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萍
(作者系湖北省荊門市民政局局長)
2014年,荊門市社會救助工作牢牢把握“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總體要求,強力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在保障改善人民群眾基本民生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嚴格把握政策標準。認真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和湖北省民政廳《指導意見》,采取消費支出比例法,法定量化救助標準,確保省政府“兩個不低于”的要求落實到位。
二是嚴格把握法定程序。與物價、統(tǒng)計、財政等部門緊密合作,科學測算,反復論證,在充分征求縣市區(qū)意見、各方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送請市政府法制辦審核把關,并在市政府網上公示。
三是嚴格把握時間節(jié)點。對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提議率先在全省以市政府名義對社會公布,確保新的政策標準及時惠及困難群眾。提標后,荊門中心城區(qū)城市低保保障標準440元/月,其他縣(市)370元/月;全市農村低保保障標準2540元/年;全市農村五保集中供養(yǎng)標準5000元/年,分散供養(yǎng)標準3500元/年。城鄉(xiāng)低保保障標準、農村五保供養(yǎng)標準分別達到上年度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30%、40%和80%。
一是高起點謀劃。2014年9 月,民政部召開《貫徹實施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座談會后,市政府及時聽取了社會救助工作情況匯報。11 月,市政府牽頭,組織民政、財政等有關部門及各縣市區(qū)民政局長學習考察,結合荊門實際和工作要求,市政府著眼大救助工作思路,從體制、機制、制度三方面進行重組,加強社會動員、部門協(xié)調,建立起法律、教育、扶貧、低保、醫(yī)療、住房、流浪乞討等社會救助工作新機制,構建大救助工作新格局。
二是高規(guī)格推進。今年1 月,市政府將建立“一門受理、協(xié)同辦理”工作機制寫進工作報告,納入2015年度重點工作考核內容。近期,市政府擬出臺《荊門市建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xié)同辦理”工作機制的指導意見》,對機構、編制、人員、經費、責任提出具體要求,解決有人辦事、有地方辦事、有能力辦事問題。
三是高標準落實。目前,全市初步搭建了“一門受理、協(xié)同辦理”的工作平臺,運行態(tài)勢良好。京山縣于1 月12 日召開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提出了“全省當標桿,全國有影響”的工作目標;鐘祥市“一門受理、協(xié)同辦理”窗口已受理求助申請338人次。全市擬定于今年3月組織全面驗收,打通救助困難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加大新標準執(zhí)行力度。新的五保供養(yǎng)標準出臺后,市政府督查室于2014年6 月對各縣市區(qū)落實情況進行督辦檢查,并下發(fā)督辦通報,確保各縣市區(qū)嚴格按照新的標準,將五保供養(yǎng)資金不折不扣列入財政預算。
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各地堅持“一個主渠道(財政)三個投入點(福彩、慈善、社會捐贈)”的投入模式,籌資3500萬元,啟動“農村福利院三年維修改造計劃”,完成了36 所福利院的改造項目,解決了福利院無電視、無電腦、無健身房、無文化室等“四無”問題。從2014年起,全市按照集中供養(yǎng)對象1:10的比例,為農村五保供養(yǎng)服務機構配齊服務人員,服務人員工資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2240元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并落實相關社保待遇。
三是加大激勵引導力度。對規(guī)范管理,達到部、省、市星級標準的農村五保供養(yǎng)服務機構,市、縣兩級每年安排300萬左右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進行獎勵,有效地調動了農村福利院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