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務侵占罪是我國刑法中比較常發(fā)的財產(chǎn)犯罪之一,在一般情況下是能夠根據(jù)財產(chǎn)是否轉移占有而與其他罪名輕易區(qū)分;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在現(xiàn)實生活不少的案例中往往交叉著職務侵占和盜竊的行為且比較難以區(qū)分。本文將以我國現(xiàn)行的“兩階層”的犯罪構成理論為基礎來對我國職務侵占罪做一個詳細的分解,以求對解決現(xiàn)實中職務侵占罪的疑難問題有所裨益。
關鍵詞:職務侵占;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占為己有;盜竊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20-0223-02
作者簡介:楊幗英(1990-),女,漢族,廣東茂名人,廣州大學法學院2013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根據(jù)《刑法》第271條及相關規(guī)定,可得職務侵占罪是指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下面,筆者先從以下兩個方面對職務侵占罪的犯罪構成要件進行認定,并在后面闡述職務侵占罪的相關疑難問題。
一、職務侵占罪的構成要件認定
(一)違法構成要件認定
1.職務侵占罪的行為主體是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即非國家工作人員。其實,我國現(xiàn)行的職務侵占罪,是由1995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治違反公司法的犯罪的決定》第10條規(guī)定的侵占罪拓展演化而來,其行為主體的最本質(zhì)特征,就是非國家工作人員,即不從事公務。具體說來,可包括以下四種:第一,一般的非國家所有的或不執(zhí)行公務的公司、企業(yè)和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如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jīng)理或會計;第二,國有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中不從事公務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如國有機關的司機,勤雜人員等;第三,沒有協(xié)助政府從事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第四,不屬于國家委派的合資企業(yè)工作人員。鑒于此,筆者想說明的是,職務侵占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是具有“非國家工作人員”標簽的主體,其本質(zhì)特征是不從事公務,因此,只要是符合非國家工作人員特征的單位職工,不管其是合同工,臨時工,兼職人員,實習人員還是長期工,都符合本罪的主體條件。
2.職務侵占罪的行為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非法占為己有。第一,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經(jīng)手本單位財物的便利條件。其中,職務是指“職位規(guī)定應該擔任的工作”,這一工作既包括管理行為,也包括普通業(yè)務行為,既包括經(jīng)常性的工作,也包括臨時性的工作;“主管”的意思是指是指對單位財物具有調(diào)撥、安排、處置、支配的權力,即行為人雖不具體管理、經(jīng)手本單位財物,但對單位財物的調(diào)撥、安排、使用具有決定權;“管理”是指具有決定、辦理、處置某一事物的權力并由此權力而對財物產(chǎn)生應用、保管、處理等具體執(zhí)行的活動。“經(jīng)手”是指因具體經(jīng)辦、承辦事項的需要,在一定時間內(nèi)持有、控制單位的財物,經(jīng)手不等于過手。因此,筆者認為,判斷是否是利用了職務行為的本質(zhì)在于行為人是否基于該職務而獲得對相關單位財物的合法控制或支配權利,并不是在于其職務期限長短;而利用職務便利既不等同于利用職權便利,也不等同于利用工作便利,前者的范圍過窄,后者的范圍過寬。因為職務便利除了利用職權便利的主管和管理便利外,還有利用普通業(yè)務便利的經(jīng)手便利,后者雖然沒有職權在里面,但是相關人員依然可以根據(jù)自己經(jīng)手的便利來對單位的財物進行竊取,侵吞和騙取;而利用職務便利的便利是有一定的工作職責在里面的主管、管理和經(jīng)手的便利,而不是因為熟悉單位相關財物的位置好下手或者因為自己身份可以自由出入而好得手的利用工作的便利。如保潔員到總經(jīng)理辦公室搞清潔時,趁機竊取總經(jīng)理放在抽屜里的2000塊錢,該保潔員并不是基于其保潔的工作職責而竊取的,只是利用了為總經(jīng)理搞衛(wèi)生這一工作條件而竊取的,故為盜竊。第二,將本單位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是指,將本單位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非法變占有為所有,具體方式有三:一是侵吞,即監(jiān)守自盜;二是竊取,即其中一人對自己和他人共同保管下的財物的竊??;三是騙取,即利用他人的處分意識錯誤來達到錯誤處分財物的目的。要認定行為人對單位財物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思,主要看行為人是否變合法占有為非法所有,這也是區(qū)分職務侵占罪和盜竊罪的方法之一。職務侵占罪是一種不轉移占有只轉移所有的犯罪;而盜竊罪是一種既轉移占有又轉移所有的犯罪。
3.職務侵占罪的對象是單位所有的財物。筆者認為,單位所有的財物,是指單位所有或因某種原因而占有、持有、保管或者運輸?shù)呢斘铩?/p>
(二)責任構成要件認定
1.職務侵占罪的責任要素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單位財物的危險,仍希望或者放任自己行為的發(fā)生。
2.職務侵占罪的目的要素是非法占為己有。
二、職務侵占罪的疑難問題解析
(一)職務侵占罪和盜竊罪的區(qū)分
正如前文所提,區(qū)分職務侵占罪和盜竊罪的方法有二,一是看犯罪行為實施前財物由誰占有;二是看犯罪行為的實施是否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但歸根到底,區(qū)分兩罪的關鍵方式還是在于是否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如果行為人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將自己合法占有的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已有,那就是犯了職務侵占罪;如果行為人不是利用職務之便,而只是利用了工作上的便利或者利用其他條件,而秘密取得他人占有財物,那就是犯了盜竊罪。如單位保安甲利用自己單獨值夜班的時間伙同單位外的他人共同竊取已上鎖的倉庫里的貨物,雖然甲是利用了自己單獨值夜班的時間伙同他人來竊取貨物,看似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來犯罪,其實不然。既然倉庫門是上鎖的就意味著該單位保安甲只是對單位的財物負有大概看管的責任,對倉庫里的貨物并沒有實質(zhì)主管、管理或者經(jīng)手的權限,因此,甲只是利用了工作上的便利,而不是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應定盜竊罪而不是職務侵占罪。再如手機流水生產(chǎn)線上的職工乙,利用自己在流水生產(chǎn)線上組裝零件的便利條件竊取了部分零件且達到數(shù)額較大,雖然乙是利用了自己在流水生產(chǎn)線上的便利條件來竊取了單位的部分零件,但其利用的是其對單位零件過手的便利,而不是利用了自己經(jīng)手的便利,其對流水生產(chǎn)線上的零件沒有合法占有的權限,僅僅只是過手而已,因此,對乙的行為應該定盜竊罪而不是職務侵占罪。而關于如何認定是否“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前文已有敘述,在此不再贅述。
(二)職務侵占罪和侵占罪的區(qū)分
職務侵占罪和侵占罪實際上是法條競合的關系,觸犯職務侵占罪的行為往往也是觸犯侵占罪的行為。因此,職務侵占罪和侵占罪區(qū)分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有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和侵犯的對象不同:職務侵占罪一定是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來侵害單位財物的行為;而侵占罪只是一種簡單的侵害財物的行為,只要行為人將代為保管下的財物非法占為己有并拒不歸還,數(shù)額較大,便可定侵占罪。如丙丁二人為好朋友,丙將丁委托其代為保管的唐代陶瓷花瓶占為己有且拒不退還;此時丙是將自己合法占有下的財物非法變?yōu)榧河?,其既沒有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犯的也不是單位的財物,故應該定侵占罪。至于如何認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和“單位財物”,前文已有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綜上,如何更好更準確的認定職務侵占罪,有利于進一步的區(qū)分職務侵占罪和盜竊罪,職務侵占罪和侵占罪;也有利于更進一步的打擊我國日益猖狂的財產(chǎn)犯罪,實現(xiàn)我國刑法中的控制犯罪和保護人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盧建平,邢永杰.職務侵占罪_利用職務便利_認定中的若干爭議問題[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2):97-104.
[2]劉根娣.職務侵占罪與盜竊罪若干疑難問題辨析[J].犯罪研究,2010(6):80-84.
[3]劉建軍.論職務侵占罪中_利用職務上的便利[J].法制與社會,2009(4):110-111.
[4]黃祥青.職務侵占罪的立法分析與司法認定[J].法學評論,2005(1):80-86.
[5]陳洪兵.財產(chǎn)犯罪之間的界限與競合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2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