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U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家庭,選擇一本書。
選擇健康,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一本書。
你選擇你的未來,旅途,仕途,前途,宏圖。
我干嗎?我選擇一本書。
理由呢?沒有理由。
法國影片《流浪的迪潘》在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金棕櫚大獎,片中飾演迪潘的Antonythasan贏得了影評人的一致稱贊,說他那略顯青澀的演出“讓電影仿佛也擁有了鮮活的心跳聲”。
難得的是,這“鮮活的心跳聲”出自一位非職業(yè)演員的貢獻——Antonythasan本是法國知名的劇作家、散文家和小說家,小說寫得好,戲也演得好,真可謂是人生贏家。然而這樣的贏家只是我們在計算人生際遇得分時去掉的那個最高分。提起“作家演電影”,我的耳畔依舊會是打字的聲音漸弱,打板的聲音漸起,聲音已經(jīng)轉場了,但身分卻難以切換。
一直不希望看到寫作的人離開書頁,出現(xiàn)在鏡頭前。因為隔行如隔山,能將文字寫得活色生香的人,并不見得能將臺詞說得活靈活現(xiàn)。況且,“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一位作家將十年功都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了,若想在攝影機前收放自如地演出——即使只有一分鐘——也很有難度!
雖然寫作與演戲都需要天分,但兩種天分不能兼容。天才少女蔣方舟九歲就出版了散文集,那種對自己天賦的自信,伴她長大成人,可當她在朋友的微電影《拉手幫》中客串了一個民女之后,才發(fā)覺自己演技稀爛,表示“以后可能很少再去做這種事了”。
如果蔣方舟以“作家”身分去跨界,結果會好一些嗎?著名作家閻連科曾本色出演顧長衛(wèi)的微電影《龍頭》,盡管顧導認為閻老師的表演“高深而平和”,他自己卻表示再也不想談這件事了:“這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我的最后一次。”看來,“依賴莫名其妙的念頭寫作”的閻連科,對演戲的感覺是真的莫名奇妙。
當然也有例外。如果影片的主題表達與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趨向一致,那作家遇上電影,會是金風玉露式的相逢,“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感受可以有——
臺灣觀光局為了向民眾推行公車旅行而拍攝微電影《漸慢》時,請到了作家劉克襄。出版過《永遠的信天翁》《11元的鐵道旅行》等作品的劉克襄,本身是一位“自然觀察解說員”,從事歷史旅行與舊路勘探十余年,也因此這樣的跨界體驗對他來說毫無違和感,他自認“絕對比周杰倫等大明星合適”。
談起自己的電影處女秀,劉克襄頗多感慨:衣服濕了干干了濕,每天都工作到午夜才收工,短短六分鐘的片子拍了三天,“演員這碗飯真難端”!
既然這碗飯難端,為什么吃著文字碗里的作家,還要惦記著電影鍋里的呢?“拍電影比寫作過癮”,沒演出過但執(zhí)導過電影的女作家權聆說她喜歡與人合作,而“作家太封閉了,對健康不是很好?!?/p>
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作家已無數(shù)次在紙上創(chuàng)作出戲中人,現(xiàn)在只需離開紙片,走到鏡頭前,成為那個戲中人——將生活體驗由2D版的升級為3D版的。
1999年,當林白正在創(chuàng)作《玻璃蟲——我的電影生涯:一部虛構的回憶錄》時,收到導演呂樂的演戲邀請,她欣然應允。從作家林白對演員林白的心理感受所做的精彩記述中,看得出這場“觸電”之旅讓她的文字從此多了一份現(xiàn)場感:
“打板,多么令人激動的時刻,只有拍電影才要打板,打板是凡俗生活和電影之間的本質區(qū)別,一打板,我們就將開口說話;一打板,我們的音容笑貌就會被記錄在膠片上……在我聽來,木板之間的撞擊就如同子彈穿過槍管,它們將發(fā)出響徹云霄的聲音,驚心動魄,我則如驚弓之鳥,應聲倒下”……
可見,作家演電影,出彩之處往往不在戲里,而在戲外,他們創(chuàng)作的“戲后記”精彩無比,有時會精彩過他們的演技。
除了女作家林白,那一年呂樂還邀請到了阿城、王朔、余華、陳村、馬原等九位“當代文壇大豪們”參加他的電影《小說:詩意的年代》的演出,影片長84分鐘,有近60分鐘是這些“職業(yè)化的業(yè)余演員”聚在一起,信馬由韁地聊“什么是詩意”。據(jù)說當年看完片子,一位發(fā)行人就急了:“這什么玩意?就這個放到電影院里嗎?”——也因此這部電影至今未與公眾見面。
不過,幸好沒看過電影《小說》,我得以直到今天還能珍存著,那些出演了電影的作家們用小說為我營造的那個充滿詩意的年代。
后來,在寧瀛的電影《無窮動》中,又出現(xiàn)過一次“文星大薈萃”:主演洪晃和劉索拉,都是作家身分,(連演員李勤勤在簡介自己的特長時都注有“寫作”一項),而飾演保姆張阿姨的,竟然是一代名媛、作家章含之。
影片就在章家的四合院里拍攝完成的,在隨筆《誰說草木不通情》中,章含之曾用筆傾訴著對愛人生前最愛的老梨樹的熱愛:“無形中,老梨樹似乎成了冠華靈魂的化身,陪伴著我孤寂的心”,而鏡頭前,已是白發(fā)蒼蒼的她,舉著長桿清理著被風掛在樹干上的塑料袋,那小心呵護的樣子令人動容——用演戲為文字作注釋,唯有章阿姨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攝影機跟著洪晃登上了她家的閣樓,那里擺滿了老舊的線裝書,它們都是洪晃的外祖父、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釗留下來的藏書,這是導演寧瀛送給愛書人的福利彩蛋。
關于作家演電影這事兒,我是這么看的:中國電影不缺好演員,缺好劇本,如果作家都投奔演藝圈了,誰還會專心寫劇本呢?沒有好劇本,哪來好電影呢?
正如有人在看了洪晃出演的《一步之遙》之后,所戲言道:與其讓洪晃們演電影,不如讓洪晃們去寫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