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華平等
【摘 要】為了解高職新生的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隨機抽取某高職學校600名新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中國版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和SCL-90問卷進行團體施測;結果顯示高職新生的心理彈性存在性別差異,可通過增強高職新生的心理彈性,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高職新生 心理彈性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C-0102-02
新生入校后,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人際關系、生活作息等應激源,容易產生情緒、適應等問題,進而影響心理健康。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能否在面對壓力、挫折的情況下適應良好,心理彈性是其重要的內部資源。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生活壓力時的良好適應能力,它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或挫折時的“反彈能力”。心理彈性研究對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趨勢看,心理彈性體現(xiàn)了積極心理健康的內涵,這對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可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人性本質,反思心理工作導向以及危機干預的思路等問題。因此,了解高職新生的心理彈性狀況,探討高職新生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將為高職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實證支持,同時也可促進高職新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利于高職院校入學教育等工作的開展。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隨機抽取某高職院校新生650人作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650份,收回有效問卷600份,有效回收率為92.3%。其中,男生342人,女生258人,獨生子女147人,非獨生子女453人,425人來自農村,175人來自城市。
(二)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所用問卷包括:一是中國版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該量表共25個項目,包括堅韌、力量和樂觀3個因子。堅韌因子由13個項目構成,描述個人的鎮(zhèn)定、靈敏、毅力及在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時的控制力;力量因子由8個項目構成,集中體現(xiàn)個人在經歷創(chuàng)傷后恢復并成長的能力;樂觀因子由4個項目構成,反映個人在應對逆境時的信心,能夠看待事物積極的一面。采用5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心理彈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總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4,堅韌因子α系數(shù)為0.77,力量因子α系數(shù)為0.75,樂觀因子α系數(shù)為0.67。二是SCL—90問卷。該問卷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個角度,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共有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10個因子。本研究中,總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3。
(三)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所用統(tǒng)計方法包括t檢驗、多元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
二、結果
(一)不同人口學特征高職新生心理彈性
以性別、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為自變量,心理彈性量表總分及堅韌、力量和樂觀3個因子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在心理彈性量表總分及堅韌、力量和樂觀3個因子分上的主效應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性別在心理彈性量表總分和堅韌因子分上的主效應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239,P=0.047;F=4.079,P=0.044);性別與生源地、性別與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與是否獨生子女、性別與生源地及是否獨生子女在心理彈性量表總分及堅韌、力量和樂觀3個因子分上的交互效應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檢驗表明,男生的堅韌因子分和心理彈性總分均高于女生(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高職新生心理彈性得分比較(±s)
變量 人數(shù) 堅韌 力量 樂觀 心理彈性總分
性別 男 342 45.92±0.52 30.79±0.38 13.91±0.19 90.62±0.96
女 258 44.17±0.7 29.75±0.52 13.71±0.26 86.68±1.30
統(tǒng)計值 t值 1.756 1.045 0.196 3.124
P值 0.047 0.103 0.541 0.044
(二)高職新生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高職新生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存在負相關(P<0.05),見表2。
(三)高職新生心理健康對心理彈性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為自變量,心理彈性總分及各因子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方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心理健康可顯著預測心理彈性,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可解釋心理彈性變量21.1%的變異,見表3。
表3 高職新生心理健康對心理彈性的多元回歸分析(β值,n=600)
變量 β t R2 F
堅韌 抑郁 -0.351 -7.117*** 0.191 71.394***
恐怖 -0.120 -2.432*
力量 抑郁 -0.409 -10.946*** 0.166 119.815***
樂觀 抑郁 -0.195 -3.307** 0.097 33.059***
人際關系敏感 -0.138 -2.148*
心理彈性總分 抑郁 -0.358 -5.960*** 0.211 80.744***
人際關系敏感 -0.123 -2.050*
三、討論
(一)高職新生的心理彈性特點
本研究顯示:男生的堅韌因子分和心理彈性總分均高于女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已有研究結論相一致。究其原因,第一,社會期望與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人們普遍認為男性應該在家庭或工作中承擔頂梁柱的角色,對他們提出更高的期望,社會和家庭的期望內化為個體信念,使男生更注重心理彈性的培養(yǎng),以適應競爭的需要。長期以來,家庭對不同性別子女的教養(yǎng)方式也易導致男女生心理彈性的差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女性屬于弱勢群體,更易產生自卑感,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心理彈性的發(fā)展。第二,人格差異。剛入新的學校,因生理條件、早期教育中性別角色規(guī)范的習得和認知方式的差異,男生在計劃性、獨立性、理智性、挫折耐受、自信心和情緒適應能力方面具有優(yōu)勢。因此,在面對困境時,男性較女性更冷靜、理智,能積極地調動個人資源,靈活地處理生活壓力,故男性高職新生的心理彈性水平高于女性高職新生。相關研究亦表明,心理彈性與其人格特征關系密切,可以通過培養(yǎng)其樂觀外向的人格特征,形成對事物積極正性的認知偏向,使個體產生更多的正性情緒,促進個體心理彈性的發(fā)展。本研究還顯示,是否獨生子女及不同生源地高職新生的心理彈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也與已有研究結論相一致。這一結論與當前社會發(fā)展趨勢相吻合。首先,當前社會及家庭都十分注重對獨生子女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獨生子女也同樣具有挑戰(zhàn)精神,能樂觀地看待問題,能在挫折中迅速地恢復,并變得更加堅強。其次,由于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村與城市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村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趨于理性和成熟,絕大多數(shù)來自農村的學生也能接受與城市學生相同的教育。因此,農村孩子的心理彈性也能夠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二)高職新生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高職新生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存在負相關,心理健康可顯著預測心理彈性。這與已有研究結論相一致。這表明,心理彈性水平越高的高職新生,心理更加健康,心理彈性可促進高職新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抑郁、恐怖和人際關系敏感可顯著預測高職新生的心理彈性。其中,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可解釋心理彈性21.1%的變異。這說明,高職新生的抑郁、恐怖和人際關系敏感可作為其心理彈性水平的主要預測指標。心理彈性是個體在經歷困境或創(chuàng)傷后仍然能恢復到良好適應狀況的發(fā)展現(xiàn)象,它突出了個體在經歷重大困境或創(chuàng)傷后身心的內部狀態(tài)和良好適應狀態(tài),而抑郁、恐怖和人際關系敏感等癥狀的產生均與個體不能較好地應對當前困境有關。研究者認為心理彈性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有三種類型:一是直接影響;二是在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進行調節(jié);三是在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起中介作用。大學生要努力增強心理彈性,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國外研究亦發(fā)現(xiàn),除開展傳統(tǒng)教學掌握知識外,情感教育占據(jù)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注重培養(yǎng)兒童樂觀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以增強兒童心理彈性,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可認為心理彈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心理彈性不僅體現(xiàn)了積極心理健康的內涵,而且可促進積極心理健康目標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林婉霞,任夢,張琰等.軍醫(yī)大學新生心理彈性、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4(9)
[2]楊陽.大學生心理彈性研究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開封大學學報,2013, 27(3)
[3]雷鳴,寧維衛(wèi),張慶林. 心理復原力的內涵及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5)
[4]丁潔,楊紅培,趙澤. 大學生心理彈性與領悟社會支持的現(xiàn)狀與關系[J].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2)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研究立項課題(2012SZ023)
【作者簡介】安華平(1982- ),女,河北藁城人,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唐 立(1982- ),男,云南曲靖人,云南技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李 輝(1957- ),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師范大學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