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闕海寶 羅 昆
(作者闕海寶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羅昆系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安徽建筑大學講師)
教授治校是當前研究的熱門話題,但大多研究者更多地集中在關于“教授治?!迸c“教授治學”相關問題的探討,卻忽視了對“教授治?!迸c“校長治?!眱烧呦嗷リP系的進一步研究。教授究竟要以何種方式參與治校,教授治校與校長治校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與沖突,教授治校是否要取代校長治校,這是當前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教授治校理念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誕生,以巴黎大學為代表,它成立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師行會”,由教師行會掌握著大學的內(nèi)部管理并負責維護大學外部的權力和利益,同時,為便于管理,各個學科成立了自己的教授會,“每一個教授會推選一位‘主任’(decanus),為該會在大學組織中的代表。這些主任和學生團體的顧問,共同選舉監(jiān)督,即大學校長”。由于當時的大學規(guī)模都很小,實際上由教授會負責課程的設立、學位的授予、教師的延聘、學生的遴選和其他一切行政工作,而校長只能行使教授會委托的一定權限。19 世紀的德國洪堡校長則在柏林大學將教授治校傳統(tǒng)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提出學術自由理念,教授的講學與研究不受國家行政干涉,并確定了講座講授制度。在德國大學的引領下,教授治校模式一度成為許多國家競相效仿的樣板。后來,英國的劍橋大學沿襲了教授參與學校管理的傳統(tǒng),美國在英國大學基本學術制度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董事會治理模式”,其中耶魯大學賦予了教授治校新的理念,形成了董事會指導下的校長治理制度。到了20 世紀60、70年代,大部分美國大學的教師都比較牢固地掌控了參與大學管理的權限,特別是“多數(shù)一流大學的教師獲得了與校長同等重要的權力”。20 世紀上半葉,教授治校理念進入我國,蔡元培、梅貽琦掌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期間,采取的就是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
縱觀教授治校理念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看出,教授治校內(nèi)涵是一個發(fā)展的概念,早期的教授治校是指教授完全掌握大學的權力,包括招生、考試、教學、學生管理、校長選聘與任免等權力。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與不斷演變,教授完全掌控學校權力有所減弱,行政權力逐步移交給校長或董事會,教授以掌握學術權力為主,通過參與治理學校的方式行使部分行政權力。校長治校則是在與教授治校理念發(fā)展歷程中逐步脫離出來的,是大學行政權力的代表與象征,掌握著大學日常事務管理的權力,負責維護大學外部的權力和利益。
教授治校是一種管理理念,強調(diào)學術權力在大學中居于主導地位,而校長在治校中則更多地是代表著行政權力。但是事實上,兩者的權力邊界并不是很清晰,甚至有交叉與重合,而兩者之間權力的沖突實際上是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之間的沖突,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校長行政特色較濃、權力過大。當前公辦大學的校長都有著一定的行政級別,如副部級、正廳級、副廳級等,與公務員級別相掛鉤,有的大學校長甚至直接由省直機關的領導調(diào)任,行政化特色較濃。校長的權力也不局限在單純行政方面,在教學管理、學位評定、職稱晉升、出國考察、人才培養(yǎng)、科研獲獎與經(jīng)費劃撥等方面都擁有決定權,甚至出現(xiàn)部分大學校長一人說了算的局面,教授的學術權力被校長的行政權力嚴重限制與束縛,使得學術權力不得不服從于行政權力。
校長與教授身份混同。一般大學校長身兼兩職,既是校長又是教授,雙重身份的校長究竟代表學術權力還是行政權力,很難說清。事實上,這種雙重身份的校長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學術研究,更多地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行政權力為自己獲得學術上的聲譽和好處,或用行政權力來干涉學術權力。據(jù)相關媒體報道,2009年評出的第五屆高校教學名師100 位獲獎者中9 成有行政職務,不帶任何“官職”的一線教師僅有10人左右,而且不少獲獎者具有校長身份。這種具有雙重身份的校長使得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邊界變得模糊,當兩種權力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更多時候是學術權力讓位于行政權力。
教授官本位思想嚴重。受我國長期以來“官本位”思想的影響,教授們在獲得高級職稱之后,教授們爭相往行政崗位上走以求得“官位”。一方面有些校領導為了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竟拿處級干部領導崗位來籠絡教授,至于該教授是否具備擔任處級干部應具備的領導才能則全然不顧。另一方面,教授們本身也樂于接受和擔任行政職務,因為擁有一定行政職務的教授在利用公共資源、獲取各類科研課題等方面會得到更多的實惠。這種“學而優(yōu)則仕”的官本位思想嚴重影響了教授這個群體,使得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邊界不再那么清晰,變得相互影響、相互交織。
教授參與治校趨于形式化。當前,在我國高校內(nèi)部實際上存在著教授參與治校的組織與制度,如教師代表大會、學術委員會等制度,但實際上這些組織的構成人員以身兼行政職務的教授為主,純粹從事某些領域?qū)W術研究、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教授往往比較少,甚至出現(xiàn)長期被某些所謂“知名”教授占據(jù)的局面,而這些“知名”教授已經(jīng)很少再從事學術研究。此外,這些組織與制度中往往都有校長的身影,最終的決定權取決于校長的意志,使得教授參與治校的行政權力流于形式。
教授作為學術權力的代表,深諳學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術事業(yè)的要求,在學術自由、學校自治等方面起著引領作用。只有那些長期從事學術研究事業(yè)、扎根學術研究實踐的教授才能在學校治理中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化建議。但這并不意味著教授沒有任何行政權力,教授可以進入學校政策的形成、評審、問責等環(huán)節(jié),參與學校的行政事務,間接干預行政權力,使學校的行政權力為學術權力服務。具體而言,教授的權力應包括選舉權、決策權、監(jiān)察權、知情權等,其中選舉權體現(xiàn)在賦予教授對學校內(nèi)部人事任命的選舉、推薦權力,包括對校長、院系負責人、中層管理干部等人選的選舉、推薦權力;決策權體現(xiàn)在以教授委員會的形式對涉及學術、學校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力;監(jiān)察權是對決策權的補充與支持,強調(diào)教授委員會在涉及學術、學校重大事項上的監(jiān)督權利;知情權是指教授有權了解學校的各種信息,各職能部門應做到信息公開。
校長作為行政權力的代表,其權力由代表權、決策權、建議權、執(zhí)行權、調(diào)控權五個方面構成,其中代表權體現(xiàn)在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代表學校行使民事權力,承擔民事義務;決策權包括日常事務的決策權、校長辦公會和校務會的決策權等;建議權則涉及學校辦學宗旨、發(fā)展規(guī)劃、財務預算和重大開支、副校長以及行政負責人選的推舉等方面的建議或方案;執(zhí)行權是對黨代會、教代會、黨委會、校長辦公會、校務會等決定的事項具體實施,以及對下級單位和部門負責人部署安排工作任務;調(diào)控權包括對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的整體調(diào)控與安排。校長治校應以行政權力為主,但不得過于干涉學校的學術權力,行政權力要保障學術權力的自由行使,維護學校的自主與自治。
教授治校以行使學術權力為主,間接參與學校治理的行政權力。校長治校則以行使行政權力為主。對于那些同時擁有兩種身份的校長或教授,一方面必須要求其在兩種身份中選擇其一,如果選擇校長身份,則必須退出學校學術委員會等學術組織,同時不能申報各類教學科研獎項與課題等,如山東大學、吉林大學等大學的校長宣布退出學術委員會,北京師范大學新校長董奇教授在任職演講中承諾任職期間不申報新課題、不招收研究生、不申報任何教學科研獎、不申報院士等。如果選擇教授身份,則必須從校長崗位上退出,不再擔任任何行政職務。另一方面,高校要嚴格按照教育部頒發(fā)的《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要求,制訂符合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的大學章程,在章程中指明教授和校長的權利與義務,明文禁止教授與校長身份不能混同。
現(xiàn)在的高校學科已不再是以往由某幾個學科構成,學科多樣,規(guī)模也比較大,如果全部由教授來進行管理,則會為教授披上更多行政化色彩,過多地干預行政不利于學校推行自身的管理思路與發(fā)展規(guī)劃,反過來,如果全部交由校長來管理,則易出現(xiàn)過于干涉學術自由和影響學術權力的行使,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校長與教授進行協(xié)同合作來治理高校。所謂協(xié)同,就是指協(xié)調(diào)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xié)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教授治校以學術權力為主,間接參與學校治理以行使其部分行政權力,校長治校以行政權力為主,重在執(zhí)行權與日常事務的管理決策權,行政權力不得干涉學術權力,校長要確立“信任教授、依靠教授、服務教授”的治校理念,從精神層面強化校長的教授治校理念,并將其滲透到學校的一切管理工作當中。教授也要加強自身學術能力的提升,通過出色的學術貢獻,強化自身在高校管理中的發(fā)言權,使其建議得到校長的高度重視。校長和教授要協(xié)同合作,按照各自的分工與職責要求,共同將學校治理好。
在治理學校中,校長和教授除了要協(xié)同合作外,還要對其權力進行相互的制衡。當前的現(xiàn)狀是校長的權力過大,而教授的權力太小,需要加強教授的學術權力的行使,限制校長行政權力的濫用。首先,需要高校在新制定的大學章程中明確教授的學術權力以及行使學術權力的途徑與辦法,強調(diào)學術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其次,需要建立教授委員會為主體的重大政策的“形成—審議—問責”機制,強化教授委員會在重大事項上的決定與監(jiān)督權利,特別是對校長的影響權利。如果校長不能在任職期間很好地履行其職責與義務,教授委員會有權對校長進行彈劾或罷免,或提請上級主管部門對校長任職情況進行核實,罷免不稱職的校長。最后,需要強化教授在高校決策層的影響作用。校長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與學校某幾個學術貢獻突出的教授商談學校的管理事務,教授們也可以隨時向校長獻計獻策,在高校決策層中要有教授的身影,特別是學校各個學科代表教授的身影,決策層要能隨時傾聽到來著不同學科教授的聲音,從而使得決策結果更加符合學校的發(fā)展實際。
權力的行使需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作為保障,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組織機構是其能否有效行使權力的關鍵。根據(jù)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大學合理的治理模式應該是教授治校和校長治校相結合的共同治理模式。這一治理模式的有效實施與運作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二級管理體制改革,管理重心下移。當前大學行政權力過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學行政權力過于集中,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化二級管理體制改革,將大學的財權、人事權等權力下移到二級學院,賦予二級學院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將權力分散至二級學院,學校層面則能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謀劃發(fā)展規(guī)劃、重大事務的辦理等方面。
第二,由教授委員會決定學術事宜。這里所指的學術事宜涉及大學所有的學術事宜,包括學校層面和二級學院層面。在學校層面由校級教授委員會來決定學校層面的學術事宜,校級學術委員會委員由各個二級學院教授代表組成(代表人最好不承擔任何行政職務),具體人選數(shù)目、議事規(guī)則等可由各大學根據(jù)自身情況擬定;在二級學院層面則由本學院內(nèi)部教授組成并商議本學院內(nèi)部的所有學術事宜。學校必須將學術權力賦予教授委員會,校長要退出教授委員會,不得干涉學術事務,由教授委員會來商議和決定學校的一切學術事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學術的自由。
第三,校長人選要做到“三化”。校長的人選是關鍵,需要做到“三化”,即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去行政化。要去除當前行政部門委任制或任命制的產(chǎn)生方式,從局部范圍的公選逐步過渡到全國(球)范圍的選舉,被選舉的校長要去除行政級別,專心從事大學的管理工作。另外,教授要對校長人選的產(chǎn)生、職責的履行、罷免等擁有一定的權力,如建議權、監(jiān)督權、罷免權等,這些權力需要在大學章程的制定當中予以明確體現(xiàn),并在辦學實踐中得到真正的執(zhí)行。
第四,正確處理黨委書記與校長之間的關系。鑒于我國的國情,當前我國大學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但是有些高校由黨委書記和校長共同掌握行政權力,在去行政化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對大學黨委去行政化,學校黨委不能干涉學校的日常行政事務,應將學校的日常行政事務交由校長進行處理和作出決定,對于學校的重大事項可以提交黨委會,由黨委委員們共同討論決定。
具體大學組織機構的設置可以根據(jù)各大學辦學規(guī)模、學科結構、校區(qū)分布等不同情況自行設置,但不管如何設置,都要做到管理機構扁平化,賦予二級學院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以教授治校為理念,采取教授治校和校長治校相結合的治理模式,以全面提升大學的辦學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