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弟河北省辛集市南智邱鎮(zhèn)朗口學校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學生的道德內化
任少弟
河北省辛集市南智邱鎮(zhèn)朗口學校
素質的特征源于素質的內在屬性。內在性,這是人的素質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表現(xiàn)為人的品質的深層底蘊,因而決定素質的形成必然是個內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把外部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東西,客體的東西轉化為主體的東西。比如道德準則是外部的東西,以此教育影響學生,如果學生真正認同這些準則,并且成為自覺的要求,堅定地以此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那就可以說是變成了個體內部的東西,實現(xiàn)了道德內化。所以道德內化是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從事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就必須研究道德內化的規(guī)律,探索道德內化的方法和途徑。
通常我們按四分法來揭示品德的結構,即“知、情、意、行”?!靶小笔峭怙@的,“知、情、意”是內在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較多地注重于認知向度和行為向度,把道德行為直接歸因于道德認識,這顯然是不夠的。舉個簡單例子,小學生都知道禁止吸煙,可有的小學生明知故犯,或者經(jīng)教育不吸煙了,過一陣子又吸了。這說明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對道德準則的認識不一定會直接導致“自覺的、穩(wěn)定的、一貫性的”道德行為。可見,如果忽略了“知——情——意”這一內在中介系統(tǒng)區(qū),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結構的重要核心部分,這核心恰恰是道德內化的根本所在。
所謂道德信念,是指深刻的道德認識、強烈的道德情感和頑強的道德意志的有機統(tǒng)一。道德信念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式,是推動人產(chǎn)生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并使人們的道德行為具有堅定性和一貫性。道德內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當?shù)赖聹蕜t作為一種外部信息向學生輸入時,學生的認知必須經(jīng)歷不同層次的發(fā)展:“知道”層次(懂得應該怎樣做)——“理解”層次(明白為什么應當這樣的道理)——“認同”層次(由被動、外制式轉為自覺性,化為自覺要求)。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人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經(jīng)過反復的心理體驗,不斷地豐富道德情感,良性的心理體驗會激發(fā)人的內在需要層次的升華,發(fā)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產(chǎn)生對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要實現(xiàn)的滿足又反過來強化良性的心理體驗。隨著道德需要的升華和道德情感的增濃,人對于非道德因素的干擾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斷增強,具備了頑強的道德意志。綜合上述各種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認識、濃烈的道德情感和頑強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堅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準則實現(xiàn)了內化。
1.發(fā)揮學生在道德認知中的主體作用。
道德認識是自我教育的基礎,也是自我教育的起點。對道德準則不單純是理解掌握,還必須上升到“認同”的層次。為此,采取“外鑠式”的灌輸往往是不夠的。教師必須想辦法,促使學生去分析,比較道德行為和非道德行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時引導學生去領會執(zhí)行道德準則是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的統(tǒng)一,必要時甚至可以讓學生去經(jīng)歷直接或間接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從心底里、從情感上達到對道德準則的認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自省是經(jīng)歷自我評價、歸因分析、自我強化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自我評價——以道德行為準則來衡量自己的言行,判斷是非、善惡、美丑。對好的自我肯定,錯的自我否定。歸因分析——找出產(chǎn)生行為的動因,總結經(jīng)驗教訓。自我強化——肯定自己的道德行為時,增進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強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行為時,引起自疚的心理體驗,對道德準則有了新的認識,痛下決心,改正錯誤。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給學生留有“自省”的機會,也可以設計一定的形式對學生的“自省”給予引導。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級心理活動。
從自制的內容看,對“需要”的控制是最為根本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需要處于核心、主導的地位。需要,是人的社會行為的主要歸因,因此有人主張“道德行為歸因于道德需要”,學生能否控制自己的行為,從實質上來說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需要。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就要認真地研究教育對象的需要,支持和盡可能滿足他們合理的需要,轉化他們不合理的需要,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利益關系、個人與集體關系,處理好權利和義務、奉獻和索取的關系,最終實現(xiàn)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tǒng)一、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統(tǒng)一。
主體素質的形成是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內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體在生活中所參與的各種各樣的活動。這就是說,素質的形成具有主體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道德準則是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規(guī)范,所以道德品質只有在人際交往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體現(xiàn)(即外化),學生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是實現(xiàn)“知、情、意、行”統(tǒng)一的必經(jīng)途徑。這里主要強調的是,學生主動參與交往和社會實踐時,由于交往的對象、實踐的內容和環(huán)境不可能純化,因而學生必然會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響,對這一點我們必須有足夠的估計和準備。
(1)應當教育學生注意擇友,盡量避免到不良的環(huán)境(例如“三廳二室”)去活動。學校應鼓勵小學生參加集體活動,開設活動課,有計劃地組織社會實踐。同時應重視班組集體的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群體和環(huán)境條件。
(2)密切關注學生群體的動向,家庭、社會、學校密切配合關心學生活動情況,發(fā)現(xiàn)不良的苗頭就及時做出針對性的幫助和引導,防患于未然。
(3)以辯證的觀點看待學生的交往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去鍛煉,在紛繁的生活和實踐中去接受考驗,在成功與挫折中去經(jīng)受磨練,才能使他們真正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才能使學生內在的、穩(wěn)定的思想道德素質真正形成。
思想品德課的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外在的教育,而是需要學生自覺地把書本中學到的東西當做自己的行為準則。只有這樣,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學到實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