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振新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要把握好提問的精、準、活。最為關鍵的還需要教師正確把握問題的難易度,準確掌握提問的時機,理答指導要做到靈活。只有這樣,才能生成語文課堂的精彩。
[關鍵詞]閱讀提問 精 準 活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1-022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問題的優(yōu)劣往往對課堂氛圍、教學質(zhì)量有著重要影響。怎樣讓提問充滿智慧呢?最為重要的是把握好三個關鍵。
關鍵一:問題設計要“精”
1.問題難度要適中
問題太深,會阻礙大部分學生思考,影響他們探究的興趣;問題太淺,自然也激發(fā)不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反而會造成學生思維的膚淺。那么,如何把握問題設計的難度呢?這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材,關注學生,注重生成,力爭做教材、學生、文本、編者之間的橋梁。
2.問題表達要簡明
課堂上,很多教師喜歡故弄玄虛,提問內(nèi)容不僅繁雜,而且要求繁多,字詞、朗讀、質(zhì)疑等,結(jié)果造成學生手忙腳亂,導致學生自主合作也成了一種形式。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提問往往簡潔明了,提問內(nèi)容力求學生一聽就懂。當然,如果在提問的同時,附加一些學法指導,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形成習慣。
3.問題指向要集中
課堂時間有限,提問自然也不能漫天開花。最為恰當?shù)霓k法就是倡導大問題教學,也就是一節(jié)課應該圍繞一個主要問題串起整個流程。提問時切口要小,要緊密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
關鍵二:提問時機要“準”
1.文本重點處
閱讀教學中,學生最難感悟、最難理解的往往就是文本的重點、難點。因此,教師要善于關注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在關鍵處提問。比如,在學習《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借物喻人的寫法,教師提問:“樟樹處處都有,為何游客都喜歡到宋慶齡故居旁的兩棵樟樹下合影留念?”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去品讀課文的開頭與結(jié)尾,結(jié)合宋慶齡的生平進行思考。這樣,文本的重點、難點,乃至文本的核心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2.語言運用點
提問的最佳時機一般選擇在語言訓練的關鍵處。比如,關鍵詞、重點語句以及一些細節(jié)描寫,乃至仿寫、造句等,都是本文的重點,都是提問的關鍵時機。如《燕子》第一小節(jié),描寫燕子的句子,就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描寫燕子的順序,然后仿寫。
3.情感積淀時
小學語文課文中,每一篇課文都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豐富情感的過程。如在《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這一課上,為了讓學生體會護士長葉欣那種舍生忘死的精神,筆者就曾提前幾天組織學生回家采訪父母。接著,讓學生觀看相關影片,讓學生提前感受“非典”的可怕。最后,筆者緊緊圍繞課文第五自然段中的“兩小時”發(fā)問:“你們覺得,這兩小時,對于葉欣來說,是怎樣的兩個小時?”學生激情迸發(fā),口若懸河,課堂教學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三:理答指導要“活”
1.小題大做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往往五花八門,這就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需要教師善于小題大做。比如,學習《最佳路徑》這一課,很多學生都是圍繞題目而問,有一個學生卻唱“反調(diào)”,說:“順其自然的小路能被評為最佳路徑,那為何我們這里園林中彎彎曲曲的小路評不上呢?”這里教師就可以小題大做,另辟蹊徑,通過課前查找資料,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從而豐富學生情感,陶冶情操。
2.順勢引導
很多時候,課堂上學生想得很多,問得也很多,但是大多停留在表面。作為教師,就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順勢引導,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處。如學習《“番茄太陽”》這一課時,就有學生提問:“太陽怎么是番茄呢?”這當中有學生插話:“你不看書,因為太陽像番茄!”雖然有點打岔,但卻正確。筆者順勢引導:“這個問題問得好,答得妙。你們再找一找,本文一共寫了幾次‘番茄太陽?”接著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后文討論“番茄”“太陽”分別是什么意思,這樣引導,就能使教學步步深入。
3.旁敲側(cè)擊
課堂往往容易發(fā)生“意外”,智慧的教師往往善于旁敲側(cè)擊。比如,在教《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課時,有學生說:“林沖是個膽小鬼?!惫P者沒有急于否定,而是旁敲側(cè)擊:“林沖妻子被侮,他不反抗?!薄白约罕幌莺Γ膊环纯?。”……最后引導學生思考,林沖是走投無路才雪夜上梁山,從而得出《水滸傳》中“官逼民反”這個主題。
總之,語文課堂的精彩在于學生能提出更多的為什么;在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在于學生通過學習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