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濤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天峨縣實驗小學)
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以及心理、思維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減少學生的心理束縛,立足生活,鼓勵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自信與激情中放飛思想的翅膀,用心靈和真情實感寫作,品味寫作的快樂。
欲望是一種原動力,人總是先有心理向往,然后才有動機,才有滿足自己需要的行動。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馳騁的舞臺,開啟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在的言語表達欲望,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為學生的自主表達提供廣闊空間。一開始,教師可先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表達真情實感,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說話能力。例如,一天早上筆者剛到教學樓下,就聽到本班教室傳來聲嘶力竭的吵嚷聲,上去一看,原來是李×帶來一個新手鏈,陳×搶著玩,李×不給,陳×又不甘休,這就發(fā)生了拉扯推搡的事。晨會課上,筆者就此事,請目擊的學生描述事情經(jīng)過,并對此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由于不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學生暢所欲言,每個學生各具風采,且都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李×以《風波驟起》為題講述事情的起因結(jié)果,其他學生則以目擊者的身份擬的題目為:《誰對誰錯》《有話好好說》……學生積極活躍,學生的組織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與發(fā)展,教學效果顯著。
葉圣陶曾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币虼?,教師要有計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地關(guān)注現(xiàn)實,走進自然,觀察社會,留心周圍事物,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生活體驗,搜尋寫作題材。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chǔ),如果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學生去描述、評論,無疑是強人所難,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和途徑。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游戲,讓學生有意識地調(diào)動各種感官細致地觀察事物。在世界環(huán)境日,筆者就以愛護環(huán)境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每人加一筆”簡筆畫游戲。筆者先在長長的空白畫卷上畫了一棵大樹,然后讓學生上來每人畫一筆,將自己心中認為跟愛護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畫面畫出來,有的畫小草,有的畫花,有的畫溪水,有的畫白云……所有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游戲中,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學生的個性也在游戲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就這樣,通過趣味性游戲,學生寫作的素材有了,體驗有了,情感有了,活動結(jié)束后,就讓學生記述整個游戲活動的過程及細節(jié),學生不僅有表達的欲望,還能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掌握觀察的方法。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笨梢?,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對寫文章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師要把增加學生閱讀量作為教學重點來抓,除了課堂訓練外,還要加大課外閱讀的指導力度,多讀書,讀好書。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豐富知識經(jīng)驗,啟迪智慧,陶冶情操,還能累積美言佳句,掌握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技巧,在今后的寫作中就可以信手拈來地使用,而不至于無從下筆,無話可說。若是沒有大量閱讀作為基礎(chǔ),學生的作文只能是“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不能生動地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當然書也不能亂讀,教師要指定一些學生喜歡適合的讀物。
學生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和途徑,還需要給學生提供可觀察、樂于觀察的生活資源。這樣學生才會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才有傾訴的欲望??吹骄吧巳说淖匀伙L光,聽百蟲啾啾,聞悠悠稻香,釣龍蝦,捉螃蟹,捉小魚……還有日常生活中的洗碗大戰(zhàn),減肥日記,與小販砍價,午睡剪影……還可以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想豬八戒上大學、2030 年后的我、神奇旅行等,學生有了新奇、快樂、激動的體驗,往往就會有傾訴的愿望。若是教師或者家長能夠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把所見、所感、所想說出來,用筆記錄下來,也就水到渠成了。語文學習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時時處處皆語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學校、家庭和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去。為此筆者還精心設計組織了一次“語文生活于作文”的活動,以“今天我當家”為主題。由于是自己身邊熟悉的、可觀、可感的事,學生寫出的文章大都內(nèi)容充實,感情深摯,還有不少佳作,當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參觀訪問、街談巷議的社會活動,這些對學生的發(fā)展乃至一輩子都是很有意義的。
作文是一種表達,是人的一種需要,它應該像平時說話一樣愉快自然,可以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達不拘一格的思想。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意識,為讓學生快樂生活,寫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享受寫作的過程,感受寫作的樂趣鋪平道路。
陳琦,劉德儒.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