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怡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層巒疊嶂,濃蔭相蔽,在狹窄的路口我們能得到什么?只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已。只有當你親自撥開茂密的荊棘,才能看見靜謐美好的禪房隱匿于爛漫的花叢中。曲徑通幽,是一種人生智慧。
曲徑通幽是一種勸諫方式。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勇于進諫的賢士,名鄒忌。自己因受到妻、妾、客異口同聲的贊美而受到了啟發(fā),將生活中的小事與國家大事相聯(lián)系。由自己“受蔽”,類比地暗諷“王之蔽甚矣”,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委婉地勸諫能使君王更加信服自己所說的道理。更難能可貴的一點是,鄒忌能在一片贊揚聲中,時刻保持清醒的大腦,實事求是,而沒有忘乎所以、舍本逐末。試問,誰不愿意聽到贊美自己的話語,但是這種“善意的謊言”往往不一定是事實的真相,而鄒忌卻依然不為所動,巧妙地利用這種方法成功勸諫,可謂“智者”。
曲徑通幽是說服對手的一種方式。當鄭國受到秦、晉夾擊時,燭之武為了鄭國,不計前嫌,勇敢前往秦軍駐扎地與秦穆公進行交涉,他在秦穆公面前不卑不亢,從秦國的利益上來分析滅鄭的利弊,僅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地說服秦國退兵,使鄭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從而避免了一場滅國之災(zāi)。他靠的又是什么呢?正是他能夠委婉地向秦伯分析形勢、利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說服秦伯的。若鄭國當時派遣了一個不懂談判藝術(shù)的粗人,一上來就直奔主題叫囂著命令秦國退兵,恐怕秦兵都不會讓他有回到鄭國的機會了,更談不上退兵了,那就更加快了鄭國的滅亡速度,更得不償失了。
曲徑通幽也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方式。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戰(zhàn)敗,為吳國所擄,做了一個最低等的奴仆,但勾踐并沒有因此想不開而自殺,反而想盡辦法復國,他極力裝作忠心順從的樣子,終被允許回到越國,每日餐前臥薪嘗膽,遠離安逸,立志報仇雪恨,自此他親自參與耕種、鼓勵生產(chǎn)、管理國事、訓練軍士、整頓內(nèi)政、增強國力,天天想著如何討伐吳國。幾年以后,他終于成就霸業(y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屈辱,我們應(yīng)該學會忍耐,為自己留下后路,同時也不忘記恥辱,激勵自己以此前進,才能東山再起。假如勾踐當時的選擇是以死明志,那么春秋時期將會少一位偉大的霸主。這個故事也印證了古人的一句話:“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p>
循曲徑,深入幽林,才可賞得“銀泉花鳥依,落霞山云舞”。曲徑通幽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