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之前,我也曾想當然地認為,牙雕文化的普及會讓更多人追捧象牙,從而間接地對保護野生象產(chǎn)生影響。也許作為媒體,如果少宣傳一些文化的淵源、技藝的精湛,減少讀者可能產(chǎn)生的動心,才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
然而,這種想法太武斷。
在做這組策劃與牙雕技藝者對話的過程中,有兩點令筆者十分觸動:一是“師傅”和“徒弟”的稱謂。師徒關系是中國文化傳承重要的動力,聽到對方恭敬地介紹“這是我?guī)煾怠睍r,突然會覺得回到了從前,覺得繼承有了希望。二是替代。每當筆者小心翼翼問起采訪對象‘如果原料沒有了,能否找別的代替,有無其他出路’時,不管他們的表情是糾結、是傷感還是執(zhí)拗,即便部分技藝在木雕、骨雕上也能實現(xiàn),但他們的內(nèi)心其實是拒絕這樣一種設想的。這也不難理解,原料是這種藝術的“命脈”,非要掐斷了讓他們?nèi)ピO想其他,說得難聽點,是對創(chuàng)作的一種“侮辱”。
事實上,文化與原料遭遇沖突的并不只有象牙,犀角、玳瑁等同樣如此。有個現(xiàn)象很耐人尋味,當人們認識到一門技藝的好時,往往不是去追尋根源探尋文化本真,而是先把原材料當成奇貨可居,再加上審美認知的局限,工藝品與藝術品混為一談,以致亂象叢生,帶來負面影響。
普及牙雕藝術不代表不尊重生命,生老病死本是世事無常。從政策、管理的角度出發(fā),今天我們所探討的平衡,具體答案很可能暫時“無解”。但我想,幫助公眾走近這個領域,讓他們對合法、藝術、文化等概念形成更新的認識,或者狀況會變得更“健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