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七
桂花糖露的清甜里帶著一絲咸,初嘗只覺不真切,如同被薄紗覆著的美人臉。久了之后,卻發(fā)現(xiàn)即使閉上眼,腦中也即刻能勾勒出一個清晰的輪廓來。而細細薄紗便成了柔和的光,時間愈久,愈叫人覺出那份美中藏著的含蓄與匠人心意來。
《影梅庵憶語》里曾提及董小宛制作的一種“鮮花糖露”:釀飴為露,和以鹽梅,凡有色香花蕊,皆于初放時采漬之,經(jīng)年香味、顏色不變,紅鮮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噴鼻,奇香異艷,非復恒有。
制作這桂花醬,從頭年的四五月份采摘青梅,去核搗碎腌制做成“梅子醬”開始,到入秋桂花滿開,清洗腌制,前前后后至少要花上一年的時間。雖然對于大自然來說,這不過是一個四季的輪回,但對于如今的食品行業(yè)來說,卻是難得的人工及耐心。
若谷最初買下的那兩大桶,正是經(jīng)過這層層繁復工序之后的桂花醬。不過,這還僅僅是制作糖桂花的半成品原料。用他的話說,是糖桂花的“前生”。
以前的糖桂花作坊,每家都有不同的制作方式,雖說大體都是漂洗、去鹽、晾曬、拌糖、舂搗等步驟,但其中細節(jié)的把控卻可以讓成品的滋味千差萬別。
對于這種考驗?zāi)托暮鸵饽畹氖止せ?,他自小便充滿了興趣。淘寶店在賣“桂花糖露”之前,他的主打產(chǎn)品是手工精油香皂。從2008年偶然開始嘗試肥皂制作,到2009年辭職轉(zhuǎn)行,完全投入自己“作坊式”的工作室運營中,他似乎也沒有過什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那種聽起來很糾結(jié)彷徨的抉擇過程。
去年5月的時候,若谷的工作室有了第一個員工,也大約是那個時候,他讀到了那段“釀飴為露,和以鹽梅”的典故。
他開始頻繁地往來于杭州和上海,頻繁地在工作室那臺小小的電磁爐上做各種嘗試。兩桶靜置了許久的桂花醬就好像是個深邃的秘密通道,連接著古和今,也連接著他和那些傳統(tǒng)的制醬人。
半成品的桂花醬在經(jīng)過了又一次的手工挑揀之后,被放入加了糖的鍋中進行“清洗”。除了去掉過重的咸味外,其實這也是將“桂花”從生煮到熟的方式。洗過的桂花醬濾出后,需要再煮一鍋濃厚的飴糖,將桂花醬放入,緩緩攪拌融合,待冷卻后裝瓶,才最終得以完成。
他站在桌前,慢慢攪動著木勺,看起來自如又享受。工作室里開始慢慢充滿了熬煮桂花的香氣,糖的甜香和梅子的咸香也越來越濃了,空氣變得稠了一點,似乎因此而拖住了時間的飛速流動。
賣花醬的老人已經(jīng)和他熟絡(luò),不再有最初的隔閡。買賣之外的嘮嗑閑扯,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還原糖桂花的滋味從“目的”的層面上漸漸隱去了,變成了一種古典的相處方式?!斑@東西的確沒辦法量產(chǎn),但其實這也正是它美好的地方。就像我只會在秋天的時候制作‘桂花糖露,它本身應(yīng)該是時令性的東西。有等待、有念想,才會有珍惜。”
最后完成的糖桂花,若谷用一枚朱紅色的封臘封存在透亮的玻璃瓶子里。所有青梅的酸、鹽鹵的咸、砂糖的甜、桂花的香,此時都隱匿在了他雙手捧著的那方天地里。
我從鍋里裝瓶剩下的糖桂花里舀出一小勺來嘗,清甜里帶著一絲咸,綿軟里透出股利如劍芒的勁道,沿著舌頭一路鋪滿整個味蕾,又漸漸收攏在喉嚨里,留下微妙極了的回味。就好像是那條一路走來,亦將一路走下去的匠人之路,個中滋味,也或許只有親歷者才能細細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