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會澤縣金鐘街道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曲靖 654200)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和廣泛使用,新媒體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拓展,新媒體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正在現實生活中日益凸現。新媒體實際上跟傳統(tǒng)媒體之間是一種融合的關系,現實中已經呈現出勢不可當的一種趨勢。傳統(tǒng)電視所用的信息傳播模式難以滿足人們更高的要求,必須尋找新的發(fā)展方向。新聞采編是各電視臺的一項重要任務,就國內現狀而言,新聞內容開始低俗化、虛假化,真實性難以保障;對收視率太過重視,一味地迎合受眾,公信力明顯減弱;缺乏時效性,制作和編排上沒有新意。這些問題若不解決,不但會影響收視效果,而且可能會導致新聞走下坡路。有創(chuàng)新才有發(fā)展,所以在目前應對電視新聞采編各個方面加以創(chuàng)新,以提高其整體水平。
新聞采編由采集和編輯兩大塊組成,采集內容是支撐新聞發(fā)展的關鍵,也是最終要傳播的信息資源。新聞具有時效性、真實性和客觀性三大特點,但往往為了探索真相而失去了時效性,而為了體現其時效性容易出現虛假新聞。這就要求新聞采集人員必須具有極強的專業(yè)知識、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正確的判斷能力,當下很多新聞只顧迎合觀眾,考慮收視率,以至于標題黨橫行無忌,尤其是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虛假新聞及不良信息。顯然這并不利于電視新聞采編行業(yè)的發(fā)展,所以內容上的關鍵在于要有一定的意義和深度,同時不違背其基本特點。
當新聞素材采集完畢后,如何向受眾傳播也值得考慮。陳舊的模式,固定的編排很容易讓受眾失去興趣。新聞也分很多類,性質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如央視新聞代表著國家形象,應該顯得嚴肅端莊;而地方民生新聞重在關注老百姓生活,若以一種高端的形式傳遞,顯然不易被接受。包括傳播方案、主持人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合理考慮。如遼寧衛(wèi)視《說天下》欄目,以家常聊天的形式播報新聞,給人一種親近感,很容易被受眾接受。
一檔新聞欄目的好壞,除了內容和表現形式,還和制作技術有著很大聯系,即新聞采編中的編輯。大致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如拍攝機器的質量,直接關乎畫面質量。而且現在出現了不少針孔攝像頭等高科技產物,在不方便直接采訪的情況下起著重大作用。新聞采集結束后,還要利用專業(yè)軟件對其進行剪輯、修改、調整。因此,切不可為了速度而忽略畫面質量,更不能為了博人眼球而故意斷章取義。
首先是內容策劃。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新聞要求具有時效性,很多新聞采訪人員為追求速度,未經任何準備就直接采訪,往往只能獲得表面信息。而當前電視媒體眾多,所報道的新聞大同小異,缺乏創(chuàng)新。所以,在采訪前應制定相應的策劃方案,以體現其不同之處。如200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的棉花育苗移栽試驗,吸引了多家媒體。而多數媒體只是對過程和結果簡單的記錄,并讓技術人員做了簡單講解。這種方式缺乏新意,而且受眾對專家和技術人員的解釋很難理解。有記者提前對此有所了解,列出了采訪提綱,從一線職工入手,以很容易理解的語言將新技術和結果作了介紹,后被多家電視臺采用。
其次是角度的創(chuàng)新。同一個新聞,從不同的角度采訪報道,所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如某黨員干部遭遇車禍后,上級立即發(fā)動黨員干部和職工為此捐款。很多媒體了解情況后,發(fā)現該黨員干部十幾年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位好干部,但把那些為人民服務的鏡頭播出后,很多人卻認為這是作秀。某記者暗中調查,從當地百姓入手,通過閑聊等方式加以了解,并未大張旗鼓地采訪,以免出現走形式的現象。最終證實該黨員所做作為真,內容可信,很多受眾看完后多豎起了大拇指。
電視媒體是一種信息傳遞方式,但當前還有更多更便捷的形式,如微博、微信等,電視新聞也應對此加以利用。很多新聞節(jié)目都體現了這一點,在播出時不單單是一方面的播報,還經常與受眾互動。如在兩會期間,設置了一些焦點話題,讓受眾可通過微博發(fā)表意見,實現雙方互動;或加微信予以關注,可隨時了解新聞動態(tài),并及時參與各種討論,都能夠吸引受眾眼球。以上海東方衛(wèi)視《東方眼》節(jié)目為例,主持人的隨和、幽默和草根讓不少觀眾都樂意收看,且在直播間邀請部分群眾參與,顯得節(jié)目更平民化,與百姓更貼近。通過聊天、問答等方式對社會熱點和時事新聞加以評論,很有創(chuàng)意,且每期都會有幾個網友通過網絡提問,這種方式更體現了受眾的參與。江西電視臺《雜志天下》則是通過閱讀各種雜志的重點新聞進行播報,內容涉及范圍很廣,顯得十分豐富,很適合當下的快節(jié)奏生活。
與傳統(tǒng)報紙、雜志等媒體相比,電視新聞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畫面、聲音和文字的完美配合。所以畫面一定要精彩,有說服力,這就要去采訪者的拍攝能力要強。在新聞現場要把握全局,選擇最佳拍攝角度;因采訪過程中有著很多不確定,采訪者還要鍛煉抓拍和搶拍的能力;鏡頭要有內容,對于缺少信息的鏡頭應予以刪除。文字主要是為了解釋畫面,拒絕套話和空話,可考慮適當使用網絡流行語,使得語言更口語化。此外,還要掌握畫面剪輯技巧,一次重大事件從發(fā)生到結束可能需要幾個月,而如何在幾分鐘能完整地呈現,是需要有高超的技巧的。
電視新聞立足現實,多關注底層群眾生活,才能被更多的人認可,并得以長遠發(fā)展。當下新聞采編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急需通過創(chuàng)新來解決。
[1]陳艷.論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創(chuàng)新策略和方法[J].時代報告,2014,22(10):109-110.
[2]田莉.如何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J].中國科技投資,2013,24(10):154-155.
[3]符蕾.新時期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4,28(14):132-133.
[4]王斌.全媒體戰(zhàn)略下新聞采編工作的創(chuàng)新[J].新聞窗,2014,26(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