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吞并朝鮮,清政府割地賠款。這場戰(zhàn)爭日本蓄謀已久,本來12年前就已經(jīng)準備就緒,只因為一個人,一個堅決而迅速的舉措將日本的陰謀摧毀,戰(zhàn)爭不得不推遲了12年。
這人就是當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張樹聲。
張樹聲早年在家鄉(xiāng)辦團練對抗太平軍,后來率部加入李鴻章的淮軍,成為主力部隊之一。張樹聲文武兼?zhèn)洌枷腴_放,是淮軍中僅次于李鴻章的二號人物。1879年張樹聲任兩廣總督,已是地方大員。
1882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喪母,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父母去世,官員必須回鄉(xiāng)守喪三年。李鴻章不愿意放棄這個最有實權(quán)的職位,便保舉淮系中最有能力最有資格接任直隸總督的張樹聲。
1982年7月,朝鮮發(fā)生了“壬午兵變”,皇帝的生父大院君與閔妃爭權(quán),局勢混亂。這個閔妃就是那位廣為人知的“明成皇后”。一直虎視眈眈的日本抓住機會,立刻派兵,準備占領(lǐng)朝鮮進而入侵中國。當時在天津的張樹聲得到駐朝公使的電報后,迅速判斷形勢,決定一面出兵朝鮮,一面上奏朝廷。朝廷批準了張樹聲的計劃,可同時又擔心他處理不好這么復雜的國際事務,于是讓李鴻章“奪情”(就是為了國家利益,暫時將親情放置一旁)回任。于是有人勸張樹聲,說既然朝廷都有了明確的指示,不如等李鴻章回來再說。當時張不過是替李鴻章看家的身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萬一處置不當,便是引火上身。可張樹聲斷然拒絕說,兵貴神速,如果讓日本占了先機,形勢將不利于中國。自己既身當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不管能代理幾天,也要不負重任。張樹聲隨即派淮軍將領(lǐng)吳長慶和丁汝昌渡海赴朝,搶在日軍之前進駐漢城,平定了朝鮮兵變,迫使日本簽約撤兵。因為張樹聲堅決果斷的行動,讓日本沒了出兵理由。借機吞并朝鮮,侵略中國東北的陰謀被粉碎,不得不推遲到12年后的甲午年。
(汪洋摘自《讀友報》201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