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
摘 要:中考作文對于中考語文的成敗至關(guān)重要,全面、準確、快速地捕捉文題信息,仔細審好題是寫好考場作文的前提。初中作文命題有三種類型: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各種題型的審題各有不同。以半命題作文如何審好題進行簡要闡述。
關(guān)鍵詞:審題;半命題作文;指導
全面、準確、快速地捕捉文題信息,仔細審題,是寫好中考作文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所謂審題,就是通過對作文題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對象、范圍和重點,明確立意,并確定文章的體裁。審好題,是中考語文成功的關(guān)鍵性因素,因此,學生平時要養(yǎng)成審題的習慣,考場上也要記得留出十分鐘的時間審題。
中學階段每一堂作文教學課的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每次我們的作文指導課側(cè)重點不同。江門市蓬江區(qū)語文研究將初中階段作文分成了訓練序列,又按照年級又分成了若干的訓練單元分別從審題、選材、立意、構(gòu)思、語言等角度依次進行訓練。初中作文命題有三種類型: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各種題型的審題各有不同。本區(qū)序列作文中訓練題《 伴我成長》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感悟、品析題中的關(guān)鍵詞‘伴‘成長,學習抓題眼審題”。本文就是以它為例,淺談初中半命題作文如何審題。
一、補全題目是關(guān)鍵
補全文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涉及立意、選材、構(gòu)思、布局等各個方面,千萬不可草率。補寫文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反復琢磨已給出的半個題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選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來補充題目。例如,選擇“象棋伴我成長”寫起來就比“困難伴我成長”要容易得多。其次,要求中如果有文體限制,就必須按文體特點來補題,如果是“文體不限”的,就要結(jié)合自己的寫作特長將題目補全,作為初一的學生,基礎(chǔ)相對會薄弱一些,建議最好選擇寫記敘文。(2)選詞補題要力避雷同現(xiàn)象,應打破常規(guī)思維,全方位、多角度地發(fā)散思維,要求新穎、俗中出新意,這樣文題才能獨樹一幟。(3)選詞切忌大而空,應從細小的地方著手,才能寫深刻、寫透徹,更易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比如,有的學生選擇了《探索精神伴我成長》,而有的學生選擇《自行車伴我成長》,相對來說“探索精神”中學生對此認識可能并不特別深刻,“自行車”則具體生動、有話可說,所以,補全文題要從小處切入,這樣文章才能寫得具體生動。
二、善于抓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
一般來說,作文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也即“題眼”,就是作文題目當中能揭示意義、體現(xiàn)中心、點明重點或表明感情色彩的關(guān)鍵詞語?!?伴我成長》是一個半命題的作文,這樣的題目既有開放性,又有限制性,審題的重點在于抓關(guān)鍵詞。這個半命題作文的關(guān)鍵詞就是“伴”和“成長”。抓住了“題眼”,就抓準了文題所要寫的重點,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選材也就有了范圍,組材也就有了目標。首先,這篇文章的關(guān)鍵詞“成長”應體現(xiàn)出一個有時間跨度的過程,文中應有比較清晰的且有一定“長度”的時間段。有很多學生的習作都是寫通過經(jīng)歷某次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文中一件具體的事情不可以代表“成長”的過程,作文題眼“成長”顯然就扣得不夠緊。其次,“伴”應是“形影相伴”,是在成長的人生道路上對“我”有影響、幫助、鼓勵的積極意義。那些對于成長道路上沒有什么影響且無關(guān)緊要的事就不能是本文選材的范圍。
三、貴在挖掘“題蘊”
有些文題的含義很豐富,是需要仔細琢磨的。我們對題意的理解不能僅限于表層含義,還應認真體會其深層含義,懂得比喻義、引申義或語境義等。例如,有的學生的文題補充為“象棋伴我成長”,除了寫出象棋在自己成長的每個階段陪伴自己長大,還要挖掘出象棋精神在每個階段對自己的影響和幫助。小時候象棋作為一種興趣愛好,增添生活樂趣;小學時經(jīng)常參加象棋比賽,象棋又成為自己的進步目標,鼓勵自己成長;中學時,象棋精神漸漸轉(zhuǎn)變成自己的內(nèi)在的一種精神,在遇到困難時會鼓勵自己堅持不懈;今后象棋精神也將伴隨著“我”的人生路,鼓勵我勇往直前、勇攀高峰。這篇習作就挖掘出了文題的“題蘊”,立意較高。
在這次作文訓練中,如果能引導學生把握住文題的關(guān)鍵,審好題,寫出的文章不偏題、跑題,我覺得已經(jīng)成功了。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感悟、品析題中關(guān)鍵詞“伴”“成長”,學習“抓題眼”,學會如何去審好題。
此類半命題作文的靈活性較大,可寫的范圍很廣,審好題就是寫好這類作文的前提。在審題這一關(guān),需要循循善誘,有針對性地練習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當然,要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審好題只是前提,在文章的選材、結(jié)構(gòu)和語言等方面都需要不斷地反復訓練。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