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博
(山東省巨野縣實驗中學)
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生角度來說,準確把握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學的基礎。因此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的關(guān)鍵內(nèi)容,下面結(jié)合自己對物理概念的教學經(jīng)驗以問答的形式談幾點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問:在新課程背景下,對物理概念教學有哪些要求?
答:在教學方法上,應體現(xiàn)問題導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其中一定要加強對形成概念的過程的教學。在問題的設計方面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問題要有層次性和探究性、具有思維含量,符合學生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從情境的創(chuàng)立到表象的概括,再到概念的定義形成過程,教師都要用具有探究性的問題適時引領(lǐng)學生,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互相討論,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內(nèi)涵和外延兩方面分析概念,通過師生互動,剖析概念、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概念。
問:高中物理概念的新授課是高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具體開展物理概念教學呢?
答:開展物理概念教學的基本程序: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物理概念;二是形成物理概念;三是揭示概念的本質(zhì)屬性;四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運用其處理問題,加深理解。
有難度的物理概念常常需借助多種科學方法進行教學。如溫故知新法、列舉實例法、演示實驗法、比值定義法、設疑討論法、類比法等。形成物理概念的基本途徑:先通過感知體驗活動、實驗觀察等活動為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認識基礎;其次,通過科學抽象(比較、分類、類比、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通過討論歸納,進一步掌握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讓學生注重理解概念所具有的物理意義。
問:在物理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容易碰到這樣一個難題:在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中學生已經(jīng)形成對一些現(xiàn)象的認識,但往往存在一些錯誤概念,常稱為前概念,它會對新的正確物理概念的形成產(chǎn)生障礙,教學中應如何處理這類問題?
答:在開始學習某一概念之前,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如課前預習測試、調(diào)查問卷、提問等,去深入了解學生前概念存在的詳細情況。知道了學生頭腦中都有什么前概念,接下來師生合作將學生的這些前概念向科學的概念進行轉(zhuǎn)換。可按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教師選擇具有針對性的事例或現(xiàn)象,試著讓學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解釋這些事例中的物理問題或物理現(xiàn)象,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即當前面臨的現(xiàn)實與大腦中已有的前概念產(chǎn)生矛盾,從而感覺到有必要改變原來的認知結(jié)構(gòu)。接著通過討論分析引出科學的物理概念,并將新的科學物理概念廣泛應用,使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漸接受新的物理概念。但是,由于學生的思維惰性,前概念的影響具有頑固性,因此學習建立科學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譬如,對加速度的認識過程比較漫長,從物理必修一到必修二將近一年的時間,才能比較完整地認清加速度。因而需要一個認識的持續(xù)反復的過程??梢栽O計針對幾個相關(guān)概念的習題課、復習課進行深化探究。
問:為了強化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如何設計恰當?shù)膯栴}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探究?
答:在學習了概念之后,教師應該把握時機,設計針對性強的思考題考查學生對新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剛學習完新概念的最初階段,設問注重基礎性。例如,學完電場強度的概念后,對電場強度的定義式學生容易記住,而對電場強度的真正物理意義、本質(zhì)并不能掌握很好??稍O置以下問題:
1.電場中A點放入一電量為6.0×10-8C 的正點電荷時,此電荷受到的電場力為1.2×10-6N,求A點的場強。
2.上題中若在A點放一電量為3.0×10-8C 的正點電荷,A點的電場強度多大?若此處放入電量為6.0×10-8C 的負點電荷,該處的電場強度是多少?若電場A點不放電荷,該處電場強度為零嗎?此時電場強度多大呢?通過問題的出來,使學生再次體會電場強度是用來描述電場中各點電場強弱的物理量。通過可以定量的計算某點的電場強度,而與放什么電荷、放不放檢驗電荷無關(guān),從而澄清學生的模糊認識。
相似物理概念的區(qū)分對學生學習新概念產(chǎn)生較大障礙。可設計問題進行對照分析。比如加速度與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的關(guān)系。設問如下:
請同學們判斷有關(guān)加速度的說法是否正確。
(1)運動中物體速度越大,加速度必定越大。
(2)運動中物體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必定越大。
(3)運動中物體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必定越大。
(5)以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a2=2m s2是指1 秒末比1 秒初的速度減少了2 m/s。
(6)加速度的方向一定與速度變化量的方向一致,但與速度的方向不一定一致。
教師可針對學生在以上問題展示點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評析,讓學生加深對加速度這一概念的理解。
陶進前,王明怡.我國物理教學概念轉(zhuǎn)變研究述評[J].廣西物理,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