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張萍+盧家楣
摘要 感戴情緒是指個體在接受他人幫助后所體驗到的感激心情,這種情緒是伴隨著個體對幫助情境的評價而產(chǎn)生的。為了揭示感戴情緒發(fā)生的認知條件,研究以自編8種不同實驗條件的情境故事為刺激材料,采用2×2×2被試間實驗設計,通過考察被試對動機、代價、價值三個變量的認知評價,揭示感戴情緒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對施恩者動機、施恩者付出的代價以及恩惠價值的評價是受惠者產(chǎn)生感戴情緒的認知條件:施恩者動機、施恩者付出的代價、恩惠價值各自獨立地對感戴情緒的發(fā)生產(chǎn)生影響;知覺到的利他動機、高代價和重要價值能產(chǎn)生更為明顯的感戴情緒。
關鍵詞 感戴情緒,發(fā)生條件,認知評價。
分類號 B842.6
1 引言
感戴情緒是人們在認識到自己是某種恩惠的接受者時產(chǎn)生的情緒體驗(McCullough,Emmons,&Tsang,2002)。作為一種即時、外顯的狀態(tài)性情緒,感戴情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能夠促使被幫助的個體對施惠者或他人表現(xiàn)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Tsang,2006:Grant&Francesca,2010;Baitlett,Condon,CrtlZ,et al.,2012):幫助人們有效地應對壓力,顯著提升個體的幸福感(Al-goe,2012;Lin & Yeh,2014)。因此,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探索和揭示感戴情緒的發(fā)生機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從理論上說,在特定的情境中,他人的幫助是接受者產(chǎn)生感戴情緒的啟動刺激,但Galvin的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付費幫助的殘疾人對生活有更好的舒適感和控制感,會產(chǎn)生更多的利他性行為:而依賴他人善意幫助的殘疾人卻普遍經(jīng)歷了大量的羞恥感和挫折感,產(chǎn)生了更多的敵對性行為(Galvin,2004)。這一結果這說明,他人的幫助并不一定會引起接受者的感戴情緒。那么。感戴情緒究竟是如何產(chǎn)生的?
根據(jù)英國哲學家Smith的理論假設,受惠者最有可能對這樣的施恩者產(chǎn)生感戴情緒,即施恩者是有意幫助他們的、成功地幫助了他們、并且能夠與他們的感戴情緒產(chǎn)生共情(Smith,1976)。沿著這一假設,研究者對感戴情緒的發(fā)生機制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Heider認為,人們在收到恩惠后是否能夠體驗到感激心情,恩惠的意圖性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若施恩者要求受惠者應該感激他的話,則會產(chǎn)生相反的結果(Heider. 1958)。Gatewood等人認為,感戴情緒的產(chǎn)生條件有三個因素,即受惠者對施恩者意圖的感知、施恩者提供利益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向受惠者提供利益的價值;其中,意圖、代價與價值是受惠者的認知評價過程,當受惠者認為施恩者更真誠的希望受惠者獲益并期望得到最小回報時,意圖性變得更積極:當受惠者感知施恩者在提供利益時產(chǎn)生代價,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施恩者提供的利益所花費的代價或努力越大時,受惠者的感激心情就越強烈(Gatewood & Driver,1968)。Ortony等人認為,在三種情況下受惠者最容易產(chǎn)生感戴情緒,即施恩者的行為被看作是值得稱贊的;施恩者的行為對受惠者有好處:以及施恩者的行為不是出于他與受惠者的關系(Ortony,Clore,& Collins,1988)。McCullough、Tsang等人則假設以下情況人們更容易產(chǎn)生感戴情緒,即:施恩者所花費的努力是有意的而不是偶然的:施恩者所花費的努力是無償?shù)模唤邮艿教貏e有價值的幫助;以及施恩者為其已經(jīng)花費了很大的努力和代價(Mc-Cullough,Emmons,& Tsang,2002;Tsang,Carpen-ter,Roberts,et al.,2014)。
上述研究從理論上初步探索了感戴情緒的發(fā)生機制問題,并提出了產(chǎn)生感戴情緒的一些必要條件,如施恩者的動機f施恩者做出幫助行為的動機是否出自于真心)、施恩者付出的代價(施恩者在實施幫助行為中是否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或努力)、恩惠的價值(施恩者的幫助行為對于受惠者來說是否具有一定的價值)。鑒于以往相關研究均是理論探索,本研究在借鑒相關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擬以大學生為被試,運用實驗方法,通過操縱被試對施恩動機、施恩代價和恩惠價值的認知評價,考察動機、代價、價值三個變量在感戴情緒產(chǎn)生中的作用。以初步揭示感戴情緒發(fā)生的認知條件和機制。
2 實驗方法
2.1 被試
選取安徽某高校的240名本科生,男生97名,女生143名:文科142名,理科98名:年齡在18-24歲之間。所有被試之前均未參加過類似實驗。
2.2 實驗設計
采用2(動機:利他、利己)×2(代價:高、低)×2(價值:重要、一般)被試間實驗設計。自變量為動機、代價和價值,因變量分別為被試在不同實驗條件下感戴情緒的總評得分及其特異性指標上的得分。
其中,感戴情緒特異性指標的確定方法為:設計包含“你認為感恩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體驗?請你寫出與感恩體驗相關的情緒情感詞語(不少于6個,請不要重復)”問題的開放式調查問卷,對90名本科生進行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84份。在此基礎上,將非情感性詞語進行剔除,然后通過查閱心理學辭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對部分詞義特別相近的詞語進行合并,最后選取不低于40%人數(shù)(Bono & Froh,2009)的情緒作為感戴情緒的特異性指標,分別感謝(84.5%)、回報感(61.9%)、愉悅(58.3%)、溫暖(40.5%)。為了檢驗特異性指標的合理性。對感謝、回報感、愉悅、溫暖與感戴情緒(總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4種具體感戴情緒與感戴情緒(總評)的相關系數(shù)在0.69-0.77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高相關,說明把感謝、回報感、愉悅、溫暖等4種具體情緒作為感戴情緒的特異性指標是合適的。
感戴情緒的測量方法為:采用9點等級量表(數(shù)字越靠近9,表示某種情緒體驗越強烈),讓被試依據(jù)提供的情境故事,評估自己總的感戴情緒體驗(感恩體驗)的強度和4種具體的感戴情緒體驗的強度。
2.3 實驗材料
2.3.1 情境故事的編制
通過搜集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事件,白編了8種不同實驗條件的情境故事,對施恩者動機、施恩者付出的代價、恩惠對于個體的價值三個變量進行操縱;同時,為了避免單一情境的偶然性,本研究共編制了三套情境故事。每個情境故事都涉及施恩者的利他動機(免費送給你)或利己動機(需要你幫個忙作為回報);施恩者付出的高代價(他也即將面臨重要考試,但他愿意花時間)或低代價(他以前曾經(jīng)整理過這方面的專業(yè)學習資料和筆記);以及恩惠對于個體的重要價值(不能去學校參加考研培訓課,還有一個月就要考研)或一般價值(不能去學校上課。你落下了很多專業(yè)課)。
具體的情境故事樣例為:“前段時間由于你不小心摔傷了腿而不能去學校參加考研培訓課。還有一個月就要考研了,你很著急。有一次在網(wǎng)上,你認識到一位成績優(yōu)秀的校友,他曾參加過該校的培訓課,你跟他說了自己的情況。盡管他也即將面臨重要考試,但他愿意花時間將他以前的考研資料、筆記重新整理好免費送給你,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與他在網(wǎng)上交流。正是因為他的幫助,你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大學(你的專業(yè)課成績沒有下降)?!?/p>
2.3.2 情境變量操縱的有效性檢驗
為檢驗情境變量(動機、代價、價值)操縱的有效性,每個情境故事后面還要求被試評估其在該情境故事中所知覺到施恩者的動機、代價的高低以及該恩惠價值的大小,即讓被試對自己知覺到的動機、代價和價值水平進行9點等級評定,數(shù)字越靠近9表示程度越高。獨立樣本£檢驗的結果表明,利他動機條件下,被試知覺到的動機水平得分顯著高于利己動機,t(236)=26.45,p<0.001,具有實質性差異(d=0.98>0.2);高代價條件下,被試知覺到的代價水平得分顯著高于低代價,t(236)=20.36,p<0.001,具有實質性差異(d=1.03>0.2);重要價值條件下,被試知覺到的價值水平得分顯著高于一般價值,t(236)=12.19,p<0.001,也具有實質性差異(d=0.74>0.2)。這說明對自變量的操縱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