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準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 100088)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我國,犯罪學的發(fā)展一直不如刑法學理論那樣發(fā)達。一方面在于刑法學有著深厚的理論積淀;另一方面在于犯罪學的研究遠不如刑法學那樣受到重視。只是不管怎樣,如今犯罪學依然以其獨特的理論內容和獨立學科的身份存在并不斷地發(fā)展著。在犯罪學體系中,犯罪現象、犯罪原因及犯罪對策是其三大理論支柱,也是犯罪學中最為基本的問題,理解犯罪學的前提是把握住這三個基本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僅大致對其基本問題作出粗淺的闡述,即“WWH”。
“What”,將其理解為犯罪的界定,即什么是犯罪。在原始混沌初開時,人的發(fā)展都未能得到成熟的歷練,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沒完全擺脫掉動物的本性和規(guī)律,自然也不可能意識到什么是犯罪。因而,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同態(tài)復仇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規(guī)范狀態(tài)。只是,隨著人類自身的不斷進步以及群居形式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重要。圖騰與禁忌的規(guī)制約束著每個人肆無忌憚的自由,以其毫不留情的殘忍懲罰手段警示著每一個人,告誡人們務必遵守,倘若逾越,后果將不堪設想。
當人類進入到法制乃至法治時代后,大量法律文本的出現以規(guī)范的形式明確著“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愈加清晰地將違背法律所應承受的代價呈現在人們面前,這樣強烈的威懾規(guī)制著人們的行為。然而,仍然有或多或少的違法現象出現,這種“不應為而為之”或者“當為而不為”則被稱之為犯罪。此違背法理、人情的現象早就存在,只是在經過不斷發(fā)展之后才被人們普遍接受用以“犯罪”定義罷了。
不過,犯罪通常會因受著不同的法律、習俗、人情以及不同的社會約束而表現不一。比如殺人現象,在原始時期,人與人的廝殺是展現男人英勇與權威的象征;相對于年老的人來說,當其成為負擔時,其他人是可以結束其生命的。而今,無論是出于善意的舉動,還是一時錯手的過失傷害,仍舊會被法律認為犯罪行為,懲罰亦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那么,如何給犯罪作一副完整的畫像似乎就很難了。這在意大利學者加羅法洛看來,以上僅僅是一種做了被禁止的、應受處罰的行為,只是一種局限于法定的犯罪,這也造就某行為在此地、此時被認為是犯罪,而在彼時、彼地就不被認為是犯罪的境況。因此,他認為犯罪是侵犯人類最基本道德感情的行為,亦認為不論法律是否規(guī)定該行為是犯罪,但人們從內心情感上都認為該行為是應當禁止的,那么它就該是犯罪,這也被他稱之為自然犯罪①自然犯罪:在一個行為被公眾認為是犯罪前所必需的不道德因素是對道德的傷害,而這種傷害又絕對表現為憐憫和正直這兩種基本利他情感的傷害,而且,對這些情感的傷害不是在較高級和較優(yōu)良的層次上,而是在全社會都具有的平常程度上,而這種程度對于個人適應社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確切地把傷害以上兩種情感之一的行為稱為“自然犯罪”。(〔意〕加羅法洛著:《犯罪學》,耿偉、王新譯,儲槐植校,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次印版,第44頁。)。
筆者在一定程度上贊同加洛法洛的犯罪定義,在此基礎上,筆者將人類最基本的道德情感理解為人類所能容忍和接受的底線。同情心、憐憫心和羞恥心是人性的基本情感,違背這種普遍感受的行為則會被認為是不可饒恕的,如殺人。這是筆者認同的對突破底線的行為的不可忍受及懲罰。只不過,每個人所能忍受的限度不一樣,那么普遍承受底線自然就會依照較低水平而設置。普遍道德的要求更多的在于要求一個人怎么去做好人,這樣的門檻,在現實中卻難以操作。因而,法律自是不能將所有違反人的道德感、正義感和同情心的行為全部涵蓋進犯罪,它只是把每個人不去做壞人作為最基本的底線,最低限度地控制著犯罪的界限。大多數學者在刑法上都給出了各自的犯罪的定義,最通用的犯罪定義,即犯罪是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1],這種刑法上的概念或許更適當些。至少,其所強調的違法性、有責性及社會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社會大眾所認同和理解,也能較好地對行為、現象予以衡量。當然,從犯罪學角度而言,犯罪是什么主要是從刑法之外來看待的,拋去規(guī)范文本的約束,將犯罪作為一種現象予以分析,這不僅涵蓋了刑法上所認定的法定犯罪行為,還包括一些準犯罪行為、待刑罰化的犯罪行為、待犯罪化行為以及適應現實需要的待除罪化的犯罪行為。[2]74總的來說,可以認為犯罪學上所認定的犯罪是對社會歷史進步具有一定危害的社會現象。[2]78
“Why”,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為什么犯罪,即犯罪的原因是什么。這是犯罪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對犯罪原因的探析從很早就開始了,尤其是19世紀中葉龍勃羅梭提出的“天生犯罪人”理論②“天生犯罪人”并非龍勃羅梭提出的概念,而是菲利根據龍勃羅梭的理論內容予以命名的。,以實證為基礎的結論震驚了當時整個時代。只不過隨后暴露出的各種缺陷讓該理論備受爭議,也使得龍勃羅梭在生物學基礎上對該理論加以修正。到菲利時期,龍勃羅梭主張先天、自然和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理論。隨著越來越多學者對犯罪原因的深入研究,有的強調人類本性的判斷;有的強調個人的生理、心理和個性特征的精神分析;有的強調群體社會的原因;有的則崇尚本能的凸顯或理性的標志等等。因此,相應而生的犯罪生物學、犯罪社會學、犯罪人類學、精神分析學等學派都從各自的角度對犯罪原因作出自己的詮釋。至于筆者對犯罪原因的理解,僅試圖從人的本能出發(fā)進行分析。
本能在未形成人類之前的狀態(tài)下是經由動物最原始的沖動所展現出來的,餓了捕食、累了躺下睡覺是動物最自然的天性。在人類逐漸發(fā)展完善后,人不能像動物般為所欲為,為了更好地生活,人學會了遵守規(guī)范、學會了控制內心的需要,在規(guī)范中生活獲得自由。因而,人類的文化一步一步地限制著人的欲望、克制著自己的欲求,只在被允許的情況下去滿足。這樣的發(fā)展是在最大化地褪去人類獸性的外衣,換之以體面的文明。此種轉變被皮藝軍教授稱之為本能異化。在他看來,人所具有的本能在規(guī)范社會中被壓抑,為了使自己獲得更大的自由而屈于規(guī)范文化之下,那么,真正本能的活動則越來越少,愈多地異化為一種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也就不再是本能的行為。反之,當本能回歸到最原始狀態(tài)時,則會突破社會規(guī)范而產生沖動的結果,這往往是不可估摸的,僅是依著生物發(fā)展規(guī)律呈現出本能趨向。犯罪的本源不外乎如此。人的犯罪有著三種本能,即物欲、攻擊欲和性欲的推動,這在任何社會都是存在的,只不過這樣的本能沖動在非常態(tài)下予以滿足時則勢必導致犯罪。盡管,人類已經學會理性的判斷,但本能卻仍然在肆意跳動著,一有機會就會躲開理性的控制來展現自己。不過,既然人的本能同樣存在于每個人身上,但為什么只有一些人會犯罪,而大多數人是循規(guī)蹈矩地活著?那么,真正使得本能突破自我控制導致犯罪的原因就是差異因素的存在。
人的生物性是自然生長的屬性,不受外在的限制而存在著;相反,社會性是通過文化、學習等獲得的,人的本能就如同生物屬性的展現,在既定社會下受社會屬性的規(guī)范而逐漸進化,使得人自身越發(fā)人性地活著。只是文化終歸不能取代本能的需求,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控制,但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生物屬性的壓抑,隨著內心的累積,終有一天會膨脹而出進行符合本能的活動。那么回歸原始的沖動,不顧一切地滿足內心需要,從而產生違背正常狀態(tài)的結果的典型即是犯罪。每個人在各自的生物性與社會性的平衡中也存在著各種差異,所以有些人會呈現出犯罪性,而另外一些則在正常狀態(tài)下維持著自我。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是如此復雜的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發(fā)怒、更容易沖動、更容易越軌或犯罪,這存在于不同的個體之間。同時,面對隨時變化著的外界,人的內心都會隨之產生不同的變化,尤其在遇到困境時,這種差異會以行為的方式表現得愈加明顯。有些人自身就具有比別人強的抗壓力或自控力,這使得他在遭遇不幸或挫折時能及時有效地疏解自己內心的郁結,積極地予以應對。而那些產生心理偏差的人則更多的是向極端的方向發(fā)展,一種是極端的“懦弱”,自怨自艾,把所有的不屑都朝向自身,最終導致自殺等自毀行為;一種是極端的“強悍”,內心充斥著憤恨與不滿,將一切的遭遇全部歸結于外界社會和他人的責任,這種人極易做出報復社會的犯罪行為且毫無愧疚,也如同我們所言,這只是一種從動物出發(fā)的處事之態(tài),是一種最為原始的獸性。所以,個體間身心的差異會影響自我的控制,從而給本能的發(fā)揮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本能活動會在犯罪行為中得以充分展現。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欲望,都會追求一些現實的東西,尤其看到別人擁有之后,內心的渴望會愈發(fā)激烈。只是,有些東西并不是你想要就能夠輕而易舉得到的。有人極度渴望成為富豪,但在現實社會中又沒有相應的條件,在尋找實現期望的機會的過程中,那些想變闊的人越來越發(fā)現短時間內不可能用常規(guī)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越是急功近利就越是得不到。當這種實際的滿足度沒辦法實現內心的欲望時,他自然就會想方設法為自己的需求尋找出口,因而選擇犯罪無疑成為一條簡單容易的路。盡管社會文化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但人的欲望總是在不斷跳動,總是超出社會文化所能給予的寬度,無法克制的欲望依舊會以非常態(tài)的犯罪形式凸顯出來,所以,犯罪至今仍然屢見不鮮。
除了以上三大差異因素影響本能活動之外,個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也會造成個人的個性、情態(tài)的差異,但最終不是所有差異都會引發(fā)人的欲望沖動。那么,壓制欲望的反應是對每一個人而言的,而不僅僅是對犯罪人的。筆者認為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看到了人欲的破壞性、攻擊性,但也不過是用極端反差的手段試圖減少犯罪。人的本能欲望是與生俱來的,不可能被消滅掉,并且極度的制止不只不能控制本能活動,反而會越發(fā)刺激本能行為的發(fā)生。所以,筆者從不認為犯罪人的本能與正常人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不同的是犯罪人在實現自己欲望需求時所進行的本能活動出現了非常態(tài)的變化,這也是在研究犯罪本源中不可忽視的回歸本能問題。因而,本能導致犯罪這一原因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How”,在犯罪學中意為犯罪預防,即怎么樣進行犯罪預防。談到犯罪預防,從法產生時就是以此為終極目標,只不過被大多數人所誤解。在人們看來,刑罰的設立是為了打擊犯罪、懲罰犯罪人,而且僅是事后的處罰手段。這樣的誤解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往往在犯罪發(fā)生后才能予以施行懲罰手段,并且在文明程度不高的時期,各種殘酷的刑罰方式并沒能有效地防止犯罪,盡管“嚴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率,但在經過無數年的發(fā)展后,回頭重新審視時才發(fā)現,那不過是暴風雨到來前的一絲寧靜。
邊沁的功利主義原理認為犯罪預防首先是讓法律能預防一切人的犯罪;若是控制不住,則退而求其次,先防止出現那些最嚴重的罪行,寧可讓他們犯些輕罪;第三就是當一個人已經決定犯罪時,不讓他的犯罪超過其犯罪目的而造成多余的損害;第四就是以最小的代價預防犯罪,這也就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幾個目的可以說較為全面地呈現了預防犯罪的目的,而究竟如何才能以最小代價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有的學者主張從小抓起,由內而外地促成人的正常發(fā)展從而解決犯罪問題;有的學者更為強調外在環(huán)境的驅動性,認為周遭人、事等的防控能有效減少犯罪;還有的則堅持嚴刑峻法的打擊措施。眾多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控制犯罪,筆者選以條件預防①條件預防:從犯罪產生的條件上限制犯罪的發(fā)生,即控制犯罪的直接環(huán)境與作案條件以減少犯罪可能性,使得潛在的或圖謀犯罪的不法分子放棄犯罪動機,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目的。(高建軍:《預防犯罪模式建構之我見》,載《法制與社會》2008.09(上),第328頁。)的方式作出簡單描述。
我們國家對罪犯通常都給予思想教育,尤其在事前預防中,大量的普法試圖讓人們從心底里認同法而放棄犯罪的念頭,只是從現實看來是遠達不到此目的的。沒有一個人能輕而易舉地改造別人的思想,即使可以,也只是一時的。這也是國外所不能理解的預防方式。通常國外更多地會采用條件預防,通過對周圍環(huán)境予以改變的方式防止犯罪的發(fā)生。就如同腐敗問題,我們每看到一次大的“官敗案”后不是振奮人心的激動,而是司空見慣的冷眼,因為我們都深深地知道不過是揪出這一次而已,腐敗仍然存在著,無論怎么打擊也未必能解決源頭的問題。所以,大多數人犯罪都是以個人利益為首的。同時,犯罪方式成為合法手段不可避免的補充形式。那么,如果沒辦法改變人的動機,那就不如去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減少犯罪的客觀環(huán)境來抑制犯罪的發(fā)生。
美國在條件預防上早已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機制和措施。首先,根據犯罪發(fā)生的頻率區(qū)分不同的犯罪區(qū)域,針對不同場合作相應措施。比如在美國只有犯罪高發(fā)區(qū)才會設置很多的鐵欄,通常是城區(qū)的中心地帶;而相反在郊區(qū)的富人住宅區(qū)則沒有那么多的防護。但在我國,無論哪里都會隨著大部分人的意識而加強防護,而且即使意識到城鄉(xiāng)結合區(qū)的犯罪異軍突起,但所作的預防措施也遠不如城市里那么謹慎。這也導致國外比我國犯罪率高,但看上去我國犯罪卻更為明顯的原因。其次,根據自我意識為貴重財產做標記。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財物丟失的風險,并且能在事后更容易地識別和找回自己的東西。比如,在電腦、電視、汽車等物上刻上自己的標記,不過在國內似乎沒有那么多人愿意這樣做,因為都不想在東西上留下一個“傷痕”來破壞它的完美,心里想著無限多的僥幸來安慰著自己說沒那么容易丟失,卻只能在被偷竊后自我抱怨。第三是通過無現金支付方式減少金錢的丟失。這種方式會降低扒竊搶的發(fā)生率。這在國外早已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了,而對于我們國家而言,即使是如今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也并非所有人都會真的去體驗這樣的支付方式。在我們的觀念里,更愿意用現金去處理一切事情,尤其是個人的支付。最后,條件預防最明顯的做法是在基礎設施、建筑物、交通等規(guī)劃設計中,極盡可能地將看不到的死角全部都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之下,減少黑暗,加強照明度??偟膩碚f,這種條件預防最主要的是盡可能減少周圍各種外在條件因素影響犯罪的機率。
相比以上提到的條件預防,我們國家最大的劣勢在于國內犯罪的無孔不入,這或許要比其他國家深入得多。減少外部條件并非沒有設想到,只是在我國采取相關舉措卻仍舊不見其效,難免會讓我們對其不抱希望。同時,又由于我們大多數人的利己私心以及傳統(tǒng)思想的根深蒂固,極少有人會積極配合國家一系列的措施實施,往往更多的是把自己管理好,而不在乎別人,這也加大了我國預防犯罪的難度。所以,對于我國而言,人的教化和環(huán)境的改造同樣不可忽視。因而,在傳統(tǒng)道德教育之下,我國應借鑒這種條件預防以期達到良好的預防犯罪的效果。
犯罪學中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潛在的犯罪人,從本源上去研究人的犯罪現象、尋找犯罪背后的原因,最終找出預防犯罪的合理有效機制。理性的調控遠遠規(guī)制不了感性的沖動,留給我們的仍是對犯罪的深思。你如何面對那些深陷絕境的人,你就如何面對自己??v然在我們冷眼旁觀之后,我們或許也會面臨一樣的遭遇,那么,何不在自我意識到之后真實地審視自己。對我們而言,他人犯罪的殘忍不堪并非是無關痛癢的,而是更大地刺激著我們進行謹慎的反思。因而,犯罪學的基本問題依舊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探析。
[1]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88.
[2]王牧.新犯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