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占東
(甘肅省渭源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在現(xiàn)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上, 有幾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存在著氣候類型的模式圖中無法解釋的情況,也就是說這些氣候類型的分布存在不規(guī)律的地方,或者說存在著特殊分布。 本文就圖中明顯的幾種氣候類型特殊分布的成因做出比較合理的、符合高中生認知水平的解釋。
一般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赤道附近。 其氣候特征為終年高溫多雨,成因是位于赤道附近,終年被赤道低氣壓帶所控制,盛行上升氣流, 但在回歸線附近大陸東部沿海和一些島嶼上也出現(xiàn)了熱帶雨林氣候,如:(1)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側(cè);(2)澳大利亞東北部沿岸;(3)屬于大洋洲的回歸線附近各島嶼;(4)中美地峽的東北部加勒比海沿岸及其以東島嶼如海地島北部沿海等;(5)南美洲巴西東南沿海狹長地帶。
它們的成因有以下共同特征:(1)緯度低,氣溫高;(2)位于沿海,東北或東南信風帶來暖濕氣流;(3)受到暖流增溫增濕的影響;(4)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
東非高原指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南,剛果盆地以東,贊比西河以北的高原地區(qū),少部分分布在赤道以北,大部分分布在赤道以南。東非高原一方面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空氣的上升運動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海拔較高,來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到達較少;再者,非洲大陸上赤道低氣壓帶的東段在一年中北進南退的過程中使東非高原形成了干濕季交替的降水狀況, 植被也很自然發(fā)育成熱帶稀樹草原。 所以, 東非高原上絕大多數(shù)地方?jīng)]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而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非洲大陸上赤道低氣壓帶的西段, 在北半球夏季北移至北回歸線南側(cè),冬季南移至幾內(nèi)亞灣北岸,使幾內(nèi)亞灣北岸終年被西南風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東非高原北部在赤道附近, 這里一年中有兩個濕季, 兩個干季。 每年3~5 月左右,赤低東段北移至赤道附近,東非高原北部盛行上升氣流,吸引海洋水汽到達,降水較多,形成濕季。每年6~8 月左右,赤低東段北移至北回歸線南側(cè),這時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雖然盛行東南信風,但由于赤道以南的非洲大陸上正處于冬季,存在一個冷高壓,東南信風受到抑制,勢力較弱,帶來的海洋水汽不足,降水稀少,形成干季。這時,東非高原北部也順理成章地形成干季。每年9~11 月左右,赤低東段南移至赤道附近,東非高原北部又一次盛行上升氣流,吸引海洋水汽到達,降水較多,形成第二個濕季。每年12 月~次年2 月左右,赤低東段南移至東非高原南部,這時東非高原北部盛行東北信風,東北信風從亞歐大陸吹向非洲大陸,從印度洋上攜帶的水汽不足,降水稀少,形成第二個干季。但是,東非高原南部受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吸引海洋水汽到達,降水較多,形成濕季;南非高原也受到赤道低氣壓帶的影響,東南信風強勁,海洋水汽充足,降水豐富,也形成濕季。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終年盛行東北信風, 但冬夏季大氣環(huán)流形勢還是有所不同。 冬季,副熱帶高氣壓帶南移,尤卡坦半島被高壓控制, 于是從亞速爾高壓中心吹向尤卡坦半島的東北信風受到抑制,攜帶大西洋水汽的能力大為減弱。 同時,尤卡坦半島北部由于地勢低平,大西洋水汽得不到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稀少,進入干季;但此時尤卡坦半島南部和中美地峽東北部由于地勢逐漸上升,地形雨豐富,仍然表現(xiàn)為熱帶雨林氣候。 夏季,副熱帶高氣壓帶北移,尤卡坦半島和中美地峽被低壓控制,于是從亞速爾高壓中心吹向尤卡坦半島和中美地峽的東北信風勢力強大, 攜帶大西洋水汽的能力大為增強。 這時,尤卡坦半島北部降水增多,進入濕季。
南亞印度河中下游及塔爾沙漠區(qū)處于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控制之下,且南瀕印度洋,應(yīng)該形成熱帶或亞熱帶季風氣候,但事實卻非如此,這里分布著大片沙漠,成為熱帶沙漠氣候。 對這個問題,本文從中學生易于理解的角度給予解釋,試分析如下:南亞印度河中下游及塔爾沙漠區(qū)冬季盛行東北季風,東北季風來自亞歐大陸內(nèi)部,水汽缺乏,而且這里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雨影區(qū),受雨影效應(yīng)的影響,降水稀少。 夏季這里雖然吹西南季風,但這里的一部分西南季風是貼著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吹過來的, 海洋水汽不足, 再加上印度河平原地勢低平, 對海洋水汽的抬升作用不明顯,很難形成較多降水。 由此可見,冬夏季雨影效應(yīng)和地勢低平是南亞印度河中下游及塔爾沙漠區(qū)形成熱帶沙漠氣候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