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溟, 陳飛虎,曾 晉
(1.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2.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符號學探析
汪 溟1, 陳飛虎2,曾 晉2
(1.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2.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明清民居室內陳設陶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意義,尤以其陶瓷裝飾紋樣為代表。本文運用符號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明清民居陳設陶瓷的花卉紋飾進行分析和歸納,探尋其攜帶的大量的社會信息,揭示其蘊含的藝術和文化的價值。
明清;陳設陶瓷;紋飾;符號學
DOI:10.13957/j.cnki.tcxb.2015.02.019
明清時期,我國民居室內陳設物的品類眾多,形制多樣,除家具外,各種擺件、把玩在娛樂和豐富生活的同時表達著特定的涵義,陳設陶瓷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類,陳設陶瓷又以花瓶為多,因此,即使不是花器,陳設陶瓷也多以花卉作為主要的裝飾題材。陳設陶瓷廣泛運用花卉紋樣進行裝飾,這些紋飾可以說是我國花卉藝術和文化的代表,從中可以看出人們的生活觀和藝術品味。
誕生于20世紀初的符號學是有關意義與理解的學問,它探索的對象或者研究內容不僅僅是符號,而且是符號的作用或者說是指號過程。[1]符號學為許多研究特別是藝術史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形成了藝術符號學的理論和方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羅薩琳柯勞絲提出:世界由符號構成,藝術史研究不是要去探索符號的外延,而是要去探索符號的內涵,因為外延是被再現(xiàn)的外部世界,而內涵才是符號的內在引申含義?;诖?,本文對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紋飾的內涵、造型、作用和價值方面。
通過現(xiàn)存明清民居遺存、古籍善本中的插畫以及反映風俗民情的繪畫作品,能基本了解明清民居室內的陳設品及其陳列方式。我們從功能角度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高檔工藝品和供觀賞陳列的純新產(chǎn)品;按其陳列部位的不同,又可劃分為墻上掛貼陳設、幾案陳列陳設、地上陳列陳設、頂棚懸掛陳設等。[2]明清文人筆記如《長物志》、《閑情偶寄》等著作中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長物志》中設有“位置”、“書畫”、“幾榻”、“器具”等,論述了當時室內陳設的物品和要求,《閑情偶寄》更是在“居室部”中辟出“器玩”部分予以論述,足見當時人們對于室內陳設的重視。當時人們對于室內陳設品要求制作精美考究,其造型、材質、紋飾的選擇都已形成相應規(guī)范。
《長物志》“香爐”部中寫道:“三代、秦漢鼎,及官、哥、定窯、龍泉、宣窯皆以備賞鑒,非日用所宜。”[3]可見,歷經(jīng)兩宋制瓷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明代部分陶瓷產(chǎn)品已經(jīng)從日常實用器皿中分離出來,成為有較高欣賞價值的陳設陶瓷。陳設陶瓷分陶器和瓷器兩大類。陶器的主要產(chǎn)地有江蘇宜興、山西渾源以及四川榮昌等地。瓷器的主要產(chǎn)地有江西景德鎮(zhèn)、湖南醴陵、福建德化、浙江龍泉等地。其造型包括特有的瓶、尊、屏、瓷板畫、雕塑,以及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文房用品、賞盤、茶具等,賞玩功能為主,實用功能為輔。釉色和紋飾是陳設陶瓷的主要裝飾,其紋飾的文化內涵豐富,具備強烈的表意作用,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和藝術生產(chǎn)特征。與我國傳統(tǒng)器物多采用瑞獸紋裝飾不同,明清民居陳設陶瓷多以花卉紋裝飾,紋飾的題材內容、造型構成和意義內涵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花卉紋飾的內容
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以我國久遠的花卉文化為根據(jù),也彰顯出相應的時代特征。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在花卉美與人性美之間相互比擬,從而構建出一種“朦朧的感悟”,香花喻美人,更喻君子。佛教傳入中國,它對花卉的偏好喚醒了這“朦朧的感悟”。隋、唐、五代宮廷貴族階層對花卉的品鑒垂范了百姓,宋元文人將花卉與人生哲理、品德操守相關聯(lián)而產(chǎn)生的所謂“理念花”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時至明清,花卉已完備了品格和吉祥寓意,特定的花卉組合形成特定的美好祝愿。由此,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具有了指代品格、表達寓意和祝愿的多重意義:
花之品格——自古中國人對花卉的欣賞,往往超越感覺和經(jīng)驗的“悟知”,將花美與人格美相聯(lián)系,是從“目悅”到“心動”的升華。佛教教義的普及和歷代皇室貴族對富貴格調的崇尚,使蓮花、牡丹、芍藥等名貴花卉逐漸成為高貴的象征。百姓在賞玩和品鑒花卉時,也自然將花卉的特征聯(lián)想成為美好品格,如梨花潔凈、桃杏熱烈、含笑平易等等。明代插花大師袁宏道在其著作《瓶史》中提出了“名花”、“主花”、“使花”等概念,民間也有“花中婢子”、“花中雅客”、“花中隱士”之說,可見當時絕大多數(shù)花卉已被賦予了明確的個性品格。
花之寓意——花卉絢麗的姿容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人生的繁華,花卉的盛開與凋落也可隱喻著時間的變換,但對明清花卉紋飾寓意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則是宋代的文人思潮。在文人們看來,花卉不僅能怡情娛樂,更是人生意趣、個人抱負的表達,如以梅花比喻堅韌、蘭花比喻清高獨立等。與貴族崇尚富麗不同,文人喜好“清雅”,多數(shù)認同“非美”的觀念:花卉姿色之美不若其內涵寓意之美,所以賞花之事,重在會意。這些觀念使得松、柏、竹、桂等植物加入到傳情達意花卉紋飾的行列之中,也極大豐富了花卉紋飾的寓意。
花之祝愿——明清時期流行著運用諧音的方法,將特定的花卉或動植物組合來表達美好祝愿的市井文化。如金桂、銀桂、海棠組合在一起代表“富貴滿堂”、一樹紅梅枝頭停著喜鵲代表著“喜上眉梢”等,它們體現(xiàn)了最樸素最直接的生活追求以及廣泛通俗的幸福觀念。如果說文人以花卉來寓意高雅的生活情趣,那么百姓用花卉表達祝愿則顯示花卉成為了通俗的吉祥符號。
圖1 五彩纏枝牡丹紋尊 清順治Fig.1 Wine vessel with interlacing peony sprays in antique overglaze enamels, Shunzhi period, Qing Dynasy
(二)花卉紋飾的構成
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的結構大致可分為圖案式和畫卷式兩類。圖案式花卉紋飾的結構基本包括以下幾種:
(1)纏枝花——紋飾由主體花朵以及富于變化、延綿不斷的二方連續(xù)纏枝花葉紋構成,以“纏枝蓮”、“纏枝牡丹”紋飾為代表。(見圖1)以S形曲線為主體的骨架,可根據(jù)需要隨心所欲地穿插無限內容,使圖案變幻莫測,妙趣橫生。[4]
(2)穿枝花——由纏枝花發(fā)展演變而來。這種花卉紋飾由不同走向的骨架及花朵構成,穿花自然流暢,豐富活潑。有同花同向式穿花、同花異向式和異花異向式等樣式。在此紋飾基礎上還可將瓜果、動物紋樣穿插其中,形成層次豐富、圖形飽滿、寓意廣泛的穿枝花紋樣,[5]以“鳳穿牡丹”、“蝶戀花”紋飾為代表。(見圖2)
(3) 折枝花——由一支或者幾支花卉為主,也可配合動物、果蔬,以“折枝梅”、“折枝菊”為代表。(見圖3)明代初期,上述花卉紋飾構成總體豪放疏朗,而后逐漸造型飽滿、層次復雜,到清代末期變得過于呆板、繁縟。
(4)花瓣紋、葉紋——由花瓣、葉片或者花瓣葉片變形的紋飾,通常作為主體紋飾的配飾,或者描繪于器物的口沿或底部邊緣。代表紋飾有“蓮瓣紋”、“菊瓣紋”、“芭葉紋”。(見圖4)
畫卷式花卉紋飾的構成基本遵循宋代工筆花鳥繪畫的形制,在陶瓷器的裝飾面上使用彩料作畫?!拔宀省?、“粉彩”創(chuàng)燒成功之后,陳設陶瓷畫卷式的花卉植物紋樣就得以更精準地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工筆繪畫的神韻。(見圖5)
圖2 龍泉窯青釉鳳穿牡丹秀墩 明正德Fig.2 Celadon Garden stool with phoenix and peony, Longquan ware, Zhengde period, Ming
圖3 青花折枝桃竹紋梅瓶 明永樂Fig.3 Blue and white Meiping (Prunus) vase with peach and bamboo sprays, Yongle period, Ming
圖4 青花纏枝蓮紋花觚 清Fig.4 Blue and white wine vessel with interlacing lotus fowers, Qing
圖5 撒藍底五彩描金開光竹梅花鳥紋瓶 清康熙Fig.5 Blue vase with gold traced bamboo, plum blossoms and birds in antique overglaze enamels on white panels, Kangxi period, Qing
(一)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的美學價值
陳設陶瓷具備了生活美、技術美和藝術美三方面的美學價值。如前所述,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的內容題材、構成形式反映了我國農(nóng)耕文明社會各階層的美學觀念,體現(xiàn)了生活美,是其美學基礎;運用恰當?shù)牟牧虾凸に嚰夹g對花卉紋飾充分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技術美,是其技術基礎;通過和諧的比例、流暢的線條、凝練的色彩、以適度原則將紋飾與陶瓷的造型、材質等特征結合,傳達特定意義,形成完整的意境,體現(xiàn)出我國傳統(tǒng)的裝飾藝術美,是其美學價值的核心。就裝飾美而言,其表現(xiàn)在一下兩方面:
(1)花卉姿態(tài)與紋樣構成的變化之美
花朵的含苞與怒放、花枝的疏朗與繁密、花色的濃妝與淡抹等自然屬性決定了花卉紋樣的多變。中國傳統(tǒng)的“形神兼?zhèn)洹?、“文質彬彬”等美學思想則是花卉紋飾構成變化的理論依據(jù)。陳設陶瓷的基本造型、裝飾面的位置、形狀和大小以及材料技法等物質因素具體限定了花卉紋飾的位置大小和形態(tài)構成。以牡丹紋為例,圖1、圖2、圖6都是以纏枝牡丹紋裝飾,但卻各有特點:青釉牡丹紋套瓶體積較小,裝飾面積有限,所以纏枝較少,花朵的比例大、花瓣層次分明、花型精美考究;五彩纏枝牡丹紋尊使用青綠色的纏枝和葉片遍布周身,花型有多瓣和正側面兩種,形態(tài)比較粗放;龍泉窯青釉秀墩上的牡丹紋與鳳鳥紋結合,花朵的造型與穿插其中的云氣紋樣近似??梢?,作為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中最常見的題材,牡丹花紋樣的造型、構成雖然已經(jīng)具有了較穩(wěn)定的樣式,卻并不會給人以呆板和乏味的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花卉紋樣始終將立足于我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生出一種變化之美。
(2)瑩潤質地與花卉紋飾構成的生機之美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三境界》中談到:“任何東西,不論其為木為石,在審美的觀點來看,具有生命與精神的表現(xiàn)?!泵髑逯埃沾傻募y飾大多是作為釉面裝飾的補充,欣賞這些陶瓷往往只談“釉色之美”;而明清民居陳設陶瓷的花卉紋飾則將釉的質感與花卉的姿態(tài)、色彩融合在一起,展現(xiàn)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機之美。這種生機不僅來源于花卉的符號意義,更來自于“文”與“質”適度的結合:花卉紋飾不僅被賦予了多變的形態(tài)、鮮艷的色彩,更具備著溫潤的觸感,晶瑩釉面上的片片花瓣仿佛新鮮得還帶著晨間的露水一般,生機盎然,這是陶瓷獨特藝術表現(xiàn)力的體現(xiàn)。
圖6 青釉鏤空牡丹紋套瓶 清乾隆Fig.6 Double-walled celadon vase with hollowed out peonies,Qianlong period, Qing
圖7 德化粉彩鋪首玉堂富貴紋 象腿瓶 清同治Fig.7 Dehua elephant foot vase with animal heads and magnolia, crabapple fowers and peonies in overglaze enamels, Tongzhi period, Qing
(二)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的符號作用
(1)表達追求吉祥的生活觀
陳設陶瓷主要運用其紋飾傳情達意。明清時期,代表著普通大眾幸福觀的吉祥文化已經(jīng)蔚為大觀并廣泛普及,百姓喜聞樂見的裝飾紋樣幾乎要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也表達出普通百姓的吉祥觀念。將明清民居陳設陶瓷的花卉紋飾與宋元時期陶瓷花卉紋飾的總體特征相比較,不難看出花卉紋飾的造型表現(xiàn)變得更細致具體,紋飾的色彩普遍由淡雅變得艷麗,紋飾的構成則更復雜繁瑣,這些變化迎合了大眾通俗審美的需求,營造出“熱烈”、“通俗”、“直白”的視覺效果。特別是明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中花卉的品種數(shù)量以及特定搭配的花卉組合大量增加,利用比喻、諧音的方法構成特定的吉祥寓意,如:牡丹玉蘭圖案的瓷瓶寓意是“平安富貴滿堂”(見圖7)、花瓶上描繪月季象征“季季平安”(見圖8)、竹子梅花的組合為“竹梅雙喜”,此外還有香花三元、春花三杰、玉樹芝蘭等,表達出民間“平安、富貴、喜慶”的吉祥觀和幸福觀。
(2)表達藝術的生活觀
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既表達了大眾對于吉祥如意的向往,也反映出部分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yǎng)的欣賞者的審美情趣和人生追求。“紋如其人”,相對于熱烈、通俗的吉祥花卉紋飾,文人雅士們在居室陶瓷陳設上多選擇那些花卉紋飾風格含蓄、紋飾構成清新自然、花卉內容題材具有雋永象征意義的作品,或借物言志,或以花自比,所謂“自有淵明方有菊,若無和靖即無梅”。這是“雅”的審美追求、是詩意意境的營造、是理想人格的反映、更是一種藝術的生活觀的表達。花卉紋飾能夠準確、妥帖的傳情達意,吻合了我國“借物言志”的傳統(tǒng)文化習慣,是陳設陶瓷得以推廣的重要原因。中國的藝術作品格調高且寓意深刻,不僅希望借此對觀賞者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而且試圖幫助人們深入地認識人類的內心世界,以此追求至高無上的完美精神境界。[6]
(3)文化的物化
花卉紋飾以及其構成方式與特定的象征意義之間形成固定的指代關系,是社會生產(chǎn)技術水平、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大眾情感、地域民俗等多種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物象與意義的聯(lián)合過程,就是文化的物化過程。明代青花瓷在元青花的基礎上得到了巨大發(fā)展,將色料的濃淡運用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繪畫“墨分五色”技法聯(lián)系起來,擴大了陶瓷紋樣的表現(xiàn)形式。彩瓷的興起,豐富了陶瓷紋樣的色調。“釉里紅”、“斗彩”、“粉彩”、“琺瑯彩”等新工藝更是大大提升了陶瓷的藝術表現(xiàn)力。陳設陶瓷的花卉紋飾就這些優(yōu)秀新工藝、新技法的代言:它們或著力表現(xiàn)花卉圖案的細致精巧、或凸顯花卉的生動姿態(tài)和鮮艷色澤、或追求花紋平面構成上的復雜多變、或意在對花卉立體真實感的表現(xiàn),這些極具裝飾效果的花卉紋飾,是民族審美觀念的物化,更是時代工藝技術水平的物化。
花事風雅,中國人性格中的含蓄內斂、多情善感等特征在將花卉與特定的意蘊結合的過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強調從對物象的感性認識中達到體會與感悟,以有形的象來表達無形的意,以有限的形態(tài)來詮釋無限的精神,而不是用理性和科學去研究分析對象。在明清民居陶瓷陳設上,無論是圖案式還是畫卷式的花卉紋飾,其根本目的都不是精準、客觀、全面的再現(xiàn)花卉植物,而是以它為符號來引起欣賞者的共鳴和思考,從而達到精神的契合與心靈的交流。如果說地域民俗、倫理道德等文化內容可以用語言文字記錄傳承,那么對于世界特定的認識和思維方式則是難以用語言文字來表述的,只能通過相似的思維體驗才能實現(xiàn),所以說,明清民居陳設陶瓷的花卉紋飾也是我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物化。
圖8 釉里紅四季花紋蓋罐 明洪武Fig.8 Covered jar with fowers of four seasons in underglaze red,Hongwu period, Ming
明清時期,陳設陶瓷從日用陶瓷中分離出來,成為民居中不可或缺的陳設藝術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它攜帶著極具審美和文化價值的紋飾,尤以花卉植物紋飾居多。其中,圖案式的花卉紋飾大多數(shù)從選擇題材到構成樣式均能與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相互印證,具有“吉祥”象征意義;畫卷式花卉紋飾的形式則更接近中國古典文人畫,題材和寓意大都表達了文人追求的文化意境。可以說,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迎合了各階層的審美和文化需求,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迄今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品讀我國明清民居陳設陶瓷花卉紋飾,不僅讓人體味到悠遠的傳統(tǒng)韻味,更仿佛穿越了時空,在燈下與一位故人深談,聆聽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無上妙音。
[1](美)約翰迪利. 符號學基礎(第六版)[M]. 張祖建譯. 北京: 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138.
[2] 李硯祖, 王春雨. 室內設計史.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283.
[3](明)文震亨. 長物志. 趙菁編.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0: 219.
[4] 劉蘭華, 張柏.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 哈爾濱: 哈爾濱出版社,1994: 212.
[5] 劉蘭華, 張柏.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 哈爾濱: 哈爾濱出版社,1994: 216.
[6] 戴維·方坦娜. 象征世界的語言. 何盼盼譯.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1:58-59.
A Semiotic Discussion of the Floral Patterns on Ornamental Ceramics in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Ming1, CHEN Feihu2, ZENG Jin2
(1.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Hunan,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Hunan, China)
Ornamental ceramics placed in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imbued with cultural and artistic meanings, particularly so are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on them.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foral patterns on ornamental ceramics in dwelling houses during this period, to summarize their styles, to explore their social implications, and to reveal their art and cultural value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rnamental ceramics; decorative pattern; semiotics
date: 2014-11-08 . Revised date: 2014-12-27.
TQ174.74
A
1000-2278(2015)02-0211-06
2014-11-08。
2014-12-27。
通信聯(lián)系人:汪 溟(1977- ),女,博士研究生。
Correspondent author:WANG Ming(1977-), female, Doc., postgraduate.
E-mail:wangming1977197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