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紅
“優(yōu)秀的作品是耐得住再三咀嚼,也是需要再三咀嚼的?!蔽谋镜牧α恳呀?jīng)固有,教師要通過多樣的方式、搭建一定的平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在語言文字的含英咀華中實現(xiàn)生本對話,從而將文本靜態(tài)的力量轉化為學生心靈悄然勃發(fā)的力量。
一、 建構言說話題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一般都會提出一些問題,來實現(xiàn)師生之間和生本之間的對話。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少課堂上教師的問題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熱鬧非凡,看似實現(xiàn)了多方位的對話過程,其實這些問題只是對文本語言的簡單重復,并沒有深入思考的價值,也不能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有些問題甚至將文本問得支離破碎。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少一些問題,多一些話題,將課堂中的問題,想方設法變成我們師生交流的話題。所以,建構課堂教學話題,讓師生有意味地來言說,是實現(xiàn)生本對話的基礎。
與瑣碎繁雜的問題相比,教學言說的話題則是由教師或學生根據(jù)課文提出的中心議題,并圍繞話題同時產(chǎn)生一些新問題,然后開展討論,探究課文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從而讓這些話題為我們打開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搭建一個生動的互動平臺,從而使信息在此匯聚,熱情在此燃燒,心智在此充實,能力在此提高……
筆者認為,言說話題的建構首先應基于教師對文本內涵的準確把握,基于教師對閱讀教學規(guī)律、對學生認知水平的深刻理解。在《軍神》這篇文章中,德國著名的外科醫(yī)生沃克先生一開始說,前來就診的劉伯承是“軍人”,手術后稱眼前的劉伯承是“軍神”,這就是文章的文眼,是展開教學的關節(jié)點。一般教師在研讀文本后,都會緊扣課后習題4,建構這樣的言說話題——“為什么沃克醫(y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從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因三年級學生的言語基礎和認知水平較低,很難就這個話題與文本展開深層的對話,大多數(shù)學生會游離在文本之外,用“劉伯承很堅強”“劉伯承很勇敢”這樣的套話來回答問題?;谶@樣的認識,我們建構的言說話題是:“反復閱讀課文,劉伯承的哪些語言、動作、神態(tài)深深地觸動了你的心?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呢?請畫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边@樣的言說話題,使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直接面對文本,必須一次次地閱讀文本,感受文本,然后跳出文本,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積淀解讀文本,實現(xiàn)自我與文本的自覺對話,在自我表達與相互傾聽的過程中,完成對文本的再度理解。
其次,課堂教學中話題的建構必須緊扣文本、精當設置。每一篇課文可以設置多角度的話題,每一堂課可以建構多個話題。教師在建構這些話題時,要力求做到主題鮮明,不蔓不枝,以神攝形,以簡馭繁,在文本價值與教學操作這兩個層面謀求到一個共同的話題,直接切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的興趣與欲望。著名特級教師周益民在
搭建平臺,實現(xiàn)生本對話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就將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轉變成同“地球母親”交流的過程。教學過程主要有“傾聽”和“訴說”兩個環(huán)節(jié)。在“傾聽”環(huán)節(jié),周老師設計的話題是:“文字后面是地球母親的心跳,是地球母親的呼吸。我們默默地讀,靜靜地聽,就能聽見地球母親在跟咱們訴說呢!”于是,與文本的對話成了與母親的對話,與地球的溝通成了與母親的溝通。在學生眼中,地球是一位穿著白藍兩色沙裙、身材苗條、步履輕盈的母親。隨著對話的深入,母親變了,變得面容憔悴,變得愁眉不展,變得傷痕累累。在“訴說”環(huán)節(jié),周益民老師又設立一個話題:“面對地球母親那哀傷的眼神,我們作為她的孩子,又該如何應答呢?這是我們每一個地球人都必須直面的問題,大家靜靜地想一想,然后寫下來吧!”學生用心、用情、用自己對地球母親全部的愛,訴說自己對地球母親的心聲。整節(jié)課,在朗讀和感悟表達中喚起了學生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共鳴。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說過:“每句話里都有一顆心。”讓學生在教師建構的話題中,一次又一次地從語言文字中去了解那份情,把握文字背后作者那顆火熱的心,這就是語文閱讀的本意。當然,建構言說話題,這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如何建構?老師們可以依據(jù)文本、遵循目標,各顯神通。
二、 尋找閱讀支點
古希臘著名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阿基米德曾經(jīng)說過:“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翻轉過來!”中年級的學生閱讀感悟還處在一個蒙眬的階段,他們缺乏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缺少深入文本的閱讀方法。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一段文字即使在眼前過了數(shù)十遍、在嘴里吟了數(shù)十遍,還是不能找到深入內心的感覺。此時,教師就應努力找準學生閱讀文本的支點,為他們深入研讀文本提供平臺,幫助學生實現(xiàn)和文本的有效對話。
《軍神》一課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年輕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單,汗如雨下。手術結束,嶄新的床單竟被抓破了。”短短兩句話,凝練地寫出了劉伯承在沒有實施麻醉的情況下接受眼部手術,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強烈地表現(xiàn)了劉伯承鋼鐵般的堅強意志。但是三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薄弱,在接觸這段文字時,他們很難走進文字描述的情境,很難去感受文字背后所迸發(fā)出來的直抵內心的力量。教學中,我們以電影《劉伯承》中劉伯承接受手術的片段作為切入點,先引領學生走近沃克醫(yī)生的手術室,師生一起去經(jīng)歷那震撼人心的手術過程,然后追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形象感人的畫面一下子激起學生的情感,他們熱血沸騰,爭相發(fā)言:“我看到了劉伯承雙手緊緊抓著床單,床單被撕破了?!薄拔铱吹搅藙⒉惺稚锨嘟畋┢穑谷缬晗?。”“我看到了醫(yī)生的額頭上都是汗,護士不停地給他擦汗。”“我聽到了沃克醫(yī)生的喘氣聲?!薄拔衣牭搅耸中g器械的叮當聲?!薄拔腋惺艿絼⒉性谌淌苤薮蟮耐纯唷!薄拔腋杏X劉伯承很堅強?!薄?/p>
這時,劉伯承的形象已經(jīng)走進學生的心間,但這不是通過與文本對話獲得的,而通過形象的畫面獲得的。怎樣讓學生經(jīng)歷與文本潛心對話的過程,從文中的字里行間去感悟、去獲得呢?老師又適時拋出這樣的問題:剛才我們走進了手術室,感受到了在實施手術的三個多小時中,沒有使用麻醉藥的劉伯承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劇烈的疼痛?,F(xiàn)在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的這段文字中:
① 請你讀讀這段話,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多少字?
② 請你再讀讀這段話,再數(shù)一數(shù)有幾個“痛”字?
③ 這段38個字的文字中,沒有寫到一個“痛”字,但老師卻覺得字字、詞詞、句句都流淌著劉伯承無言的疼痛。請你再次用心默讀這段文字,哪些字、哪些詞讓你深深感受到了劉伯承正在承受巨大的疼痛呢?此時,學生借助電影畫面,再次走入文本,文中的字字句句也都飽含了深情,“一聲不吭”“緊緊抓住”“汗如雨下”“竟被抓破”……每一個詞語都直抵學生的內心,叩擊著他們的心弦。此時無需教師贅言,劉伯承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頭??梢姡喿x支點的有效把握,為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深層對話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不是純粹的言語上的你來我往,也不是單向度的線性的師生問答,真正的對話除了發(fā)生在言語之間,還有可能伴隨著師生的情感與思想,發(fā)生在心靈與心靈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教師若真能以對話的視野與精神去思索、去營造、去實踐,那么語文課堂定能呈現(xiàn)出真情對話的美好境界。
(作者單位: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