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劍
(宜春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語言”一詞的釋義是指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識、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1](P1412)語言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溝通與交流的順暢與否。舞蹈是形體藝術,它以自身特殊的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語言文字或其它藝術表現(xiàn)手段難以表現(xiàn)的,人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2](P9)在舞蹈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言傳身教”,它必須借助語言的手段來傳達出舞蹈的肢體語言,對一名舞蹈教師來說,只會“身授而口不能言”或“言傳而身不能授”,這都會使學生難以明確地掌握動作要領,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延緩教學進度。所以,舞蹈教師的教學必須是口傳、身授相統(tǒng)一,把舞蹈的肢體語言與口頭語言相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視覺與聽覺上產生共鳴,這樣課堂氣氛才能融洽和諧,達到更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3](P61)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教授蒙小燕老師曾說,教育是奉獻、是鼓勵、是給予、是吸收;[4](P60-61)北京舞蹈學院民族民間舞系教授趙鐵春老師發(fā)表的論文《我的教學體會》中也提出,舞蹈教師不僅要具備準確的動作示范能力,還要具備講解和糾正動作的能力,兼?zhèn)渲v述動作背后舞蹈文化知識的能力。[5](P56)可見,要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舞蹈專業(yè)教師,不斷學習,總結教學經驗是至關重要的。除了需要對本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及肢體語言能力進行不斷提高完善外,還必須加強文化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當“語言”的魅力使得整個課堂煥發(fā)出一股生機勃勃的力量時,教師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也即轉化成為一種享受。
我國古代《詩經·大序》中所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保?](P22)可見舞蹈是人的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動狀態(tài)下的形象反映。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物質載體和不同的物質手段,繪畫的物質載體是紙張、畫布與顏料,以色彩、線條、構圖為基本的表現(xiàn)手段,屬于視覺藝術;音樂的物質載體是聲音,它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是旋律、節(jié)奏與和聲,屬于聽覺藝術;而舞蹈藝術的審美活動與其他藝術不同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除了應用視覺、聽覺之外,還是一種動覺的藝術,其物質載體是人的身體,表現(xiàn)手段即是人的肢體動作。[2](P3-7)但運動中的人體動作又不是一般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態(tài)的人體動作,它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xiàn)手段,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通過連續(xù)的人體動作過程、凝煉的姿態(tài)表情和不斷流動的隊形畫面,結合音樂、舞美等藝術手段來塑造舞蹈的藝術形象,運用的是將“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人內在精神與情感或是發(fā)自內心的獨白,所以舞蹈是“肢體語言”的藝術。[2](P9)臺灣“云門舞集”創(chuàng)辦人林懷民先生曾說過一句話:“舞蹈最重要的,是身體的表情,是身體的節(jié)奏,是感覺!”
肢體動作作為舞蹈最根本的語言,可以用身體的顯著部位(頭、手、腳、肘、膝、甚至耳朵或眼神)去觸及空間中的各個點,進行任意組接、變化、造型,一舉手一投足都能構成舞蹈語匯,而一點點的節(jié)奏處理、變化又能生發(fā)出許多不同的動作。同一動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義,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不同的動作又會具有相同性,所以經常提醒學生們在學習舞蹈時要多想多做、多思考、多層次地去分析動作、表達動作;要啟發(fā)學生如何解放自己的身體,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方式去表現(xiàn)各自的想法,如:教師用肢體表現(xiàn)“向往”——雙腳分開站立,雙臂微架肘至胯兩側,上體前傾展胸,頭微仰,通過眼神向遠眺望延伸,體態(tài)靜止,這是一種表現(xiàn)“向往”的肢體語言。也可雙跪坐,雙臂架肘撐地,上體前俯,擰身向2 點上方遠眺,這又是一種變換姿態(tài)的“向往”。學生受此啟示,會積極參與進來,用肢體表現(xiàn)出自己所感受到的“向往”狀態(tài)——或是張開雙臂擴指,最大極限地抬頭上仰,或是運動著,擰身抬頭向后順時針走圓,去找尋一種“向往”的狀態(tài)……教師還可示范強調這些運用空間體現(xiàn)出來的動作繼而配合情緒:高興、傷心、憂愁、痛苦、憤怒等,又能讓這些動作語匯豐富起來。
教師要會分析、有針對性地對每一堂課進行總體設計,運用簡明扼要、準確形象的語言講解示范動作的規(guī)格,包括形態(tài)、位置如何,運動路線、方法、節(jié)奏是怎樣變化的,以及所要傳達的情感、易犯的錯誤等等。就象教授漢字一樣,其字音、字意應準確無誤,筆劃筆順和結構更要清晰明了,每一處交代得清清楚楚。[6](P57)最關鍵一點就是如何啟發(fā)學生運用形象的肢體語言(即主題動作)去表達思想,教學上可借助音像資料更直接感受到。如王舸的作品《中國媽媽》,實際上就是一個動作形象的體現(xiàn)—— “拔玉米”,用勞動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表現(xiàn)了東北人的性格,但這背后其實也是所有中國婦女勤勞、勇敢、樸實的形象再現(xiàn)。《小城雨巷》中的江南女子,在“過橋”、“拎裙角”、“收傘后抖水珠”等動作細節(jié)中表現(xiàn)了她們性格中的細膩和靈動,從人物性格出發(fā)創(chuàng)造舞蹈語言,以氣定神閑的臺步、飄然擺動的身姿,刻畫出江南姑娘的性格美……通過這些好作品去展示、講解,進而感染學生,讓學生們懷著收獲的喜悅感嘆舞蹈既然可以這樣去創(chuàng)造、這樣去舞動,肢體語言具有如此的魅力!這樣點燃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才能換來她們對肢體表現(xiàn)力的進一步增強。
與學生良好的互動、溝通,以及和諧的課堂氣氛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這種“和諧”就需要教師一個“度”的把握。在《舞蹈教育學》中提到:一名教師具有的心理品格概括為“熱心、愛心和耐心”,而體現(xiàn)在教學中就是“嚴中有愛”和“因愛而嚴”。[3](P61)過于嚴酷,勢必造成物極必反,學生有懼怕心理,生怕出錯,反而縮手縮腳造成憋氣與緊張的情緒,放不開手腳做動作。但過于放任,就會導致歪泛太多、規(guī)范不足,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自暴自棄,最終使得教學效果不顯著。所以,作為舞蹈教師要重視自己的音容相貌、活力激情、情緒變化,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的點滴細節(jié),去追求一種和諧之中的強制力,這種強制力又通過你的口頭語言表述去傳達一種力量,不輕不重、不偏不移、恰倒好處。
舞蹈教學中要運用贊美的語言與學生進行溝通。對于學生來說,能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表揚就象久旱逢甘露,滋潤著自己略帶疲憊的身心,能使內心得到滿足,更加自信地投入到新的訓練當中。也許教師的一句贊美之言,甚至會對學生的一生都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應多鼓勵多贊賞。
不光是表揚,舞蹈教學中還要會運用委婉批評的語言。學習舞蹈有時很殘酷,每個學舞之人天生所具備的條件各有不同,有些人天賦高、一點就通;也有人屬于慢節(jié)奏,對于一個新事物的學習需要一長時間的揣摩過程。這時教師就要針對學生不同身體條件和素質給予不同的指導,不能急燥,在糾正動作時要注意運用委婉的語言,每個人都有尊嚴和臉面,在眾多同學面前批評不當很容易傷其自尊,所以,要讓學生心服口服,明白學習時自己所出現(xiàn)的問題,清楚教師并不是針對某個人的行為不滿,而是想讓他(她)的動作完成的更規(guī)范更到位一些,虛心地接受和正確的理解教師的批評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委婉的語言使學生能夠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對教師更加敬重,會積極主動的配合,有想法及時提出反饋意見,形成一種密切、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讓自己越做越好。
當感覺到課堂教學有些沉悶的時候,教師可抓住學生的某個瞬間不到位動作進行夸張演示,運用幽默風趣的口頭語言讓大家開懷一笑,這時大腦在瞬間放松,學習中緊張而激烈的狀態(tài)得到釋放,無疑從生理上來說是一種調節(jié)、一種減壓,對學生來說又易于接受,很自然的就會去糾正自己手腳及身體不協(xié)調的地方,依照教師的提示努力的去改正。其實,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其口頭語言表達得當,很大程度上對學生是有影響的,對日后她們走上舞蹈教學崗位中就會起到一個仿效的作用,因為她們深有體會。
地方高校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大部分是從普高考入的,只是針對藝考內容突擊性的解決腰腿軟開度和一個表演作品而以,是為了考學而來學習舞蹈的。不是每一個學生都熱愛舞蹈,明白該如何去跳好舞,以為跳舞只是學習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甚至有“厭倦”跳舞的情緒。一是教師一味的講述動作要求,不斷示范,周而復始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生也只知埋頭苦學,一遍遍練習,在被動情況下機械調動全身肌肉和肢體來附和教師的要求,雖略見成效,但這種學習是被動與灌輸式的,毫無興趣可言,自然覺得身心疲憊。教師對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是否理解,有無疑問,還有什么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卻很少去了解,缺乏溝通;二是教師教學過于嚴厲,學生有問題不敢提出,生怕動作完成不好一不小心就會被訓斥,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帶著這樣的心理恐懼,總會覺得學習時間格外漫長;三是舞蹈教師有時會更側重于對舞感較好的學生進行交流,而無視差生的存在,對她們無好臉色只有批評,那這一部分學生將因得不到教師重視而更加失去學習舞蹈的動力,懶散下來后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要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舞蹈的熱情,教師的引導非常關鍵,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要給與學生提問的機會??稍谡n間休息或下課前的總結環(huán)節(jié)中與學生交流,也可布置一些思考作業(yè),供學生們討論,啟迪思維;可根據現(xiàn)有學生專業(yè)水平設定教材內容、淡化技術難度、強化概念意識,激發(fā)學生前進的自信心,豐富想象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充分展開舞蹈表現(xiàn)力,展現(xiàn)自身的美,從而促使對舞蹈的學習越來越濃烈。
在教學中,任何一個學生都要一視同仁,尊重她們,但教師的語言不能只是一味地照顧學生的自尊,而過于委婉,以至于讓學生錯誤地理解教師的意圖。應當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正確把握語態(tài)、語氣、語速的尺度,還應根據課堂的不同情況和進展,恰當、適時地運用多種語言相融合,使得課堂訓練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的幽默感要點到為止,過多會造成學生學習狀態(tài)松散,所以,教師的智慧就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更好的解決問題,充分展示教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控能力。
舞蹈教學中如何將一個元素組合動作示范講解到關鍵處,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到位;如何運用意境想象提示,給學生展示一個美的想象空間,力求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觸,產生視覺、聽覺及動覺上的共鳴;如何運用有激情,抑揚頓挫的語音、語調,甚至加上有節(jié)奏的擊掌、頓足,給予強調性的提示等等,這些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至于被教師毫無表情、毫無生機的口頭語言造成課堂沉悶、枯燥無味的現(xiàn)象,只限于完成機械地教與學,而沒有達到哪怕是在一個小的元素組合訓練中,也能與自己內心有著交流,有著情感表露而展現(xiàn)于肢體之中的過程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將肢體語言與口頭語言相結合,對學生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達到更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
如在古典舞身韻單一元素“跪立旁提”的教學中,關鍵點就是在吸氣“提”的過程中完成“擰身、拔肋、挑胸、展肩、凝望、延伸”這六個動作,必須是流暢連貫的完成,達到一種想念或是一種依依不舍的感覺。教師可分解示范將這六個術語動作依次展示,讓學生體會:吸氣的同時擰身,擰身過程中脊椎一節(jié)節(jié)直起同時拔右側肋骨,繼續(xù)往上完成挑胸腰、展開雙肩,雙眼由起泛時的眼皮向下放松到展開雙肩時睜眼向8 點上方凝望延伸,表現(xiàn)出一種深深的想念之情……簡單明了的術語加上準確的示范動作,學生一目了然,便于記憶且更好地體會動作的運動過程。
如古典舞身韻“慢步”的組合片段教學中,教師可先放上一段伴奏音樂,讓學生聽著優(yōu)美舒緩的旋律去想象,去感受一種情境,并相互把這種感覺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每人的表達都會有所不同。這時,教師就可示范講解自身的感觸:在一開始的背手小踏步造型準備中,感覺自己置身于寧靜的夜晚,明亮的月光下,四周只聽到“啾啾”的蟲鳴聲,深深吸口氣,新鮮空氣中夾雜著青草的芳香撲鼻而來,挑起胸腰,眼走上弧線環(huán)視仰望這美好的月夜景象;長長呼出一口氣,放松身體,擰身、拔肋、挑腰、展肩、凝望,完成一“旁提”動作,眼視稍遠處的地面,感覺欣賞月夜下自己美麗的倩影。再緩緩地移重心,動力腿膝蓋以下小腿松弛抬起,踝關節(jié)放松由繃腳到勾腳落地,完成第一步“慢步行走動作”。這樣將肢體語言動作的韻味和有感情的語音語調口語表達以及身韻中氣息的配合、眼神的流露完美結合在一起,立即將學生吸引住了!每個人也都可以想象著自己心中美好的月夜,自己美麗的倩影,在月亮的陪伴下,悠閑慢步在樹林中,沉醉在這寂靜的夜色里……由感而發(fā)的肢體動作通過身韻中所特有的“擰、傾、圓、曲”的曲線美一下子就展現(xiàn)出來了!學生們立即明白學習古典舞可以通過意境想象,讓自己置身于一種情境當中,先感動自己,再通過肢體展現(xiàn)出來的動作才可以感染別人。配以氣息提沉的運用,讓身體松弛下來,體態(tài)更優(yōu)美,達到獨特的古典韻味,這就是情境描述所產生的教學效果。
再如中國古典舞的典型動作“燕子穿林”,就該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去理解、想象一只輕盈的燕子如何迅速地靈巧躲閃,穿過茂密的叢林,一眨眼消失在你的視線當中。動作講解示范就要強調手“穿”的過程——借頂胯送胯之力,手快速地斜上穿刺出,同時挑腰、碾轉、旁提、留頭,手再次“三位內旋盤手”向斜下方快速穿刺,踏步蹲的同時轉腕延伸亮相,似燕子一閃身飛得無影無蹤之勢。當然,這都需要教師在身體力行和經驗上給予學生一定程度的啟發(fā)、引導,讓他們有意識地去不斷挖掘內心對外在舞蹈情境的感悟力和想象力,明白支配運行的是內心、是情感、是氣息的運用,讓這些全部投射到有韻律的身體當中,那這樣的舞蹈表現(xiàn)就完美了!
在舞蹈課堂上,學生需要調動自己的全部身體機能反復地去完成規(guī)定動作,這個過程其實很枯燥。因為體能消耗大,身體易疲勞,導致精神上容易產生松懈和分心,而此時教師就應運用單純的肢體動作,加上抑揚頓挫、帶有堅定語氣的語調或是鏗鏘有力的口令,對學生在精神上或是在身體上都將是一種良性的刺激,就象一顆強有力的定心丸,給學生足夠的信心,激勵她們勇敢地堅持下去。
如在“花邦步”(又名碎步)的步伐練習教學中,要求雙腳踝關節(jié)松弛,正步基礎上顛起半腳尖(不需太高),膝蓋有微小的彎曲(不僵硬),向著移動的方向雙腳用前腳掌作快速地走動,必須兩腳相隔距離越小,頻率才會快,同時配以上體姿態(tài)的各種變化, “腳快手慢”地協(xié)調好,才能完成動作,另一個步伐“圓場”也是如此。這時就可用快速擊掌的方式代替語言表達,讓學生感受到一種速度,唯有松弛才能讓雙腳靈活起來. 教師的肢體動作——快速擊掌的調節(jié)可以馬上讓學生的情緒高漲,再配以兩隊同學之間隊形的變化、交流,這堂課就不會太單一,而變得更具有趣味性. 如要強調重拍,即可單腿跺腳,雙手握拳收緊,語氣詞“噠”一出即收,短促而有力;遇上延伸舒緩的動作,語氣詞“走——”就要輕柔且時值延長。不同動作、不同節(jié)奏,語氣的輕重緩急把握處理也有所不同,這就要靠舞蹈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揣摩,積累經驗,逐漸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通過對舞蹈的學習,從進校時的懵懂到能更深層次的理解什么是舞蹈,怎樣通過自身的肢體語言來提高舞蹈的表現(xiàn)力;能將課堂教學中所學的動作組合片段延伸到舞臺表演上去,對劇目作品認真的分析,用心用情地表演;能以教師的教學為典范,摸索自己今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一步一臺階,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教師的成長是通過不斷的總結教學經驗,加上自我反思,在不斷自覺反思實踐過程中提升專業(yè)發(fā)展水平;并且與學生有著良好的溝通,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氣氛,這樣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能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舞蹈人才提供先決條件。
舞蹈教學之所以有別于其他門類的教學,其特殊性就是具有了“口頭語言”及“肢體語言”的雙重魅力,兩者結合,學生能體會到舞蹈這門身體語言藝術所傳遞出來對生活的真、善、美、丑和人生感悟,這種內在的情感體驗必然又是通過動作的剛柔、動靜、緩急、放松、點線結合等節(jié)奏的處理得以延伸,形成流動中的詩意,給人以心靈的感動和震撼,這也正是舞蹈的魅力所在!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北京,1983.
[2]隆蔭培,徐爾充. 舞蹈藝術概論[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3]劉華. 營造和諧的舞蹈課堂氣氛[J]. 舞蹈雜志,2008,(11):61.
[4]蒙小燕. 一個教師的斷想[J]. 舞蹈雜志,2008,(4):60-61.
[5]趙鐵春. 我的教學體會[J]. 舞蹈雜志,2008,(6):56.
[6]楊琦. 享受艱辛 享受陽光[J]. 舞蹈雜志,2008,(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