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偉燕
泉城濟南——道不出的淳樸!
NOC競賽——言不盡的收獲!
在濟南,我們有幸參加了“全國第十二屆NOC網(wǎng)絡教研團隊”的競賽,這既是一種莫大的榮幸,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比賽,在我們的期待中如約而至。
【賽程】
第一回合:手忙腳亂
比賽第一天上午,我們拿到了競賽的課題——人教版小學語文五下《絲綢之路》一文。當獲知這一課題時,我們?nèi)祟D覺手足無措——人教版教材,聽過,卻從未上過。短暫的慌亂之后,我們反問自己兩個關鍵問題:
(一) 多樣版本教材之下的語文教學,其根本為何?
追本溯源,語文教學有“本”可依,此“本”即為《語文課程標準》。因此,無論何種教材的教學均由此出發(fā),其獨當之任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智能,其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說,既要學生正確理解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更要準確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和內(nèi)在規(guī)律,這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之時首先要明確的。
(二) NOC競賽較之其他競賽,其意義何在?
“NOC網(wǎng)絡教研團隊競賽”的宗旨在于更新教育資源理念,倡導網(wǎng)絡環(huán)境教學新方式,促進團隊教研合力,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實現(xiàn)教師生命質(zhì)量的提升。
基于以上兩點認識,我們開始了比賽的征程,首先,對文本進行了解讀,并在基于學情的前提下,確定了教學目標及重難點,進行了教學設計。整個教學流程即為:“鏈接課前、導入新課——觸摸文本、理清脈絡——聚焦重點、深入理解——潛心誦讀、升華感悟——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我們將教學的著力點設置于文章的中心部分,引導學生品讀賞悟。同時,根據(jù)教學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課件為教學服務。
第二回合:豁然開朗
可是,對于這樣的一份設計,我們總有“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茫然之感。
所幸的是,NOC競賽最大的特點為“網(wǎng)絡團隊”之間的合作與分享,也就是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之下充分融合團隊的力量。這里的“團隊”,往小處說是本組三位教師所形成的團隊;往大處看,即為本學科的所有參賽教師團隊。也就是說,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后一個團隊所設計的作品,并給予對方中肯的評價,同時,也會接收到前一個團隊對我們的作品所給予的評價。
“一來一回”之中,我們悉心研讀了28個團隊的作品,并且虛心接受26個團隊的評價,終于有了撥開云霧覓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頓悟。
第三回合:整裝出發(fā)
由此,我們重新整理思緒,審視初稿,從學科特點及賽事宗旨方面確定了以下幾方面的修改點:
從語文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fā)——刪繁就簡,提煉教學目標;依標而設,完善教學細節(jié)。
從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角度出發(fā)——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助推教學活動。
深陷迷境而躊躇不前的感覺是痛苦的;但手擎明燈,重新起航的感覺是興奮的。我們?nèi)诉M一步分工協(xié)作,以團隊之力完成了終稿。而在完成終稿的過程中,我們竭力做到:
依托《語文課程標準》——教學目標需要更精準。清晰的目標是一切教育過程得以實現(xiàn)的最高基準點,它既是出發(fā)點也是歸宿點。當一篇文章被編進語文教材,它就自然而然地承載了語文課程的教學功能。課程、兒童、年段,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學設計加以觀照的三個核心要素。于是,文本的原生價值必然要進行一番篩選、過濾與重組,從而提取其科學有用的教學價值,確定精準實在的教學目標。
因此,從科學的理念、文本的解讀、學生學情出發(fā),我們重新斟酌了教學目標。與之前相比,舍去了對生字書寫的目標要求,同時,對學生閱讀能力目標的表述更為清晰精準。
明晰編者意圖——內(nèi)容取舍需要更精當。從整套人教版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其一大特點就是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有效編排,足見編者對略讀課文及其教學的重視。而在實際教學中,對略讀課文的存在著兩種傾向:或是“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相差無幾”;又或是“輕描淡寫、囫圇吞棗,與課外閱讀方式不盡雷同”。
鑒于此,我們重新審視略讀課文的教學,明確了略讀教學講究“簡和略”,并不是不需要有“精和細”。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學中,做到點面結(jié)合,粗中有細。這也要求我們精當取舍教學內(nèi)容,選擇“精讀”和“細讀”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從而在內(nèi)容理解、情感熏陶、語言感悟與方法習得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著力將點聚焦在兩國使者會面的場景,品析文字,抓住人物的語言及動作,充分感悟“迎候之眾、迎候之遠、迎候之情”,體會“友誼之路”。在品悟的基礎上,進行多種方式的朗讀,使得課堂生機無限。
用足閱讀提示——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更簡化。人教版教材每一篇略讀課文前面都有一段鏈接語,這種鏈接語,不僅將前后課文鏈接起來,而且,提示了這篇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因此,我們充分利用課前的“閱讀提示”,在“預習單”中,設計了閱讀提示中的兩個主問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及重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前學習并提高實效,又使其帶著思考走進課堂,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大氣簡約,避免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繁瑣復雜,簡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
拓展時間空間——學習平臺與共享資源交互,可以更完美?!墩Z文課程標準》倡導充分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所提供的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構建助學型和提供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平臺。對此,課前我們在網(wǎng)絡班級博客的支持下,編排了課前“學習單”,使學生在開放的空間完成自主預習,帶著自學成果與疑問走進課堂。課上,我們利用課件提供了相應的學習資料、視頻資料等,直觀的畫面、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或轉(zhuǎn)變?yōu)檎鎸嵡榫常{(diào)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體驗,主體之情與文章之情融為一體,從而獲得對文章深層意蘊的領悟。課后,我們再次借助班級博客,設計了“師生”“生生”的交流反饋平臺,促進學生的再學習、深質(zhì)疑,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大時空。
當我們完成賽程所要提交的材料之時,心中卻愈加明白:一份完滿設計是因?qū)W而設,不是教師的閉門造車;是點撥迷津,不是教師的全盤授予;是引而不發(fā),不是教師的越俎代庖;是智慧助學,不是教師的自我張揚。
【收獲】
“三個臭皮匠”
在整個活動中,我們?nèi)齻€是來自不同學校的語文教師,帶著各自的“師情”走到一起。在短暫的賽程中,我們需要周密地計劃與分工,需要切實的教學理念和能力,更需要彼此高度地默契與認可。雖然,在教學設計上依舊存在缺憾,三人的智慧還賽不過那一個“諸葛亮”,但是,我們甘愿做這“三個臭皮匠”,三個在網(wǎng)絡團隊教研競賽中成長的“臭皮匠”。
三約NOC
細細數(shù)來,在未登上全國競賽這一舞臺之前,我們?nèi)艘呀?jīng)有了三次不同級別的NOC競賽的經(jīng)歷。通過這一系列的競賽,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網(wǎng)絡教研,不是簡單的借鑒與整合,不是被動地納入與統(tǒng)整,而是高層次的主動適應和變革課程的過程。
【思考】
整個賽程漫長而又短暫,此刻回味著NOC,回味著收獲,腦海中泛起不盡的思緒:整整兩天的賽程是濃縮版的網(wǎng)絡教研形式,回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nèi)绾谓栌镁W(wǎng)絡教研形式之長,嫁接到傳統(tǒng)的校本教研模式之中,從而轉(zhuǎn)變以往陳舊、甚至是低效的教研模式?如果這一模式探索成功,我們又如何將此進行推廣?
……
一場NOC,讓不相識的我們走到了一起,在收獲NOC帶來的思考之時,我們也會擷著思考繼續(xù)前行……
(作者單位:南京市浦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