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桂花
摘要:作為學生,平時要多注意積累寫作素材,課內(nèi)認真聽取教師指導寫作的方法,課外要加強練筆,學會表達;作為教師,要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充分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話可說,開心寫作。
關鍵詞:作文;積累;表達
在教學中,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會面臨大多數(shù)學生怕寫作文、厭寫作文這一問題。學生為什么會怕寫作文?為什么有些學生的作文給人“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感覺?究其原因有:有學生生活面相對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審題、立意和布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匯單薄,駕馭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但也有教師的原因。
這幾年來,筆者結(jié)合自己作文教學的實踐,對作文教學進行了思考與總結(jié),筆者認為要解決以上問題,讓學生在作文時有話可說,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是沒有生命的,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是寫作豐厚的土壤。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去看、去聽、去想,從生活中捕捉靈感,變生活為寫作源泉。南宋朱熹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強調(diào)生活對于寫作的重要作用。
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有事可敘,有情可抒,就必須平時多注意積累寫作素材。所以,筆者提倡讓學生多看課外書,特別是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特點和社會閱歷的各種書籍,包括詩歌、寓言、童話和小說等,廣泛涉獵,博學眾長。同時讓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摘抄好詞佳句,并隨時翻看牢記于心。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讀的“耕耘”,哪來寫的“收獲”。因此,筆者強調(diào)學生平時對所讀內(nèi)容不但要注意積累素材,而且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讓它們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唐朝詩人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道出了“讀書厚積,寫作薄發(fā)”的真諦。
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學生有了平時的觀察和積累,使產(chǎn)生了想表達的欲望,但不知道或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那該怎么辦呢?筆者是這樣教學生的:
1.調(diào)動感官
人們的感官有哪幾種?人們的感官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我們在生活中要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感受,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細節(jié)。寫作時,才會有米下鍋。例如,朱自清的《春》“‘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弊髡呦葟挠|覺角度寫春風的和煦;然后從嗅覺角度寫春風特有的芳香;最后從聽覺角度寫春風吹送的悅耳的聲響。作者調(diào)動感官把無形、無味、無聲的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聲,有情有感。在實踐寫作時,筆者會布置學生們寫類似《仙人掌》這樣的實物文章。那怎樣調(diào)動感官寫仙人掌呢?如視覺可以寫仙人掌的外形;觸覺可以寫自己忍不住要去碰它,結(jié)果被它扎了一下;嗅覺可以寫它開花時發(fā)出的淡淡的清香;聽覺可以寫它吸引了蜜蜂、蝴蝶等。這樣指導,學生可操作性就比較強。
2.多用描寫
描寫方法有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描寫。如果是寫人敘事的文章,就可以將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融合起來,深刻而全方位地挖掘一個人一件事的內(nèi)涵。例如,魯迅的《孔乙己》中,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多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xiàn)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小說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賦予人物活動以特定的空間,同時又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在寫作實踐時,筆者會讓學生隨著文章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穿插三言五句或點到為止的簡要環(huán)境描寫。通過描寫環(huán)境,交代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或映襯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從而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寫好人物,大多會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肖像描寫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抓住主要特征,寫出其與眾不同之處;動作描寫要注意寫出人物動作的生動性,努力寫出細節(jié),反映人物的特點;人物語言的描寫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jīng)歷、身份、文化修養(yǎng)等特點,語言力求簡潔,能反映人物的特征;心理描寫要符合具體的情境,要努力寫人物細致的感情和心理變化過程,反映出人物的感受、特點。當然,靠懂得這些方法還是不夠的,更主要的還應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積累人生的底蘊,在認真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才能靈活地駕馭各種技巧,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來。
3.巧用修辭
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既能使作文生動有趣,又能使作文內(nèi)容充實。例如,朱自清的《綠》,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就用了二十多個比喻。如把梅雨潭的綠比做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一塊溫潤的碧玉,一塊融化了的蔚藍的天。比喻妥帖、新穎。文章還常常接連使用好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顯示景物的特征。為了強調(diào)那種“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連用了少婦的裙幅、雞蛋清、溫潤的玉等幾個比喻。從視覺、感覺、觸覺等幾個方面形象地再現(xiàn)梅雨潭之綠的清亮、鮮嫩、柔軟、純凈的特征。這樣,用不同的事物反復比喻同一對象,就把景物的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實踐寫作時,比如文章的開頭,引名句,起點高遠;作排比,造勢磅礴;趣擬人,別開生面;巧設問,發(fā)人深思;用對偶,嚴謹整齊;巧博喻,形象開闊??傊捎眯揶o美不勝收。
4.虛實結(jié)合
在文學作品中,實就是實寫,即對景、物、人、事的直接描寫,描寫對象直接出現(xiàn)在作品之中,走上前臺,定格亮相;而虛就是虛寫,即被表現(xiàn)的事物沒有直接出場,而是借助其他事物來烘托渲染,對象隱藏在描寫文字的背后,有時也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繪出與現(xiàn)實世界截然不同的虛擬世界,構(gòu)成一種特殊的藝術境界來表情達意,起到實景描寫無法達到的以一當十的作用。例如,朱自清的《春花圖》,“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薄胺路稹币辉~由實及虛,由春花聯(lián)想到果實,表現(xiàn)花兒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作文是觀察的發(fā)現(xiàn),是生活的感悟,是心靈的表達,更是生命的體驗,是一種自然的傾吐。學生的習作應當是學生真性情的自然顯露。教師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將這些思想的火花迸發(fā)出來。課外練筆是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最好的舞臺,加之由于生活和學習節(jié)奏的加快,學生的負擔也相應加重,而課外練筆短小隨意的特點正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學生課外練筆的指導。課外練筆不易過多,一周兩次練筆就行,也不用要求有多長,語句通順、真情實感表達清楚就行。無論是在家庭、校園還是街頭、上學途中,無論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還是心靈深處的細微感觸,無論是慷慨激昂還是抑郁悱惻,都可以隨筆記下。
每一次學生的課外練筆,教師都要及時認真去評,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用得好,也要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從而讓學生肯練、樂寫。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學生有了生活的積累,動筆之時自然水到渠成。
總之,只要學生平時多注意熟讀精思,積累素材;課內(nèi)認真聽取老師指導方法,掌握技巧;課外加強練筆,學會表達,那么,寫作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