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麗 張慧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退休返聘現(xiàn)象成為勞動領域新的發(fā)展趨勢。退休返聘人員使得用人單位的用工成本大大降低,又為用人單位帶來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能,所以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但是,退休返聘作為一種新的用工形式,相關法律對其用工關系、社會保險制度等方面并沒有做出統(tǒng)一、明確的規(guī)定,使得司法實踐中對處理因退休返聘引起的糾紛沒有統(tǒng)一的適用標準,導致同案不同判,損害了法律的權威。同時,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也使得退休返聘人員的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尤其是在工傷保險領域。用人單位為了降低用工成本,通常不會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使得退休返聘人員得不到工傷保險制度的保護。在本文中,筆者對退休返聘現(xiàn)象做了具體的分析,并研究了退休返聘人員在適用工傷保險制度方面存在的困境、退休返聘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界定,以及退休返聘人員是否適用工傷保險制度。
關鍵詞:退休返聘;工傷認定;完善建議
退休返聘,是指勞動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沒有離開工作崗位,繼續(xù)從事勞動的一種現(xiàn)象。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勞動和休息的權利。為保護公民的休息權,國家規(guī)定了勞動人員的法定退休年齡,達到退休年齡后,公民有權與用人單位辦理退休離職手續(xù),結束勞動關系。因此,退休是公民的一項權利,而不是義務。當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依然具有勞動能力時,勞動者可以選擇繼續(xù)留在勞動崗位上,參與社會勞動。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強制勞動者離開勞動崗位。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遭受傷害的,由社會保險基金予以救濟和賠償?shù)闹贫?。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使勞動者在用人單位沒有賠償能力的情況下能從國家得到救濟和補償。退休返聘人員在遭受職業(yè)損害時,是否受到工傷保險制度的保護,我國現(xiàn)行法律具體是怎樣規(guī)定的,下面筆者將進行詳細介紹。
一、退休返聘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退休返聘現(xiàn)象的產生,是與現(xiàn)階段我國的國情相適應的,是與用人單位和退休返聘人員自身的生存發(fā)展相適應的。為了更好地探究退休返聘人員是否適用工傷保險制度,我們有必要先弄清楚退休返聘產生的原因。
1.人口老齡化、退休年齡低是退休返聘現(xiàn)象產生的根本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之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我國有著十三億多的人口,人口基數(shù)大,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出生率會越來越低。因此,在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出生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問題會日漸凸顯。我國現(xiàn)階段雖然勞動力資源還比較充足,但十幾年下去,我國必然面臨著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而我國仍然是一個經濟欠發(fā)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高的發(fā)展中國家,卻“未富先衰”,國家和公民個人到時將面臨著巨大的養(yǎng)老壓力。同時,我國的退休年齡較低,也加劇了人口的老齡化。人的壽命在延長、勞動力接受教育的年限不斷延長,退休年齡卻沒有發(fā)生改變。于是,勞動者在依然具有充足的勞動能力時,卻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國家和勞動者付出很高的教育成本,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這不僅加劇了勞動力資源短缺的狀況,而且打擊了勞動者工作的積極性和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2.用人單位的經營需求是退休返聘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
用人單位雇傭退休返聘人員可以大大降低用人單位的成本。法律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規(guī)定了較高的責任,如用人單位不得任意解除合同,必須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等。用人單位雇傭退休人員,由于法律對退休返聘現(xiàn)象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而且從現(xiàn)有司法實踐看,用人單位與退休人員之間的關系一般當作勞務關系來對待。用人單位與退休人員之間的關系不受勞動法的調整,自然也就不受勞動法的約束。因此,用人單位承擔的責任大大降低。此外,退休人員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強的工作能力,與年輕員工相比對用人單位更加忠誠,用人單位無需花費成本就可以得到優(yōu)質的人才,既節(jié)省了培訓成本,又提高了運作效率。
3.勞動者自身的需求也是退休返聘現(xiàn)象產生的重要原因
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國家提出了“老有所養(yǎng)”的社會發(fā)展目標,并為此建立了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是我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體現(xiàn)。然而,我國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并不健全,存在覆蓋面不夠廣泛、保險水平低等缺點,遠遠不能滿足退休人員的生活需求。近年來由于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國家需要支付的養(yǎng)老保險金不斷增加,有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收不抵支的現(xiàn)象,影響了養(yǎng)老保險制度功能的發(fā)揮。
通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退休返聘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有深層的社會原因的。國家和政府必須對該現(xiàn)象加以重視,通過完善法律,將退休返聘現(xiàn)象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從而更好地保護退休再就業(yè)人員的合法權益。在退休返聘人員的合法權益保護方面,筆者著重探討退休返聘人員的工傷保險權益的保護。
二、退休返聘人員工傷保險立法現(xiàn)狀
由于現(xiàn)行法律對退休返聘人員的用工關系缺乏明確的立法確認,在適用《工傷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法》中有關工傷保險的相關條款時存在障礙。為了解決實踐中退休返聘人員在遭受職業(yè)損害時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問題,不同層級的立法主體對此做了不同的規(guī)定。
首先,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于2007年在《關于離退休人員與現(xiàn)工作單位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以及工作時間內受傷是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問題的答復》中規(guī)定,退休返聘人員的用工單位為退休返聘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的,退休返聘人員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通過該規(guī)定我們看出,是否繳納工傷保險費是退休返聘人員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決定條件。用人單位只有為退休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退休人員才能在遭受職業(yè)損害時被認定為工傷。該規(guī)定存在的問題是,退休人員達到退休年齡后,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在法律上被解除,用工單位自然就不再需要為退休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所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的答復對退休返聘人員的工傷權益保護沒有起到實際作用。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險權益做了特別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在《關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因工傷亡的,應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請示的答復》中規(guī)定,農民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仍舊工作的,因工作原因遭受損害的,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在農民工工傷認定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沒有區(qū)分用工單位是否為農民工繳納了工傷保險費,一律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進行。所以,退休農民工在遭受職業(yè)損害時,是能夠享有工傷保險權益的。這顯示了我國法律對農民工權益的特別保護和國家對農民工這個弱勢群體的關懷。以上兩個法律文件就是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退休返聘人員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有關規(guī)定,在指導司法審判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國務院的有關規(guī)定。國務院在1981年公布的《關于嚴格執(zhí)行工人退休、退職暫行辦法的通知》中規(guī)定,退休人員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其保險費用。2005年,國務院法制就退休返聘人員是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問題也做了明確規(guī)定,退休返聘人員在工作中遭受傷害的,由用工單位按照工傷標準賠償,因該問題發(fā)生爭議的,雙方通過民事訴訟程序加以解決。單位可以為退休返聘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通過此類規(guī)定,我們看出:退休返聘人員是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而是由用工單位按照民事賠償?shù)姆绞劫r償其損失。因此,退休返聘人員不屬于工傷保險制度保護的范圍,其遭受的職業(yè)損害不能被認定為工傷。在此規(guī)定下,如果用工單位不能賠償退休返聘人員因工作遭受的損害,那么退休返聘人員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保障,不利于人權的保障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所以,國務院將退休返聘人員從工傷保險保護的范圍中驅逐出去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其規(guī)定有待修正。
最后,地方法院的有關規(guī)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07年頒布的《關于印發(fā)(關于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中明確規(guī)定,退休人員不屬于工傷保險保護的范圍,其遭受的職業(yè)損害通過其他途徑解決。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其依據(jù)在于勞動關系是認定工傷的前提條件。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終止,勞動關系不存在了,就不屬于工傷保險保護的范圍。
通過對上述法律條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立法機關還是司法機關、行政機關都傾向于將退休返聘人員不納入工傷保險制度保護的范圍內。即使最高人民法院規(guī)定用人單位為退休返聘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的,退休返聘人員可以享有工傷保險權益,但由于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后,用人單位就沒有法定義務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費了,所以用人單位通常不會為退休返聘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退休返聘人員自然就不能享有工傷保險權益。總之,退休返聘人員遭受職業(yè)損害是很難被認定為工傷的,自然就不受工傷保險制度保護。
三、勞動關系與工傷保險制度之間關系的正確界定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在實務領域,都將勞動關系作為認定工傷的前提,若退休返聘關系能被認定為勞動關系,退休返聘人員就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若不能被認定為勞動關系,退休返聘人員就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將勞動關系作為認定工傷的前提條件是我國理論界和實務屆的一大誤區(qū)。
首先,從法規(guī)看,《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規(guī)定,用工單位必須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不論該用工單位是企事業(yè)單位還是個體工商戶,不論該職工是否為退休人員,也不論用工關系是否為勞動關系。讓每一個職工都享受貢獻保險待遇,讓職工的人身權益得到充分保護,是《工傷保險條例》制定的出發(fā)點和意義所在。
盡管《工傷保險條例》的法律位階并不高,但作為規(guī)范工傷保險關系的專門法律,有權機關在制定相關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時,都應以該條例為依據(jù),不能違背該條例的基本原則和立法精神。所以,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有關司法解釋應盡快糾正立法上的誤區(qū),對退休返聘人員的工傷保險法律關系做出統(tǒng)一規(guī)定,讓退休返聘人員都能享受到工傷保險制度的保護。
其次,從法理分析,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和不被歧視的權利。基于人權保護,國家規(guī)定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可以離開工作崗位,安度晚年。但是退休人員的勞動權并沒有被剝奪,其依然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實現(xiàn)人生價值。因此,退休返聘人員與其他勞動者在勞動價值方面并沒有任何區(qū)別,不能因為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就降低勞動人員應該享有的各種待遇,這是不公平的。同時,勞動者也享有不被歧視的權利。退休返聘人員作為正常的勞動者,被排除在工傷保險制度范圍內,這是對退休返聘人員的歧視,有損退休返聘人員的尊嚴。因此,為了維護平等的就業(yè)權和平等的勞動待遇制度,國家需要將退休返聘人員作為正常的勞動者來看待,將退休返聘人員納入貢獻保險制度的范圍內,使其在勞動領域的各種權益得到同等的保護。
最后,從社會學的角度講,維護退休返聘人員的合法權益是社會健康發(fā)展的要求。退休返聘人員雖然在勞動力價值方面與其他勞動者并無區(qū)別,但退休返聘人員畢竟已經達到退休年齡了,其身體狀況遠遠不能夠和青壯年勞動者相比。所以,退休返聘人員是勞動領域的弱勢群體,國家和社會應該對其有更多的關懷和幫助,對其健康權益保護方面應該給與更多的照顧。我們不能因為退休返聘人員達到退休年齡就輕視他們,就忽視對他們合法權益的保護,這不是一個文明社會所應該有的現(xiàn)象。我們國家在勞動年人合法權益保護方面極力倡導“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法律、法規(guī)也應響應國家的號召,做出有利于退休返聘人員合法權益保護的規(guī)定,從而使退休返聘人員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維護退休返聘人員的尊嚴,避免其產生被社會拋棄的感覺。綜上所述,退休返聘人員工傷權益保護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所以,無論是從法律的角度講,還是從社會的角度看,退休返聘人員都應該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理論界和實務界都應該樹立勞動關系不是享有工傷保險待遇的前提條件的正確理念,從而使我國的工傷保險法律制度回到正常的發(fā)展軌道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