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再芬
語文教學“應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想象是創(chuàng)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國著名學者S.阿瑞提在《創(chuàng)造的秘密》一書中寫道,“想象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辛讼胂螅祟惒懦匠R?guī)思維的約束,沖破現(xiàn)有知識經(jīng)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嘗試著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所謂‘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實寫出來的或未明確寫出來的部分,它們是文本中已實寫出來部分內(nèi)容向讀者暗示或提示的東西。這種‘空白’存在于文學文本的各層結構中,最明顯的是存在于情節(jié)結構層面上?!瞻住俏c激發(fā)讀者想象來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種動力因素”。詩歌往往“創(chuàng)造出一種文字上的“朦朦朧朧的‘空白’,給讀者留下想象與回味的空間”(魯樞元語)。因而我們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展開想象的翅膀,填補“空白”,從而領悟作者含而不露的深意。
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其最主要的特點是藏問于答,這“藏”的部分即是“空白”,為了讓學生深入探究這首詩的妙處,首先讓學生根據(jù)原詩的暗示性語言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空白”填補出來。經(jīng)認真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們將這首詩擴寫為:
松下問童子,令師去何處?
童子斂衽答,師尊采藥去。
采藥在哪兒?只在此山中。
山前抑山后?云深不知處。
通過補述性的創(chuàng)造想象,這首詩的內(nèi)容“完整”了。然后再讓學生與原詩比較,以體會作者采用以答句包賅問句手法之高明,領會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之妙處。如果將所有的暗寫都變成明寫,一問一答交互進行,那么,其結果必然是“其事甚長,其言甚繁”,讀起來沒有余味了。這樣,通過想象把作者留設的“空白”挖掘出來并予以填補,讓學生在探究中“疑義相與析,奇文共欣賞”。
詩眼,它是詩中最能開拓題目意趣、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鍵詞句,是足以使全詩生輝、通體生動的聚光的焦點。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如能從關鍵詞入手,對作品作多元解讀,一方面可以體味詩人創(chuàng)作的艱辛與歡愉;另一方面又能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手法,以參透“詩眼”。
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這首詩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聯(lián)著稱。詩中的“敲”字即為詩眼。但賈島當初“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梢姷降资恰巴啤焙眠€是“敲”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在鑒賞這首詩時,筆者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他們舒展想象的翅膀,對名句作多元解讀。
學生們熱烈討論,各抒已見,認為“推”字好,理由是: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中載,賈島因“推”、“敲”二字練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之第三節(jié),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韓愈是唐代大詩人,他認為“敲”字佳,是有其道理的。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想象: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一陣輕輕的敲門聲,就驚動了池邊的樹上的宿鳥,或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緊扣題中之“幽”字;且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
而認為“推”字更妙的同學的理由是: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就認為“推”字比“敲”字好?!巴啤弊直硎竟律皆職w寺,門原來是他自已掩的,于是他“推”門而入。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這正與標題中“幽居”二字契合。而“敲”則顯得拘謹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老僧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即使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幾人共處,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與上句“鳥宿池邊樹”的關系看來,“推”要比“敲”要調(diào)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則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
文學評論可以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不必強求答案的同一,但以詩眼分析為鑰匙,讓學生去發(fā)揮想象力,對作品作多元解讀,則可大大加深他們對詩作的理解,使他們在探究中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廚川白村在《苦悶的象征》中曾引用過波特萊爾的散文詩《窗戶》里的一段話,“從一個開著的窗戶外面看進去的人,絕不如那看一個關著的窗戶的見得事情多。再沒有東西更深邃,更神秘,更豐富,更隱晦,更?;?,勝于一支蠟燭所照的窗戶了”。因為這種窗戶不像敞開的窗戶那樣一覽無余。它雖然關閉著,但在搖曳的燭光映照下,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窺視,卻不甚分明。在朦朧中格外富有一種誘惑力,誘發(fā)人去猜度和想象那窗戶里面隱藏著的全部秘密。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時,總是“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在想象的空間里“任你徜徉,任你翱翔”。(朱自清語)因而,我們更喜歡“看一個關著的窗戶”,以期猜度和想象那“窗戶”里面隱藏著的全部秘密。
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荷塘上的月色”之后,寫道“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忽然”二字就很有暗示性。細玩全文,我們可以品味出引發(fā)作者思想的觸發(fā)點有兩個:一是荷塘荷葉與采蓮相關;二是作者由熱鬧的蟬聲和蛙聲聯(lián)想到采蓮也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的事兒?!昂鋈弧倍?,體現(xiàn)了作者思想的轉變,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如果說上文表達的情感是“淡淡的哀愁”,那么行文至此,作者的情感已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情感就是通過《采蓮賦》曲折隱晦地表達出來?;叵肫鹆那嗄昴信欠N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是多么的令人羨慕。這種生活讓希望做個“自由的人”的朱自清不禁心向往之。少男少女們的生活是想尋求精神避難所的朱自清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所找不到的。作者在這美妙、脫俗的荷香月色中漫步,與其說是寫實,不如說是寫虛,是作者一次“心的旅行”。錢理群先生在《關于朱自清的“不寧靜”》一文中指出:朱自清“既神往于個人的自由世界,又為此感到不安與自遣”,這內(nèi)在的矛盾構成了朱自清內(nèi)心“不平靜”的另一個側面。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聯(lián)想線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這樣,能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文章的內(nèi)涵,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zhì)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