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重慶晨報,重慶 400010)
都市報紙如何突破做國際新聞的尷尬局面呢?
首先,應仔細分析都市報紙長期做國際新聞存在的問題。我認為,目前都市報紙在做國際新聞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信息渠道的單一與被動。所有新聞人都知道,只有到了事件現(xiàn)場,你才能獲得豐富的第一手新聞素材。因為地域及條件的限制,我國的都市報紙是很難獲得國際新聞事件現(xiàn)場的第一手信息的,國際新聞的主要來源是依靠新華社、中新社等幾個大通訊的供稿。以前網絡媒體還不這么發(fā)達時,國際新聞的競爭也還沒有這么激烈,都市報紙在當?shù)剡€具有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當網絡媒體擁有與報紙媒體同樣的信息來源后,網絡媒體在第一時間將消息發(fā)到網上,導致同樣的新聞見報時間總是比網絡遲了至少12個小時。加之網絡媒體的操作更加靈活,他們組織編譯隊伍到國外新聞網站上搜尋新聞,編譯后第一時間發(fā)布到網上,出現(xiàn)了許多新華社和中新社等大通訊社所沒有的內容,這使都市報紙更加被動。擁有編譯人員的報紙發(fā)布新聞的時間同樣比網絡至少晚12個小時,沒有編譯人員的報紙就只能淪為了網絡媒體的搬運工。這也是現(xiàn)在都市報紙做國際新聞最頭痛的一個問題。
(2)報道內容的固化與失誤。長期以來都市報紙國際新聞報道的要求:一是讓廣大讀者了解我國的外交立場。二是正在發(fā)生的國際大事。三是豐富廣大讀者的知識面了解新科學新知識新技術。四是拓寬廣大讀者的視野了解世界獲得國際趣聞。同時,國際新聞的讀者群都鎖定在35歲以上的男性讀者。這導致國際新聞報道內容一直偏重于大時政新聞,大國外交新聞或者是我們通常說的偏硬的國際新聞。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和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多元化,80后90后成為新聞信息的主要讀者群,讀者群體愈來愈關注與自身相關的新聞,更喜歡了解真實完整的世界,對新科技新文化新知識的興趣甚至遠高于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之間的歷史糾葛等等。因此,國際新聞報道內容的固化與讀者關注的變化出現(xiàn)了錯位,導致報紙上的國際新聞內容時常不吸引人,不好看。
(3)操作方式的落伍與缺失。信息來源的單一化,選材思維的僵化,在對國際新聞選材中表現(xiàn)為大國新聞為首選,大通訊社有什么新聞報道就用什么等等,使都市報的國際新聞普遍內容雷同、干癟。在全媒體時代,這樣的操作方式已經落伍。事實上,一個國際新聞出來,往往會帶動多個信息源,可以做得豐富多彩,只是需要記者編輯留意去尋找。例如,馬航MH370失聯(lián)后,飛機內部構造以及飛機與機場之間的聯(lián)系等是普通人的知識盲點,航空專家的解讀就必然是讀者普遍關注的重要內容。大部分都市報或是用新華社的稿件,或是用新京報、法制晚報、南方都市報的稿件,主動發(fā)出自己聲音的稿件很少。究其原因:一是編輯認為反正各地專家說得都差不多沒必要費力。二是國際新聞編輯主觀能動性不夠。三是國際新聞編輯對本地資源不了解,又與本地記者聯(lián)動不夠。
(4)新技術下的孤島與困惑。當都市報紙的許多版塊都積極擁抱新媒體技術時,國際新聞版塊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紙媒體時代,都市報紙的國際新聞報道成為全媒體時代下的孤島。這一方面是因為報紙管理者沒找到讓國際新聞與網絡聯(lián)系的切入點;另一方面是因為報紙管理者擔心討論國際敏感問題可能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因而主觀地選擇了國際新聞內容不進入網絡發(fā)布流程。
以上的問題,一方面是不少國際新聞的編輯人員還固守20多年來都市報國際新聞操作的觀念和習慣造成的,而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家對全媒體時代傳統(tǒng)紙質媒體突圍脫困問題缺乏深刻的認識造成的。
縱觀傳媒的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實狀態(tài),媒體之間的競爭始終是影響力的較量。而影響力的核心是傳播的內容,傳播內容的命脈是社會關注度,社會關注度的支點是新聞的接近性。國際新聞與我國、與本地的關聯(lián)度就是新聞的接近性。所以,我認為,都市報紙要克服以上國際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突破全媒體時代做國際新聞的尷尬局面,必須在做出國際新聞的地方接近性上狠下功夫,力求做出國際新聞的地方特色來。以地方接近性和利益攸關性吸引讀者對國際新聞的普遍關注,以獨有的地方特色內容強化國際新聞的重要性、知識性、可讀性。一句話,就是要“洋為中用”!
要做出國際新聞的地方接近性和獨有的地方特色,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要做好國際新聞的關聯(lián)報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國際經濟、國際社會乃至國際軍事等亦處于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其呈現(xiàn)的國際熱點無不渉及我國的國家利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對國際熱點和社會普遍關注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便于我們“按圖索驥”地選擇國際新聞,使我們報道的國際新聞始終接地氣,有普遍的社會關注熱度,有讀者“市場”和社會影響力。同時,既是普遍關注的熱點國際新聞,自然少不了專業(yè)的深度新聞解讀和權威的專家評論,并通過專業(yè)解讀和權威評論把“述”與“評”緊密結合,透析國際熱點新聞與國家、地方及個人的關聯(lián),把同樣的新聞做出不一樣的效果,發(fā)揮強化新聞的價值和關聯(lián)性、提升新聞的關注度和影響力的作用。
2013年3月,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宣布破產。重慶長安汽車集團在那里設有汽車研發(fā)中心,底特律宣布破產會對重慶汽車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產生怎么樣的影響呢?在底特律宣告破產的第一時間,《重慶晨報》聯(lián)系了在底特律工作的重慶人,請她談談當?shù)厝巳绾慰创飘a新聞,對曾在底特律汽車業(yè)工作10年的重慶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龐劍也進行了采訪。通過汽車業(yè)專家講述并分析了底特律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原因,我們應從中汲取的教訓等,讓讀者從看新聞的熱鬧到看新聞的深層分析,更加關注、關愛重慶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把國際新聞做到真正的接地氣。這一組報道收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不僅在重慶讀者中口口相傳,并在見報的第二天被多個門戶網站采用,讓報紙的報道跑贏了網絡。
又如,近期也門發(fā)生戰(zhàn)亂,中國政府進行了有效的撤離中國公民和華僑的行動。由于中國政府的這次撤離行動組織周密、撤離有序,不僅撤離了150多位中國公民和華僑,還發(fā)揚國際主義精神撤離了印度等多個國家的幾十位公民,而美國政府卻對在也門的美國公民不聞不顧,中國政府的撤離行動受到國際的高度贊揚。遺憾的是,直到中國公民全部安全回國之后,重慶媒體才得知這批中國公民中有重慶人。由于不了解重慶企業(yè)與也門有商業(yè)往來,當也門發(fā)生戰(zhàn)亂時,重慶媒體沒能在第一時間關注到在也門的渝企員工,關注到重慶在也門的投資及利益,錯過了一次國際熱點新聞接地氣和讓重慶人切身感受祖國強大的幸福的機會。
這兩個成功與失誤的例子說明,要做好國際新聞的關聯(lián)報道,我們必須放眼看世界,必須關注世界的方方面面與我們國家及地區(qū)的利害關聯(lián)。利益的關聯(lián)是國際新聞“落地”的第一要素。
(2)要做好關聯(lián)地方的國際報道。以重慶為例,要關注國際新聞與重慶的關聯(lián),要關注與重慶結為友好城市、與重慶有經濟文化交往的國際都市的新聞等等。例如,渝新歐鐵路沿線國家的新聞,“一路一帶”的重要關聯(lián)國家新聞,與長安廠亞歐美汽車研發(fā)機構、重慶機電集團歐洲直升機研發(fā)機構等重慶企業(yè)相關聯(lián)的國際城市的新聞等。通過關聯(lián)新聞的地方接近性提升國際新聞的社會關注度。做關聯(lián)地方新聞時,要求記者要深入關聯(lián)地方部門或企業(yè)采訪,緊扣關聯(lián)性做出地方特色,請官員、企業(yè)家或專家回答人們普遍關注的有何關聯(lián)影響、有何應對措施、未來發(fā)展評估等問題。
例如,2014年9月22日,《重慶晨報》國際新聞編輯在天津一家新聞媒體上獲知,因為美國國內湖泊中中國鯉魚數(shù)量過多導致了生態(tài)危機,美國派漁業(yè)專家到中國考察市場,希望能將捕到的中國鯉魚賣到中國來。其中一路專家來了重慶,看了重慶的菜市場,吃了重慶人做的魚。編輯迅速找到本地記者去落實這一新聞。遺憾的是,美國專家已離開重慶多日,接待人員的陳述也未能給出過多的新聞細節(jié),記者只能寫一篇不溫不火的新聞。相反,美國專家在天津、上海等多地考察時,當?shù)匦侣劽襟w都在第一時間進行了現(xiàn)場直擊采訪,做出了精彩的落地報道。
又如,2015年4月10日,《重慶日報》頭版報道了《口岸經濟:將成重慶發(fā)展強大的引擎》,對重慶火熱的對外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在建的對外經濟項目進行了報道。同一天,《重慶晨報》08版報道了《一個外貿人的早晨 由一個匯率APP開啟》,講述做摩托車外貿進出口的王寧對國際匯率市場的關注,如何與墨西哥合作伙伴溝通的故事。其實中國政府下大力氣發(fā)展重慶的口岸經濟的事,不僅事關重慶的發(fā)展,重慶市民和企業(yè)普遍關心,國際經濟界的關注目光也投向了這里。這些年來重慶設使領事館的國家多起來了,他們是為本國商家進行對外貿易收集信息和鋪路的。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些國家哪種類型的企業(yè)正在關注重慶,他們關注重慶經濟的哪些方面,他們對重慶的經濟及市場有什么看法等等,就是與重慶很有貼近性的國際新聞。這就是在全媒體時代,都市報紙應該做的地方性國際新聞。
這兩個例子說明,關聯(lián)總是兩方面及其以上的,當我們關注世界的時候世界也正關注著我們。國際新聞因地方的關聯(lián)性會引起本地的極大關注,本地新聞因國際的關聯(lián)性亦會引起世界的高度關注。地方新聞也可以做出國際“范”。突破都市報紙狹窄的新聞觀,是拓寬國際新聞、做好地方關聯(lián)國際新聞之關鍵。
(3)要做好關聯(lián)發(fā)展的新聞供給。發(fā)展共贏、知識共享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我們應依據本地發(fā)展中的諸多需求,有目的地去捕捉國際社會、經濟、科技、文化乃至生活等多方面的國際新聞,發(fā)揮國際新聞的“他山之石”作用。登載這類國際新聞時應配發(fā)言論點評,或簡短的編前編后,或精道的專家觀點。
例如,今年3月份,央視“3·15晚會”曝光4S店小病大修牟取暴利,引起全國輿論一片嘩然。各大媒體紛紛轉載了央視新聞的內容,幾乎是“千報一面”。但法制晚報卻另辟蹊徑,找來“他山之石”,采訪在美國的華人是如何修車的,美國政府是如何打破汽車廠家壟斷的,以及執(zhí)法機構如何監(jiān)管有力、保險公司如何鼓勵用非原廠零件等等。(請見2015年3月16日該報18版《美國為何不會被4S店“訛”?》)
又如,《重慶晨報》國際新聞版曾經報道過美國一個青年人成為蘋果手機公司最痛恨的人。因為每當一款蘋果手機上市,他總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手機越獄的手段,突破蘋果手機官方的限制,讓蘋果手機用戶可以自己DIY手機應用程序,隨意地使用免費手機應用程序。雖然蘋果手機玩家對這個年輕人推崇備至,但是蘋果公司卻試圖通過版權法起訴這個年輕人。然而對蘋果公司的做法在國際法律界頗有爭議。這則新聞也引起了我國法律專家的關注與思考。
再如,《重慶晨報》曾編譯過一則美國華人月子公寓的報道。在不少人看來這是一則小眾的國際社會新聞,但《重慶晨報》卻出乎意料地收到不少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的追問回饋。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偌大一個世界!對于正處在快速發(fā)展與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地,對有“他山之石”作用的國際新聞需求很大,我們應拓寬渠道、按需搜索、擇優(yōu)選用。
(4)要做好人才積累及資料庫藏。在以前的國際新聞報道中,編輯常會就一些國際時政新聞采訪國際問題專家,如反恐問題,外交問題和國際關系問題等?,F(xiàn)在由于新聞報道面的不斷擴大,僅有這些方面的專家是遠遠不夠了。都市報紙的國際新聞專家?guī)鞈摮鋵?、豐富人員名單,國際新聞資料庫應收藏方方面面的資料。做出國際新聞的地方特色,加強與以下人員的聯(lián)系尤為重要:一是本地“走出去”的企業(yè)及其駐外機構的人員。他們就是特定行業(yè)和特定經濟領域的分析人士,是都市報紙帶本地人看外面世界的眼睛。二是本地對外經濟聯(lián)系部門的人員及“走進來”的國外企業(yè)及機構的人員。他們是外國人看本地經濟的眼睛。三是本地各個經濟、社會和科技領域的專業(yè)人士。當熱點經濟及科技等國際新聞發(fā)生時,他們的專業(yè)分析與點評十分重要。
(5)要打通全媒體幾多快捷通道。世界已進入全媒體時代,媒體的融合發(fā)展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tǒng)媒體與網絡新媒體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發(fā)展先后不一的兄弟關系,相互完全可以通過全面融合成為利益共同體,組成內容豐富、技術先進的全方位、多渠道傳播文化信息的現(xiàn)代傳媒。毋庸置疑,都市報紙必須下決心打造先進的網絡傳僠平臺,盡快提升掌握傳媒新技術的能力,主動地融合到全媒體中去。要發(fā)揮善做傳播內容的優(yōu)勢,既能把同一新聞“烹調”成多種“快餐小菜”,又可把多種新聞“燴炒”成“滿漢全席”大餐,以滿足各類讀者的文化信息需求。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和微博、微信、手機報等幾多網絡快捷通道,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國際新聞報道實現(xiàn)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三重維度的傳播,形成更加廣泛的社會影響。當然,國際新聞報道始終要強調一個不可動搖的原則,那就是一切國際新聞報道必須服從于服務于國家的發(fā)展大局,必須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重大國際新聞和大時政國際新聞應著重宣傳我國的立場和我國的外交聲音,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
全媒體時代下,國際新聞并非都市報紙的雞肋,恰恰相反,媒體的融合發(fā)展為都市報紙做有地方特色的國際新聞提供了更廣闊、更形象、更快捷的用武之地,都市特色濃郁、文化品位高尚、知識涵蓋寬廣、時代活力噴涌的國際新聞,必將把都市報紙的國際新聞推上更高的發(fā)展階段,以適應時代,適應讀者,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