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平+劉雅蘭
課例呈現(xiàn):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時間”。
師:大家觀察老師手中的鐘表,你在上面看到了什么?
(生紛紛舉手。)
生:我看到了指針。
生:有粗的、有細的。
生:還有格……(在學生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教師要的答案基本呈現(xiàn)。)
問題與討論:
筆者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諸項能力的增長。學生的能力是在不斷積淀中提升的,如果任其自然成長,沒有教師及時地介入,不斷地促進,恐怕就有一部分孩子會越來越游離,與他人的差距就會拉大!
在我們的課堂上,像上面的課堂教學流程經(jīng)常出現(xiàn),老師經(jīng)常和一小部分學生對話,把個別學生交流的只言片語進行綜合后,老師就認為答案已經(jīng)完整,而且都是學生自己呈現(xiàn)的,所以就認為全體學生都已經(jīng)明白,可以進入到下面的環(huán)節(jié)。實際這樣的教學,把原來“由教師操控課堂”——變成“個別學生把控課堂”。這樣的課堂學生學習中真正遇到的問題就會被掩蓋,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得以真正落實,學生的能力更無從得到培養(yǎng)。怎樣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路徑,使得學生的能力得以培養(yǎng)呢?——學習共同體的營造為學生真正進入學習,提升能力提供了機遇。下面簡單就上面的案例進行重構(gòu)!
環(huán)節(jié)再設計: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中的表盤,你在上面發(fā)現(xiàn)了什么?知道它都有什么作用嗎?(大約1分鐘的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的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是給學生一個空間,讓學生能夠在相對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中把自己的想法進行梳理和完善,讓孩子形成深入思考的習慣。如果該環(huán)節(jié)時間很短,學生的思考就不會深入,另外思考比較快的“脫口而出”的表達,也會使思考比較慢的孩子停止思考答案。)
師:你一定有想法,那把你的想法說給你的同桌聽,看你們兩個想法是否相同,不相同的是否有道理?(大約2分鐘的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的形式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在課堂40分鐘里,能有多少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呢?所以要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其中,小組合作就成為提高學生參與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低年級小組合作的人數(shù)應該有所思考,如果人多了,一些孩子就會游離,不能參與其中,漸漸就成了“旁觀者”,所以低年級的小組合作人數(shù)可以采用兩人一組,就是同桌合作。這樣,同桌兩個人就會把自己的意見在相互交流中表達出來。
教師在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參與其中。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是要指導孩子如何去表述,而應該是傾聽大多數(shù)學生是如何思考和理解問題,即他們思維的路徑。在傾聽的基礎(chǔ)上再快速思考自己的教學起點是什么?
另外,在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如果兩個人或其中一個人不善于交流,教師可以即時進行指導、鼓勵,讓他們知道交流實際很簡單,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述出來,可以說得不流暢、不完整,只要是表達出來個人想法就可以,沒有什么是最好,是一定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
師:請你和同桌兩個人一起來匯報你們的發(fā)現(xiàn),一個人主說,另一個同學補充。其他同學在他們交流的時候想,我和他們想的是否相同,他們說的哪些我覺得好,哪些我要提出不同觀點。
這樣做法基于四點思考:
其一,兩個人一起來匯報和相互補充,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能力及團隊觀念。
其二,在兩個人進行匯報的同時,要指導其他孩子做什么,不要養(yǎng)成由教師操控和評價課堂的習慣,要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低年級的學生不會相互學習和評價,教師就要進行相應的指導,比如你們的想法是否相同,不同的是否需要質(zhì)疑,你是否有其他角度地思考……引導他們學會傾聽、比較、接納、質(zhì)疑和重建。
其三,這種教學方式實際就是學生在前、教師在后,教師在學生充分思考、交流和表達時,起到引領(lǐng)和指導的作用,就是教師要講在難點、關(guān)鍵點、難辨析點和轉(zhuǎn)折處。
最后,營造溫馨、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敢于表達和質(zhì)疑。尤其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善用鼓勵,先提取學生表達時可以欣賞和鼓勵的,再引導學生思考可以補充或調(diào)整的地方,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安全和被欣賞。
在上面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重新設計后,我們會感覺到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有了參與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傾聽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合作能力、質(zhì)疑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落實,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學生在這里不僅獲得的是知識,更多的是獲得親身參與解決問題全過程的寶貴的學習經(jīng)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