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聲權(quán)
從莫斯科乘火車來到圣彼得堡,一出車站便可看見廣場對面的一棟樓房上方有一排碩大的俄文字:英雄城市列寧格勒。雖說蘇聯(lián)解體至今已二十多年了,但此處依然保留著“列寧格勒”這個名稱,而沒改為“圣彼得堡”。這是對歷史的尊重。
1941年8月,德國法西斯瘋狂地向列寧格勒發(fā)動了空前猛烈的進攻。其勢洶洶,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希特勒重兵壓境,狂轟濫炸,總共投擲了10萬多枚炸彈,發(fā)射了15萬多枚炮彈,毀壞了約1萬幢房屋,企圖將列寧格勒夷為平地,從地球上抹掉。在這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伏羅希洛夫元帥向列寧格勒全體軍民發(fā)出戰(zhàn)斗號召:“在列寧格勒大門口,用我們的胸膛阻擋敵人前進的道路?!币宦暳钕?,城市變戰(zhàn)場,人人皆戰(zhàn)士。在被圍困的900個日日夜夜,“每一個列寧格勒人,不論是男的還是女的,都在斗爭的行列中找到了他或她自己的崗位,并作為一個蘇維埃愛國者而光榮地履行著他或她的職責(zé)?!保橹Z夫等著,《英雄的列寧格勒》,王既生譯,上海出版公司,1953年)他們?nèi)找岳^夜地制造武器彈藥,生產(chǎn)軍用裝備,修工事,挖戰(zhàn)壕,撲滅燃燒彈,用實際行動支援前線。德軍的嚴密封鎖導(dǎo)致城里物資匱乏,供應(yīng)緊張。雖然在拉多加湖上奇跡般地開辟了一條冰上運輸線——“生命之路”,但仍不能滿足城里居民的生活與軍隊的供給。在最艱苦的日子里,每人每天的口糧(面包)定量減少到125克。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不屈不饒的人們?nèi)甜嚢ゐI,仍然頑強工作著。他們當(dāng)中有的倒在大街上猝然而逝,有的靠在機床上悄然而去,跟英雄一樣,沒呻吟一聲,沒抱怨一句。在零下三四十?dāng)z氏度的嚴寒里,燃料斷絕了,居民們燒木家具、木房板和書本取暖。令人驚奇的是,誰也沒有想到砍伐林蔭道上和花園里的樹當(dāng)柴火燒。列寧格勒詩人尤里·沃羅諾夫——圍困時期的親歷者,在《列寧格勒的樹》這首詩里,表達了圍困中的列寧格勒人對樹的一片深情:
郁郁蒼蒼的老樹,
歷經(jīng)圍困今猶存。
樹上有彈片留下的傷口,
卻找不到斧頭的砍痕。
他們冬天燒掉所有物品:
椅子與桌子、櫥柜與房門。
卻沒有動手砍伐樹木,
花園里不曾聽見鋸子聲。
圍困中的列寧格勒城內(nèi)有40多萬兒童,通過“生命之路”疏散了不少,但由于各種原因還是有許多留下來了(多數(shù)餓死凍死)。這些留守孩子每時每刻都受到饑餓與嚴寒、炮擊與空襲、恐怖與死亡的威脅。此時,我想起了瓦西里耶夫島的一個小姑娘。十幾年前,我翻譯列寧格勒兒童文學(xué)作家尤里·亞科夫列夫(也是圍困時期的親歷者)的短篇小說《瓦西里耶夫島的小姑娘們》,心情特別沉重,她一家人在圍困時期的悲慘遭遇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小姑娘叫塔尼婭·薩維切娃,11歲,四年級學(xué)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愛唱歌,會繡花,長大了想當(dāng)老師。圍困中,她和別的孩子們一樣,參加撲滅燃燒彈和挖戰(zhàn)壕的工作。可誰曾想到,還不到半年時間(1941年12月28日-1942年5月13日),塔尼婭先后失去了姐姐、外婆、哥哥、叔叔、伯伯、媽媽(爸爸在戰(zhàn)前已去世)。一家人幾乎都死了,只“剩下塔尼婭—人了”。她在一個小本子上分別記下了六位親人的死亡時間。一天,衛(wèi)生隊挨家挨戶查訪時,發(fā)現(xiàn)塔尼婭在家里餓昏了,便把她疏散到了高爾基州(現(xiàn)下諾夫哥羅德州)的沙特基鎮(zhèn)。小姑娘在那里接受了兩年多的治療,后因病情惡化去世,終年不到15歲。
“二戰(zhàn)”勝利后,她的那本震撼了世界上千千萬萬顆善良心的日記,曾提交到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作為起訴納粹戰(zhàn)犯的證明材料之一。據(jù)說,英國首相丘吉爾參觀塔尼婭·薩維切娃的日記時,聽了翻譯的講解,他眼中閃著淚光?,F(xiàn)在,這本日記存放在圣彼得堡歷史博物館里。2010年9月,在瓦西里耶夫島一處蘋果園里,專為被圍困的兒童建了一座花崗巖紀念碑。碑的基座上是一位小姑娘的全身塑像,她披著披巾站著,背后是一扇封鎖時期損壞的窗戶。2012年夏天,我來到了瓦西里耶夫島,它像一條船在航行:左邊是大涅瓦河,右邊是小涅瓦河,前面是大海??上В覜]時間去瞻仰“圍困中的兒童”紀念碑。
列寧格勒的孩子們,別看他們年紀小,也一樣讓敵人聞風(fēng)喪膽,望而卻步。作家尤里·亞科夫列夫向我們道出了個中奧妙:“我的朋友塔尼婭·薩維切娃沒有朝法西斯開過槍,沒有當(dāng)過游擊隊的偵察員。她只是在最艱苦的時期住在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法西斯沒能進入列寧格勒,也許就是因為那里住著塔尼婭·薩維切娃,還住著其他許許多多永遠是那么大了的女孩和男孩。”
列寧格勒,英雄的城市!列寧格勒人民,英雄的人民!在德國侵略者重重圍困的900天里,64.2萬人餓死凍死,2.1萬人死于空襲和炮擊。然而,他們沒有被氣焰囂張的敵人所嚇倒,反而更加堅定了必勝的信念,與兵臨城下的頑敵浴血奮戰(zhàn),一拼到底,終于突破法西斯的封鎖,取得了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的偉大勝利。消息傳來,人們奔走相告,分享喜悅。列寧格勒女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漫卷詩書,欣喜欲狂,為列寧格勒走出圍困而歡呼。她手揮妙筆,蘸著激情,寫下了《1944年1月27日》,唱出了英雄城市人民的心聲:
在無星星的一月的夜里,
列寧格勒從死亡深淵中躍起,
它對未曾有過的命運頗為驚奇,
為自己大放禮花歡慶勝利。
列寧格勒解圍了,這是烈士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他們,47萬圍困中餓死凍死的居民和前線陣亡的紅軍將士,安息在列寧格勒北郊的皮斯卡廖夫公墓里。在“祖國母親”銅像后面的花崗巖墻上,銘刻著“圍困中的繆斯”——列寧格勒女詩人奧莉加·別爾戈利茨專門為皮斯卡廖夫公墓撰寫的碑文,謳歌了城市保衛(wèi)者的不朽功勛。英雄城市的先烈們,列寧格勒人民沒有忘記你們,蘇聯(lián)人民沒有忘記你們,全世界人民沒有忘記你們。是的,“沒有一個人被忘記,沒有一件事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