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健 馬勝科
卓越教師的培養(yǎng)計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舉措,可是如果離開了教師的專業(yè)內涵,去搞一些不接地氣的通識培訓,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寫作和寫作教學是兩個概念,如果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來界說,從學生層面講,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①從教師層面講,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師借助教學計劃和寫作知識,指導學生把觀察、體驗、立意、取材、布局、成篇的心理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書面言語表達的過程。兩個層面之間的水平差域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其意義是強調教師主體的積極引領作用,促進學生由已經具有的能力水平向更高能力水平的發(fā)展。如果針對寫作實踐僅有“減少對寫作的束縛”、“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等冠冕堂皇的要求,學生能夠較好地發(fā)揮他們原有的寫作水平,就已經很不錯了,這樣寫作教學仍然停留在學生自身的程度,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較低水平。如果一個語文教師的寫作教學,是一種集科學性(專業(yè)指導)和計劃性(循序漸進)為一體的教學活動,那么學生有可能達到教師所設計的程度,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較高水平。也就是說,卓越教師的專業(yè)引領可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沒有教師專業(yè)引領的自由活動基本上是一些自我重復。如果不對教師的寫作素養(yǎng)提出任何要求,要改變寫作教學盲目而無序的狀態(tài),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比較困難的。本文從寫作教學實踐與學習心理效應的關聯(lián)性視角,嘗試探討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期盼取得語文教師的共鳴和踐行。
一、范例效應與寫作實踐活動
寫作實踐中的范例效應,指的是經典性文章在思維、語言、情感等方面對學習者的寫作過程所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初學寫作階段具有積極的模范引領作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對范例效應最具影響力的詮釋。有兩種傾向應該引起學習者的關注,一種是絕對信仰范例文章,刻板地進行全方位模仿,忽略了對自身能力亮點的發(fā)展,結果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另一種是完全否定范例效應,認為模仿他人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xiàn),甚至認為是有抄襲嫌疑的不道德行為,寫作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徹底擺脫范例文章的束縛。這兩種現(xiàn)象都是帶有極端化的傾向,學習者必須預防它們對自己寫作的潛在影響。
文學史上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李白有一天去黃鶴樓飲酒,酒酣之時,詩興大發(fā),舉筆就往墻上題詩。突然看到崔顥的《黃鶴樓》詩,那詩太好了,李白一時難以超越,但詩情又無法抑制,便從旁書一絕句:“一拳打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顥題詩在上頭?!甭稍娪幸?,一般情況忌諱重復用詞,可是崔顥詩前四句接連三次用黃鶴,通過這種連用強化,讓讀者跟隨詩人的描繪往高處凝望,往遠處遐想,陶醉在那美妙的古老傳說之中。突然低首之間,看到了清晰在目的漢陽樹,望見了綠茵拂動的鸚鵡洲,這種天庭和人間的巨大落差,與人生理想和現(xiàn)實處境的巨大落差融為一體,使詩人憂傷不已,思鄉(xiāng)的愁緒好似江面煙波一般彌漫開來。李白被崔顥的詩深深打動了,意識到只有超越才是詩家之性格。終于,《登金陵鳳凰臺》誕生了:“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崔顥四句連用三次黃鶴,李白兩句連用三次鳳凰,李白在模仿中超越了自己,終于解開了那時面對《黃鶴樓》詩的心結。這個傳說就是一則范例效應影響他人寫作實踐過程的動人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長期以來為學者所稱道,成為做人治國的至理箴言。北宋時期改革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發(fā)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金石之音,在精神上,承傳了孟子的理性追求并多了幾許情感色彩;在語言上,既有孟子的對比形式卻又節(jié)奏舒緩易于為人們所傳頌。當代的年輕人,知道這兩句話的人數不少,如果能夠進一步利用范例效應來歷練自己寫作能力,將會更有意義。
范例效應在古代社會發(fā)揮了引領學子學習寫作的重要作用。清人車萬育編《聲律啟蒙》說:“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惫糯淖x書人一般都會寫幾句詩,也許這種具有范例效應的對句寫作方式,起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二、石頭效應與寫作實踐活動
形象思維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思維方式,一種意象往往會生成多種意義,激勵學習者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之路,成就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寫作風格,塑造出鮮活而性格迥異的藝術人物。女媧補天的五彩石、《西游記》中的石猴孫悟空、《石頭記》中銜玉而生的賈寶玉等,均為同一石頭演化而成,這種由同一意象生成眾多藝術形象的現(xiàn)象就是石頭效應。石頭效應在中國古代發(fā)揮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創(chuàng)作影響力。
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大概是最早講述這一“石頭”的故事,是說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相斗,失敗了的共工憤怒地撞斷了擎天柱不周山,于是天地迸裂傾覆。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一顆顆五色石就成了天上閃爍的星星,最后剩了一塊石頭,女媧把它安放在東南方一座美麗的大山之中。
《西游記》說:“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石猴?!雹谶@石猴就是龍宮借寶、大鬧天宮、護送唐僧西天取經的孫悟空。
《紅樓夢》這樣寫:忽見那廂來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談。那僧道:“此事說來好笑。只因當年這個石頭,媧皇未用,自己卻也落得逍遙自在,各處去游玩,一日來到警幻仙子處,那仙子知他有些來歷,因留他在赤霞宮中,名他為赤霞宮‘神瑛侍者。他卻常在西方靈河岸上行走,看見那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絳珠仙草,十分嬌娜可愛,遂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雹圻@里說的神瑛侍者,就是賈寶玉。他銜“玉”而生,這塊玉,就是女媧補天剩下的那塊石頭。絳珠仙草,就是林黛玉。二人在《紅樓夢》里合演了“木石前盟”的愛情悲劇。
同一塊石頭,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作者心中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這就是寫作實踐中的石頭效應。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領略石頭效應,認識意象的發(fā)散思維價值,也許就頓悟了寫作的個性化涵義,激活了學習者的寫作潛能,有望發(fā)現(xiàn)一片寫作實踐的新天地。
三、活動效應與寫作實踐活動
事前絲毫不提關于寫作的任何話語,只是要求學習者參與一項活動,活動內容與形式要貼近學習者的生活,但有必要提示活動的清晰步驟和關注點,當活動完成后,才提出寫作目的和要求,讓學習者在心理完全放松的情況下完成寫作任務,這種學習者全身心參與實踐活動然后完成寫作任務的方式所發(fā)生的學習現(xiàn)象及其效果就是活動效應?;顒有哂行睦戆凳镜淖饔茫性S多教師的教學實踐證明,活動效應有利于改變學習者對寫作的恐懼感,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寫作能力和水平。
近些年的電視里經常放映這樣一個廣告:一個孩子披著雨披,手里拿著本子和筆,在雨中觀察一只綠色蟲子沿著樹枝往前爬。蟲子爬到樹枝的末端時,變成了一個蛹倒掛在樹枝上,接著蛹破了,從里面鉆出一只金色的蝴蝶,扇了扇美麗的翅膀,婀娜地飛走了。接著電視的背景換了,是在學校里,這位小男孩的作文獲獎了,他高興地舉起作文本,咧著嘴幸福的笑了。這則廣告的創(chuàng)意很好,就是讓孩子饒有興趣地去做一件事,然后把做事的經過寫成文章,這樣比讓孩子苦思冥想寫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孩子參與了活動,觀察了細節(jié),寫起來就有話說;更重要的是他樂意冒雨觀察一只蟲子變成蛹,蛹變成蝴蝶的過程,使寫作實踐變成了充滿樂趣的事情。這個電視廣告的成功就在于展示了活動效應對促進孩子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既宣傳了產品,又介紹了一種十分有意義的學習理念。
活動效應具有暗示效果,具有不言之教的功能,對語文學習,尤其是對寫作實踐會產生良好的默化作用。每一位學習者,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已成定勢的寫作習慣,利用活動效應創(chuàng)新寫作之路。
四、茶館效應與寫作實踐活動
茶館效應是指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合作意識、信息交流、對話創(chuàng)新的現(xiàn)象及其學習效果。茶館歷來是人們休閑、會友、品茶的場所,同時也具有人才交匯、信息傳輸集散地的功能,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有茶館場景以推動劇情。上海育才中學的段力佩先生把他的“八字教學法:讀讀、議議、練練、講講”也稱為“有領導的‘茶館式的教學形式”。④中英甘肅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項目教師培訓教材《中學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中有這樣一個寫作實踐案例,充分地體現(xiàn)了茶館效應的特點。
旅行游戲與寫作活動
目標: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寫作水平的樂趣
時間:30分鐘
材料:白紙、彩筆、三角形導游彩旗
過程:
1.把參與者按居住地分成“都市-藍孔雀組”、“省城-白天鵝組”、“縣區(qū)-紅鸚鵡組”、“鄉(xiāng)村-金絲猴組”,每組分別以藍、白、金、紅四色三角形導游旗為標志。
2.每組中任意選出一名參與者當導游,“金絲猴”導游去都市組,“藍孔雀”導游去省城組,“白天鵝”導游去縣區(qū)組,“紅鸚鵡”導游去村莊組,開始“旅游”活動。
3.“金絲猴”導游帶領都市組到他們的“村莊”去旅游,并且住在“金絲猴”的家里。(其它幾組同樣)“金絲猴”導游介紹都市組想知道的一系列問題。
·導游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村莊名稱。
·導游家鄉(xiāng)周圍的環(huán)境(如小河、山坡、農田、屋舍、道路等)。
·導游家鄉(xiāng)日常吃什么飯菜,招待客人時吃什么飯菜,做飯時燒煤、燒柴草還是燒牛羊糞。
·導游家鄉(xiāng)生活用的是自來水、河水、泉水還是窖水。
·導游家鄉(xiāng)住樓房、窯洞還是土坯房,睡覺時用土炕、木板床還是沙發(fā)床。
·導游家鄉(xiāng)有無歷史名人,周圍有哪些名勝古跡,有什么動人的神話傳說。
·導游家鄉(xiāng)的風俗民情如何,如辦喜事,迎賓客時的禮儀習俗。
·導游家鄉(xiāng)有什么特產,當地人主要靠什么生活。
4.城市組成員要把導游的回答記錄在白紙上,然后和導游一起稍加修改,以第一人稱連綴成一篇文章。
5.每個組的導游分別大聲誦讀自己的文章,全體學習者熱烈鼓掌。
6.頭腦風暴:生活與語文學習有什么關系,同學們發(fā)言各抒己見。
講述自己的衣食住行,講述周圍的山水草木,講述自己的喜怒哀樂,講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了對寫作的畏難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語文學習的任務。充滿熱情的鼓勵,具體清晰的引導,將幫助每一個孩子樹立起學好語文的信心。有時候,教師把學習看得過于嚴肅,學生把作文看得過于神秘。如果在極其自然輕松的氛圍中,說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講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描述最感動自己的經歷,記錄自己最喜歡的語言,再把它們稍加連綴,你就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那竟然是一篇絕妙的作文。⑤
茶館效應引領下的寫作實踐與常見的寫作教學有明顯的區(qū)別:一是強調營造無壓力情境,使寫作過程就像茶館聊天一樣輕松自由。二是強調寫作實踐和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以激勵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動機。三是強調寫作過程中的合作與對話,把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寫作能力融為一體。四是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習者的主體意識,歷練學習者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習過程的經驗分享。
五、殘缺效應與寫作實踐活動
殘缺效應就是以殘缺為美的情趣主宰的藝術活動所展示出來的審美實踐及其欣賞效果。“斷臂的維納斯”是美術史上“殘缺美”的代表性雕塑作品。她的殘缺不知引發(fā)了多少人的審美聯(lián)想和審美行為,人們設想過多種方案,想給維納斯一雙完整的手臂,但均以失敗而告終。人們終于明白,只有斷臂的維納斯才是最美的?!都t樓夢》的后四十回是高鶚寫的,人們都認為結局不符合曹雪芹原初的故事脈絡,于是很多人都續(xù)寫了后四十回,但是藝術效果都不太令人滿意。人們應該明白,高鶚改寫結局的《紅樓夢》是具有“殘缺美”的中國古典名著,這種具有殘缺美的《紅樓夢》才是最美的《紅樓夢》。為“殘缺美”留一些生存空間,更能夠顯示出人類的美麗與包容。真正的美并不因為殘缺而遜色,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可以說是一個丑八怪,但是因為他的善良、純潔、勇敢而成了美的化身。
莊子的筆下有許多人物,沒有因為殘缺而被人鄙視,反而折射出了美麗的光彩。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迫使莊子用隔離智慧方式塑造了一系列“惡駭天下”的人,他們有與眾不同的價值取向,重視整體人格生命,流露出一種吸引人的精神力量?!棒斢胸U呤迳綗o趾(被刑律處以剁掉腳趾的人),踵(用腳跟跳著)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以前不謹慎),既犯患若是矣(已經犯法被處罰成這樣了)。雖今來,何及矣(來不及了)。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我只是不愿意隨波逐流而看輕身體),吾是以亡足(我因此被剁了腳趾)。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還認為有比腳趾更尊貴的東西存在),吾是以務全之也(我因此追求道德精神的完美)。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我以為夫子是不可顛覆、載動的天地般的人物),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那里知道夫子也是這樣的人)!孔子曰:丘則陋矣。”⑥莊子塑造的這些德全形不全的藝術形象,通過高尚的內心世界與殘缺的外部相貌的鮮明對比,于內外異構中反映了“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的價值觀傾向,完成了自己從最痛苦的悲劇囹圄中走出來的心靈超越。
莊子在《人間世》里塑造了一個殘缺者支離疏。“支離疏者,頤隱于臍(面頰隱藏在肚臍跟前),肩高于頂(雙肩高過頭頂,指駝背),會撮(發(fā)髻)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只能看到大腿看不到肋部,指腰彎得很厲害)。挫針治繲(替人縫洗衣服),足以糊口;鼓策播精(替人扇簸糧食),足以食(供養(yǎng))十人。”⑦這樣的人卻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存之道而終其天年。莊子塑造的叔山無趾、支離疏一類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實際上是對殘缺效應引導下的審美理想的憧憬和建構,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審美精神追求。世界上十全十美的東西很少,而有點殘缺的東西處處可見。如果我們意識到殘缺效應能夠引領人們審美精神的健康發(fā)展,我們就走進了美麗的自由王國。
學習心理效應與寫作實踐之間存在一種默會關系,是一種隱性效應,需要語文教師進行科學的認識和顯性化建構,才能夠發(fā)揮培養(yǎng)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和寫作能力的作用。清代戴復古《論詩》討論的是寫作的創(chuàng)新問題:“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須教自我胸中出,切記隨人腳后行?!彼J為,寫作必須創(chuàng)新,要抒發(fā)內心的真情實感,要展現(xiàn)自我的個性特點,切忌隨波逐流,拾人牙慧,這樣才能做到筆力縱橫,氣勢如虹。創(chuàng)新,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唐代韓愈說,“惟古與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要求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反對剽竊他人。到了今天,創(chuàng)新仍然是寫作的焦點問題,說明創(chuàng)新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需要學習者為此付出努力?!蔼殤z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碧拼f應物以寫田園風物詩而著名,這首《滁州西澗》屬于此類詩的代表。詩作所選景物非常普通,而且是被很多詩人寫了又寫的意象。但是和其它田園風物詩相比,此詩具有新穎別致的意境。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詩人的心理活動視角,他喜愛的是澗邊幽草,聽到的是深樹鸝鳴,看到的是急雨春潮,感慨的是野渡橫舟。詩篇以“獨”冠之,句句寫的是詩人的獨特領悟,物物浸潤著詩人的獨特情趣,所選物象與其它詩作無二,可是營造的詩境卻別有一種格調?,F(xiàn)在大家都在探討個性化寫作,能否在寫作實踐與學習心理效應的融通之旅中,探尋一種有效的寫作實踐路徑,以促進學習者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應該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頁。
②[明]吳承恩:《西游記(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3頁。
③[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年版第5頁。
④熊明安:《中國當代教育實驗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頁。
⑤中英甘肅教育項目教師培訓教材:《中學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403頁。
⑥[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02頁。
⑦劉建國:《莊子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頁。
[作者通聯(lián):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