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大小是水稻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很多作物育種改良的重要目標。生長素作為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參與了植物生長發(fā)育的眾多重要過程。盡管生長素的合成、運輸和信號轉導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研究已比較深入,然而其在作物中的研究和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仍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儲成才和其合作者中科院院士李家洋課題組通過對一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Biggrain1Bg1-D)的研究,發(fā)現(xiàn)BG1 編碼一個受生長素特異誘導的早期響應的未知功能蛋白,在水稻莖和穗的維管組織中特異表達。有意思的是,BG1 過表達株系生長素極性運輸能力顯著增強,并導致水稻籽粒顯著增大。田間試驗表明,BG1 過量表達株系與對照相比千粒重增加25%,產量增加21%。BG1 過量表達植株生物量也顯著提高。進化分析表明BG1 在高等植物中具有高度保守性。過表達BG1 同樣使雙子葉植物擬南芥種子增大及生物量增加,暗示BG1 在單、雙子葉植物生物量及作物產量改良中均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農民日報)
近日,北京奧瑞金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聯(lián)合舉辦轉基因玉米研發(fā)現(xiàn)場會,展示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抗蟲轉基因玉米研發(fā)中的突破性進展。
以高植酸酶玉米新品種生命周期的生物安全及質量管理為核心,奧瑞金公司在產業(yè)化方面完成了一系列準備工作。耐除草劑玉米的生產性試驗已經(jīng)完成,正在申請在北京市應用的安全證書。在抗蟲轉基因玉米選育上,兩個轉化品系目前已獲準進入環(huán)境釋放試驗階段,計劃于2015年11月申請生產性試驗。
(中國科學報)
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田志喜課題組和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王文課題組聯(lián)合攻關,對302 份代表性大豆種質進行了深度重測序(>10x)和基因組分析,結果表明大豆在馴化和改良過程中遺傳多態(tài)性明顯降低,暗示大豆具有明顯的選擇瓶頸效應。
利用XP-CLR 方法在馴化階段(野生大豆 —>農家種)鑒定出121 個強選擇信號,在品種改良階段(農家種 —>栽培品種)鑒定出109 個強選擇信號。為了明確這些選擇信號所對應的性狀,對種子大小、種皮顏色、生長習性、油含量等性狀做了全基因組關聯(lián)(GWAS)分析,找出一系列顯著關聯(lián)位點。進而把選擇信號、GWAS 信號以及前人研究的油含量QTLs相整合,發(fā)現(xiàn)很多選擇信號和油相關的性狀有關,說明大豆產油性狀受人工選擇較多,形成復雜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共同調控油的代謝,從而引起不同種質油相關性狀的變異。研究還定位了一些重要農藝性狀的調控位點,為大豆重要農藝性狀調控網(wǎng)絡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科學院網(wǎng))
近日,從華中農業(yè)大學獲悉,該校園藝林學學院馬鈴薯科研團隊在馬鈴薯加工品質改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首次發(fā)現(xiàn)能夠精細調控馬鈴薯蔗糖轉化酶活性的蛋白質復合體。該成果在線發(fā)表在《植物生理學》雜志上。
據(jù)介紹,馬鈴薯塊莖的低溫糖化現(xiàn)象嚴重影響油炸加工產品的品質,同時還會生成對人體有害的丙烯酰胺,控制低溫糖化一直是馬鈴薯品質改良的重點和難點。該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馬鈴薯中存在由蔗糖轉化酶、轉化酶抑制蛋白和SNRK1 激酶組成的蛋白質復合體,級聯(lián)式地調節(jié)馬鈴薯塊莖在低溫貯藏條件下的轉化酶活性。而SNRK1α 亞基的磷酸化使其β 亞基失去功能,從而激活了轉化酶抑制蛋白,使轉化酶不能降解蔗糖,因此減少了低溫下馬鈴薯還原糖的積累。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