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有一個讀者給我發(fā)來了一封電子郵件,對我們雜志2015年第2期的特別報道——“那些不能回家過年的人們”,提出了一個小小的疑問。
讀者說,整組報道囊括了為了工作不能回家的人、為了份子錢不能回家的人和無家可歸的孩子……讀來讓人感到震撼,尤其是讀了“那些不能回家過年的孩子”后,讓人產(chǎn)生同情的同時,會動了救助他們、滿足他們愿望的沖動??墒?,不解的是,在這組報道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一篇“那些不能回家過年的貪官們”?
在讀者看來,貪官是讓人痛恨的群體,媒體應該一味地鞭笞。而在這組報道中,尤其是在年關將至的時候,專為貪官拿出一個章節(jié)的部分提及他們不能回家過年,是不是要讀者對貪官表示同情?
面對這一疑問,我不得不說上幾句。
記得小時候我們課本中有一篇魯迅的作品——《藥》。不少同學學習時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作品采用的是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可魯迅先生為什么偏偏要在作品的最后,給夏瑜的墳上平添上看似多余的花環(huán)?
因為,小說前面無伏筆可尋,而根據(jù)史實,清末也沒有用花環(huán)寄托哀思的習俗。有評論家認為,這平添的花環(huán),不夠恰當?shù)匕胃吡藝乐孛撾x群眾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的歷史地位。就連魯迅先生也在其《吶喊自序》中寫道:“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添一個花環(huán)”。
其實,當時的我也并不懂得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在夏瑜的墳上平添上花環(huán),只是覺得魯迅先生作為大家,在作品最后平添上花環(huán),自有先生平添上去的道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閱讀范圍的不斷拓寬,尤其是看了不少對魯迅作品分析的大作后,我也方才明白:“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xiàn)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環(huán)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nèi)栽趫猿侄窢??!逼洹跋蔫炆铣霈F(xiàn)花環(huán),既突出了華大媽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又表現(xiàn)了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為并非毫無影響?!倍@正是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在夏瑜的墳頭上平添上去一個花環(huán)的深刻含義。
事實上,當初策劃“那些不能回家過年的人們”這組報道的時候,實施策劃的同事也沒有完全理解為什么要加一篇“那些不能回家過年的貪官們”的稿件,而策劃者只是憑著對我的依賴和信任順從而為。
說到這里,我不得不重提我們雜志的定位。
“做有思想的高端雜志”,不僅是我們提出的辦刊理念,也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盡管在追求這一最高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出現(xiàn)過這樣那樣的偏差,甚至我們刊物目前的水平離我們的辦刊理念還有很大的距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一直在努力。
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讓讀者看到我們始終匍匐在“做有思想的高端雜志”的路上呢?除了通過一組特別報道張揚我們刊物的“個性”外,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言人所未言”!就是要站在比常人更高的點上來觀照。
之所以要在“那些不能回家過年的人們”這組特別報道中加上“那些不能回家過年的貪官們”,就是要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jié)點,讓讀者通過“不能回家過年的貪官”這個特殊的群體,不要只看“貪官”昔日的“輝煌”,更要看到“貪官”階下囚的悲催,提醒人們,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讓讀者看到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鐵腕反腐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