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越時期的天工坊琉璃古制法為范蠡所創(chuàng),當(dāng)初所鑄王者之劍也獻給了越王,西施與范蠡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讓古法琉璃如同西施的一滴淚,平添了一種凄美的氣韻。
相傳,春秋末年,范蠡為剛繼位的越王勾踐督造王者之劍,歷時3年得以鑄成。在王者之劍出世之日,范蠡在劍模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種神奇的粉狀物質(zhì),與水晶融合后,晶瑩剔透卻有金屬之音。范蠡認為這種物質(zhì)經(jīng)過了烈火百煉,又有水晶的陰柔之氣暗藏其間,既有王者之劍的霸氣,又有水一般的柔和流動,是天地陰陽造化所能達到的極致,于是將此物稱為“劍道”,并隨鑄好的王者之劍一起獻給越王。越王感念范蠡鑄劍的功勞,收下王者之劍,卻將“劍道”原物賜還,還以他的名字將這種神奇的物質(zhì)命名為“蠡”。
當(dāng)時,范蠡剛遇到西施,為她的美貌所折服,他認為金銀玉翠等天下俗物俱無法與西施相配,于是便訪遍天下能工巧匠,將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西施。
不料,這一年戰(zhàn)事又起,勾踐聞知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意圖討伐越國以報父仇,于是決定先發(fā)制人。范蠡苦諫未果,越國遭到大敗,幾近亡國,西施被迫前往吳國和親。臨別時,西施將“蠡”送還給范蠡,傳說中西施的眼淚滴在“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到西施的淚水在其中流動,后人稱之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這個名字演變而來的。
20年的臥薪嘗膽,越王在范蠡的幫助之下,終于滅掉了強大的吳國。越王稱“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范蠡則感懷物是人非,掛帆遠去。勾踐深感痛惜,依法燒制“蠡”器,耗時10年之久。相傳“蠡”成之日,紫氣東來,滿天流云,勾踐得此重寶,老淚縱橫,仰天長嘯。此時,距范蠡掛帆遠去已整整10年!
勾踐視這枚“流蠡”飾品為國之重器,隨身配帶,片刻不離,而且常說見此“蠡”如見少伯(范蠡字少伯),于是后人將這件寶物稱作“英雄魂”。從此,琉璃配飾業(yè)在古越國興起,王公貴族競相珍藏。
1965年,湖北江陵一號墓中出土了一把歷經(jīng)千年卻鋒利如昔的傳奇古劍,劍格處鑲嵌著兩枚淡藍色的琉璃,劍身的鳥篆文赫然顯示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越王勾踐劍上裝飾的琉璃,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琉璃制品。無獨有偶,其后,在河南輝縣發(fā)現(xiàn)的“吳王夫差劍”上,劍格處也鑲嵌了3塊無色透明的琉璃。
兩位糾葛一生的春秋霸主,以赫赫戰(zhàn)績稱霸天下,“王者之劍”絕不僅僅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更被他們視作生命一樣珍貴。兩位傳奇的王者,不約而同地將琉璃作為自己隨身配劍上唯一的裝飾,這不由得為那段關(guān)于古法琉璃起源的傳說平添了幾分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