年秋季平均降水強度為7.3 mm/d,最大值為14.2 mm/d,出現(xiàn)在1983年,最小值為 2.5 mm/d,出現(xiàn)在1991年,近59年總體呈微弱的增強趨勢,遞增速率為0.2 mm/(d·10年)。江漢平原1960—2018年冬季平均降水強度為4.1 mm/d,最大值為6.8 mm/d,出現(xiàn)在1993年,最小值為 1.6 mm/d,出現(xiàn)在1963年,近59年總體呈增強趨勢,遞增速率為0.3 mm/(d·10年),進入21世紀以來,強度明顯增強。
江漢平原1960—2018年降水強度變化趨勢明顯,四季與年均降水強度均總體呈增強趨勢,其中春、夏季遞增速率高于年遞增速率。年均及四季降水強度年代際變化均是明顯的,年均、秋季及冬季降水強度在20世紀60—70年代明顯偏弱,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明顯偏強。
2.4 極端降水特征
2.4.1 最大旬降水量 分析最大旬降水量距平變化趨勢,由圖10可知,江漢平原1960—2018年平均最大旬降水量為176.7 mm,年最大旬降水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91年(396.2 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78年(101.4 mm),近59年年最大旬降水量總體呈緩慢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3.03 mm/10年。
2.4.2 最大5日降水量變化 根據(jù)最大5日降水量距平變化趨勢(圖11)可知,江漢平原1960—2018年平均最大5日降水量為161.2 mm,近59年年最大5日降水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91年(253.1 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78年(100.7 mm),近59年年最大5日降水量總體呈緩慢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 2.93 mm/10年。
2.4.3 最大3日降水量變化 根據(jù)最大3日降水量距平變化趨勢(圖12)可知,江漢平原1960—2018年平均最大3日降水量為141.3 mm,近59年年最大3日降水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91年、2003年(213.9 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78年(87.0 mm),近59年年最大3日降水量總體呈微弱增加趨勢,遞增速率為1.83 mm/10年。
根據(jù)江漢平原多年水情變化、降水量/降水強度年、季節(jié)變化以及極端降水特征分析結果,并結合江漢平原近60年旱澇災情得出,江漢平原極端旱澇年份如下:極端旱年共8年,為1966、1968、1971、1972、1976、1978、1985、2000、2011年;極端澇年共10年,為1969、1980、1983、1991、1996、1998、1999、2004、2010、2016年。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江漢平原12個氣象觀測站1960—2018年降水量、降水日數(shù)、降水強度以及極端降水特征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江漢平原降水量春夏多、秋冬少。年降水量總體呈緩慢增長趨勢,遞增速率24.63 mm/10年,但季節(jié)分配不均勻,秋季降水減少,春、夏、冬季降水量增加,其中夏季遞增速率為18.1 mm/10年,增長最快。不同年代平均年降水量在時間上總體呈增多趨勢,在空間上由北向南遞增,20世紀80—90年代是近59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時段,60年代是近59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時段。M-K突變檢驗結果顯示,1978年為降水量的突變年份,在所研究的時間段內(nèi)UF基本維持在0線以上,表明年降水量呈增多趨勢,僅1年超過信度的上限,說明年降水量總體增多趨勢不顯著。(2)年均降水日數(shù)總體減少,其中春、秋季呈顯著減少趨勢,夏、冬季呈增加趨勢。M-K突變檢驗結果顯示,1983年為降水日數(shù)的突變年份,之后 UF<0,且呈下降趨勢,從1996年開始UF超過信度的下限,降水日數(shù)下降趨勢顯著,降水日數(shù)遞減速率急劇增大。大雨和暴雨日數(shù)有所增加,反映了江漢平原降水在時間上分布較為集中,強降水發(fā)生幾率增大。(3)年平均降水強度呈明顯增強趨勢,遞增速率為0.43 mm/(d·10年)。從M-K突變檢驗結果可以看出,降水強度的突變年份為1979年,從1967年開始,UF>0,年平均降水強度增大,從1979年開始UF呈明顯上升趨勢,從1987年開始UF超過信度的上限,降水強度增加趨勢顯著。四季降水強度變化趨勢與年均降水強度變化趨勢一致,均呈增強趨勢,其中春、夏季遞增速率高于年遞增速率,秋、冬季呈微弱增長趨勢。(4)年最大旬降水量、年最大5日降水量、年最大3日降水量均呈緩慢增加趨勢。(5)總體上,年均降水量增多、降水日數(shù)減少、大雨日數(shù)和暴雨日數(shù)增多、降水強度增強、極端降水呈緩慢增加趨勢。春、夏季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增多、增強,反映了江漢平原降水在時間上分布較集中,強降水發(fā)生概率增大。(6)20世紀60—70年代屬少雨期,期間年降水量及極端降水量明顯偏少,降水日數(shù)偏多,降水強度明顯偏弱,極端旱年多發(fā)生于此時段;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年降水量及極端降水量明顯偏多,大雨和暴雨日數(shù)、降水強度偏多、偏強并達到歷史極值,極端澇年集中出現(xiàn)在此時段。
參考文獻:
[1]劉志澄. 湖北省氣候變化、生態(tài)災害與應變對策[C]//中國氣象學會.氣候變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討會論文集,2013:492-501.
[2]丁一匯. 中國氣候變化:科學、影響適應及對策研究[M]. 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9:10-12.
[3]吳翠紅,王曉玲,龍利民,等. 近10年湖北省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與主要天氣概念模型[J]. 暴雨災害,2013,32(2):113-119.
[4]王國榮,王 令. 北京地區(qū)夏季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J]. 暴雨災害,2013,32(3):276-279.
[5]郭圳勉,黃先倫,陳潔雯,等. 廣東陽江一次強降水過程的成因分析[J]. 暴雨災害,2012,31(3):272-279.
[6]Eischeidm J K,Diaz H F,Bradley R S,et a1.A comprehensive precipitation data set for global land areas[R]. United States:N. p.,1991. Web. doi:10.3334/CDIAC/CLI.TR051.
[7]施 能,陳綠文. 全球陸地年降水場的長期變化(1948—2000年)[J]. 科學通報,2002,47(21):1671-1674.
[8]林學椿,于淑秋. 近40年我國氣候趨勢[J]. 氣象,1990,16(10):16-21.
[9]覃 軍,王海軍. 湖北省1961年以來氣溫和降水變化趨勢及分布[J].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7,16(4):405-410.
[10]王慧亮,王學雷,厲恩華,等. 江漢平原主要氣候變化特征[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09,31(6):1130-1133.
[11]吳燕輝,周 勇. 1958—2004年江漢平原氣溫變化特征分析[J].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07,23(3):5-9.
[12]許 素,吳宜進,周 勇. 江漢平原降水變化趨勢的氣候分析[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1(3):480-483.
[13]紀道柱. 江漢平原氣候變化及其對農(nóng)業(yè)影響的研究[D]. 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0.
[14]顧俊強,施 能,薛根元,等. 近40年浙江省降水量、雨日的氣候變化[J]. 應用氣象學報,2002,13(3):322-329.
[15]符傳博,吳 澗,丹 利. 近50年云南省雨日及降水量的氣候變化[J]. 高原氣象,2011,30(4):1027-1033.
[16]羅 輝,符傳博,歐陽海霞. 西沙永興島降水量和雨日的氣候特征分析[J]. 暴雨災害,2018,37(1):90-96.
[17]盧 珊,張宏芳,屈 直,等. 1961—2015年陜西省不同等級降水事件變化特征[J]. 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8,41(1):77-85.
[18]余祝媛,賀中華,梁 虹,等. 貴州省近55年降水量時空變化分析[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9,47(6):208-215.
[19]魏鳳英. 現(xiàn)代氣候統(tǒng)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