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在球員正式簽約前,你不能因為他作出口頭協(xié)議就期待過高?!边@是詹姆斯對于小喬丹毀約事件的評價,或許也驗證了NBA乃至整個職業(yè)體壇通行的一條規(guī)則,在白紙黑字簽訂書面合同之前,對任何口頭承諾都不能太當真。
從法律角度來看,口頭承諾固然是訂立合同的一種形式,但還是因其欠缺嚴謹而存在著很多制約。從實踐情況來看,一般金額較低、內容較為簡單的合同關系,可以依照口頭形式訂立。但如果金額較高或者內容比較復雜,那就很難依照幾句口頭表述來確定合同成立,往往需要雙方將內容落實為具體的文字,并且按照法律規(guī)定完成書面簽約后才具有效力。
在NBA世界中,一份球員合同動輒涉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金額,其中還有大量必須滿足勞資協(xié)議規(guī)定的條款,其復雜程度顯然并非是口頭協(xié)議就能完全涵蓋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便小喬丹當著庫班的面說出了“I do”,也不代表他必定會成為小牛的新援。在正式簽約之后改變主意,的確是他在法律上所享有的一項權利。所以,在本次事件爆發(fā)之后,球員工會出面力挺小喬丹,強調口頭協(xié)議并不具備法律上的效力。
即便在法律上占據主動權,也不代表小喬丹在整個事件中就沒有過錯。實際上,以NBA的勞資協(xié)議規(guī)則而言,在球員表達簽約意向和正式簽約之間,往往存在著時間上的緩沖期。在緩沖期內,球隊有時必須清理掉其他球員的合同,才有足夠的薪資空間簽下新的目標球員。在運作過程中,球隊只能將希望寄托在目標球員維持誠信的基礎上。此時一旦出現小喬丹這樣的背信棄義者,非但球隊利益會因此受到影響,更是會破壞整個交易制度所需要的穩(wěn)定性。
回顧NBA歷史,曾經出爾反爾的球員有不少。比如詹姆斯輾轉于邁阿密和克利夫蘭期間發(fā)表的諸多言論,普遍存在著自相矛盾之處。嚴格說起來,邁克爾·喬丹兩次在退役之后的復出決定,也算是在某種程度上背棄了昔日的口頭承諾。但是在涉及勞資協(xié)議的問題上,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以超級巨星為目標的球員,還是不敢玩得像小喬丹那么大,畢竟這可能導致整個職業(yè)生涯都難逃差評。
在小喬丹之前,這方面最出名的反面典型當屬布澤爾。2002年的選秀大會上,布澤爾在第二輪被騎士選中,并且根據勞資協(xié)議規(guī)則獲得了一份“2+1”的低薪合同,球隊握有在第二年結束時是否續(xù)約1年的選項。后來,由于布澤爾在前兩個賽季表現優(yōu)異,騎士為了長期挽留對方,主動放棄第三年繼續(xù)以低薪簽約布澤爾的權利,希望與對方簽訂一份長期合同。沒想到,就在放棄球隊選擇權和正式簽約之間的間歇期,布澤爾接受了來自爵士的高薪邀請,將此前堅信他會留在克利夫蘭的騎士晾在了一邊。
可見,在足夠有誘惑力的利益面前,永遠不會缺少背棄承諾的人士。而且,因其在手段上所具有的合法性,人們很難指望依靠規(guī)則來實施嚴懲,這也顯示出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在看似機械呆板的法律條文之外,道德層面的輿論評價同樣會成為衡量是非的重要標準。以布澤爾為例,雖然當年獲得了高薪合同,并且在爵士一度打出符合身價的表現,然而在大多數中立球迷眼中,這就是一個“反骨仔”的形象,其球場之外的商業(yè)號召力及不上其他那些水平相當的球員,更難以成為NBA官方力推的形象代表。
回到小喬丹這里,伴隨本次事件的一波三折,他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勢必承受更大的壓力。小牛方面會視他為死敵,大多數中立球迷也不會欣賞有悖誠信的選擇,甚至即便在快船這里,小喬丹也未必能獲得百分百的支持。就在幾年之前,快船也曾被當時的頭號球星布蘭德涮了一把,在輕信對方口頭協(xié)議的情況下,最終只能目送布蘭德轉投費城。多年之后,面對幾乎完全相同的行徑,盡管快船的地位從被害者轉換為受益者,但對于此類將背棄承諾當成一種習慣的球員,相信無論球隊還是球迷,都會多留幾個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