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高考中,當代著名作家劉震云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xué)獎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選段被摘入云南省高考文學(xué)類文本閱讀題,計25分。6月11日,在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舉行的“文學(xué)鄉(xiāng)村的復(fù)活”主題研討活動上,劉震云與學(xué)者張旭東、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陳曉明就《一句頂一萬句》的文本進行了“閱讀理解”。陳曉明教授調(diào)侃道:“能不能上北大,取決于讀沒讀過《一句頂一萬句》?!睂Υ耍瑒⒄鹪剖①澋溃骸斑@樣的文章被選入考題可謂高考的進步,把這樣好的作品分析好,能得25分。”現(xiàn)在,就讓我們近距離接觸這部從小人物的生存和命運窺見一個世紀的“中國”的命運之作。
媒體評價
奇巧故事: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建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簡潔敘事:似明清野稗日記,語句洗練、簡潔,敘事直接
幽默語言:板兒板兒的冷幽默,每一個字都能擰出汗水
沉重主題:解讀中國人的千年孤獨
深度體驗:不斷地在《論語》和《圣經(jīng)》之間徜徉
名人贊譽
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筆觸始終緊貼苦難的大地和賤如草芥的底層人群,結(jié)構(gòu)單純而內(nèi)容豐富,命若懸絲而蕩氣回腸,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這是劉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氣的小說?!u論家 摩羅
這部小說仍然保持著劉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羈的風(fēng)格,用不同時代的兩段故事和具有血緣關(guān)系的不同時代的普通人的命運,講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歸”的大主題,由此試圖追問橫在東西古今之間的現(xiàn)代中國的“大歷史”?!u論家 張頤武
讀《一句頂一萬句》,常想到《水滸傳》,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在如此奔走,這種眼光是中國小說的“國風(fēng)”,“國風(fēng)”久不作矣?!度嗣裎膶W(xué)》雜志社主編、著名評論家 李敬澤
這是注重人性的細微神經(jīng)和生活的內(nèi)在肌理的文學(xué)書寫,而語言本身就含帶了意味,言況本身就體現(xiàn)了審美。小說何以是語言的藝術(shù),劉震云的這部作品既是一個個人化的闡釋,又是一個典型化的示范?!u論家 白燁
閱讀本書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們不斷地在《論語》和《圣經(jīng)》之間徜徉,在與神對話還是與人對話的千年思考中徘徊:與神對話的西方文化因為神的無處不在而愉悅;與人對話的農(nóng)耕文化卻因為人心難測,而使我們陷入真正的“百年孤獨”?!霭嫒?安波舜
作品簡介
《一句頂一萬句》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種劉震云中國式的孤獨感和友情觀,被稱為中國版《百年孤獨》,是劉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氣之作。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xiàn)在: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個出走,一個回歸,他們尋尋覓覓,與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試圖表達內(nèi)心的矛盾與無助。書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國底層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個意大利牧師老詹。從荒蕪的鄉(xiāng)村到繁忙的大都會,由20世紀中葉到新世紀初,不論是高高在上的縣長、鎮(zhèn)長,還是老師、理發(fā)師、屠夫、染坊工、傳教士等尋常百姓,當說話成了唯一的溝通管道,語言又無法直達核心,孤獨便永遠如影隨形!尋常人的事件,串聯(lián)成不平凡的故事。劉震云說這是目前為止,他最滿意的作品。
作品風(fēng)格
本書是劉震云醞釀三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小說的敘事風(fēng)格類似明清的野稗日記,語句洗練,情節(jié)簡潔,敘事直接,板兒板兒的冷幽默卻畫龍點睛,有汪曾祺和孫犁等前輩作家遺風(fēng)。因而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能擰出作家的汗水,但該小說仍然保持著劉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羈的風(fēng)格,用不同時代的兩段故事和具有血緣關(guān)系的不同時代的普通人的命運,講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歸”的大主題,由此試圖追問橫在東西古今之間的現(xiàn)代中國的“大歷史”??雌饋砉适露加芯唧w的、實實在在的展開,卻又異常飽滿地充溢了深刻的“寓言性”,從小人物的生存和命運里可以窺見一個世紀的“中國”的命運。
經(jīng)典語錄
1.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2.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
3.孩子,頭一回我不以主的名義,以你大爺?shù)拿x給你說,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別人;遇到大事,千萬不能把自個兒的命運,拴到別人身上。
4.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
5.人分這么幾種:不認識,認識,熟人,朋友,知心朋友?!芭笥选辈辉诋斆姹戆?,而是背后說起朋友的時候,是否提到過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別人當成了朋友,別人并沒拿你當朋友。另一個判斷朋友的標準是,在你走投無路時,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幾個。
【悅讀·名著剪輯】
精彩書摘1:塾師老汪
老汪的私塾,設(shè)在東家老范的牛屋。學(xué)堂過去是牛屋,放幾張桌子進去,就成了學(xué)堂。老汪親題了一塊匾,叫“種桃書屋”,掛在牛屋的門楣上。老范自家設(shè)私塾,允許別家孩子來隨聽,不用交束脩,自帶干糧就行了。十里八鄉(xiāng),便有許多孩子來隨聽。由于老汪講文講不清楚,徒兒們十有八個與他作對,何況隨聽的人,十有八個本也沒想聽學(xué),只是借此躲開家中活計,圖個安逸罷了。但老汪是個認真的人,便平添了許多煩惱,往往講著講著就不講了,說:“我講你們也不懂?!?/p>
如講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徒兒們以為遠道來了朋友,孔子高興,而老汪說高興個啥呀,恰恰是圣人傷了心,如果身邊有朋友,心里的話都說完了,遠道來個人,不是添堵嗎?恰恰是身邊沒朋友,才把這個遠道來的人當朋友呢;這個遠道來的人,是不是朋友,還兩說著呢;只不過借著這話兒,拐著彎罵人罷了。徒兒們都說孔子不是東西,老汪一個人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
老汪的老婆叫銀瓶。銀瓶不識字,但跟老汪一起張羅著私塾,老汪嘴笨,銀瓶嘴卻能說。但她說的不是學(xué)堂的事,盡是些東鄰西舍的閑話。嘴像刮風(fēng)似的,想起什么說什么。人勸老汪:“老汪,你是有學(xué)問的人,你老婆那個嘴,你也勸勸她。”
老汪一聲嘆息:“一個人說正經(jīng)話,說得不對可以勸他;一個人在胡言亂語,何勸之有?”
銀瓶除了嘴能說,還愛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覺得吃虧。逛一趟集市,買人幾棵蔥,非拿人兩頭蒜;買人二尺布,非搭兩綹線。夏秋兩季,還愛到地里拾莊稼,碰到誰家還沒收的莊稼,也順手牽羊捋上兩把。從學(xué)堂出南門離東家老范的地畝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莊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過來:“東家,把老汪辭了吧。”
老范:“為啥?”
老季:“老汪教書,娃兒們都聽不懂?!?/p>
老范:“不懂才教,懂還教個啥?”
老季:“不為老汪?!?/p>
老范:“為啥?”
老季:“為他老婆,愛偷莊稼,是個賊?!?/p>
老范揮揮手:“娘們兒家,有啥正性?!?/p>
又說:“賊就賊吧,我五十頃地,還養(yǎng)不起一個賊?”
這話被喂牲口的老宋聽到了。老宋也有一個娃跟著老汪學(xué)《論語》,老宋便把這話又學(xué)給了老汪。沒想到老汪潸然淚下:“啥叫有朋自遠方來?這就叫有朋自遠方來?!保ㄔ撨x段入選2015年云南省高考語文試題)
名著解讀: 作家劉震云借老汪之口對《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顛覆性解讀,被很多人公認為是對孔子“最蒼涼的解讀”。塾師老汪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就在于他身邊沒有朋友,找不到可以說得上話的對象,人際交往不多,也不被人理解,甚至與自己的媳婦也無法進行精神層面的溝通,所以綜合他對“有朋自遠方來”的另類解釋和老汪最后對老范行為的感嘆進行理解,就是知音難覓。
【悅讀·名著剪輯】
精彩書摘2:賣豆腐的老楊
四十年后,老楊中風(fēng)了,癱瘓在床,家里的掌柜換成了大兒子楊百業(yè)。別人一中風(fēng)腦子便不好使,嘴也不聽使喚,“嗚哩哇啦”說不成句,老楊卻身癱腦不癱,嘴也不癱。不癱的時候嘴笨,而且容易把一件事說成另一件事,或把兩件事說成一件事,癱了之后頭腦倒清楚了,嘴也順溜了,事碰事理得紋絲不亂。身子癱后,整日躺在床上,動一動就有求于人,這時就比不得從前,眼上、嘴上就得吃些虧;進屋一個人,眼里就趕緊迎奉和討好;接著人問他啥,他就說啥;不癱時常說假話,癱了之后句句都掏心窩子。喝水多了,夜里起床就多,老楊從下午起就不喝水。四十年過去,老楊過去的朋友要么死了,要么各有其事,老楊癱了之后,無人來看他。這年八月十五,當年在集上賣蔥的老段,提著兩封點心來看老楊。多日不見故人,老楊拉著老段的手哭了。見家人進來,又忙用袖子去拭淚。老段:
“當年在集上做買賣的老人兒,從東頭到西頭,你還數(shù)得過來不?”
老楊雖然腦子還好使,但四十年過去,當年一起做事的朋友,一多半已經(jīng)忘記了。從東到西,扳著指頭查到第五個人,就查不下去了。但他記得賣驢肉火燒的老孔和賣胡辣湯兼賣煙絲的老竇,便隔過許多人說老孔和老竇:
“老孔說話聲兒細;老竇是個急性子,當年一腳把我的鼓給踹破了。我也沒輸給他,回頭一腳,把他的攤子也踢了,胡辣湯流了一地。”
老段:
“董家莊劁牲口的老董,你還記得吧?除了劁牲口,還給人補鍋?!?/p>
老楊皺著眉想了想,想不起這個既劁牲口又給人補鍋的老董。老段:
“那魏家莊的老魏呢?集上最西頭,賣生姜的那個,愛偷笑,一會兒自己樂了,一會兒自己樂了,也不知他想起個啥。”
老楊也想不起這個一邊賣姜一邊偷笑的老魏。老段:
“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你總記得吧?”
老楊松了一口氣:
“他我當然記得,死了兩年多了?!?/p>
老段笑了:
“當年你心里只有老馬,凡人不理。豈不知你拿人家當朋友,人家背后老糟改你?!?/p>
老楊趕緊岔話題:
“多少年的事了,你倒記得。”
老段:
“我不是說這事,是說這理。不拿你當朋友的,你趕著巴結(jié)了一輩子;拿你當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當時集上的人都煩你敲鼓,就我一個人喜歡聽。為聽這鼓,多買過你多少碗涼粉。有時想跟你多說一句話,你倒對我?guī)Т畈焕??!?/p>
老楊忙說:
“沒有哇?!?/p>
老段拍拍手:
“看看,現(xiàn)在還不拿我當朋友。我今天來,就是想問你一句話?!?/p>
老楊:
“啥話?”
老段:
“經(jīng)心活了一輩子,活出個朋友嗎?”
又說:
“過去沒想明白,如今躺在床上,想明白了吧?”
老楊這才明白,四十年后,老段看老楊癱瘓在床,他腿腳還靈便,報仇來了。老楊啐了老段一口:
“老段,當初我沒看錯你,你不是個東西?!?/p>
老段笑著走了。
名著解讀: 楊百順的父親身處社會底層,家境困窘,靠賣豆腐、涼粉謀生。他是延津縣的土著,對延津的人和事是相當熟稔,但又異于延津生活的“他者”,缺少小市民的世俗、市儈和狡黠。他的坦誠在別人看來,有點似不諳世事的“迂”。而恰恰是他的“迂”,在他內(nèi)心便有了對坦誠、真實的追求。
【悅讀·名著剪輯】
精彩書摘3:傳教士老詹
轉(zhuǎn)眼四十多年過去,老詹七十歲了,會說中國話,會說延津話,鼻子低了,眼睛也渾濁變黃了,背著手在街上走,從身后看過去,步伐走勢,和延津一個賣蔥的老漢沒有區(qū)別。老詹個頭比延津人高,一米九左右,說話之前先吭吭鼻子,但他并不適合傳教。也許主的話他肚子里都有,但像楊百順當年的私塾老師老汪一樣,茶壺里煮餃子,有卻倒不出來。他跟老汪的區(qū)別是,老汪倒不出孔子的話就跟學(xué)生急,老詹說不出主的旨意既不跟人急,也不跟自己急,說著說著亂了,或斷了,鼻子吭吭一陣,再從頭說起。一段話從頭說幾趟,主早讓他說成了另外一個人。
……
雖然延津的天主教徒只有八個,但老詹并沒有氣餒,七十歲的人了,還一年四季,風(fēng)里雨里,滿延津跑著。楊百順跟師傅老曾學(xué)殺豬時,有時會碰到下鄉(xiāng)傳教的老詹。殺豬者,傳教者,不約而同到一個村莊去,就碰到了一起。這邊殺完豬,那邊傳完教,雙方共同在村頭柳樹下歇腳。楊百順的師傅老曾抽旱煙,老詹也抽旱煙,兩人抽著煙,老詹便動員老曾信主。老曾梆梆地磕著煙袋:“跟他一袋煙的交情都沒有,為啥信他呢?”
老詹吭吭著鼻子:
“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p>
老曾:
“我本來就知道呀,我是一殺豬的,從曾家莊來,到各村去殺豬?!?/p>
老詹臉憋得通紅,搖頭嘆息:
“話不是這么說。”
想想又點頭:
“其實你說得也對?!?/p>
好像不是他要說服老曾,而是老曾說服了他。接著半晌不說話,與老曾干坐著。突然又說:“你總不能說,你心里沒憂愁?!?/p>
這話倒撞到了老曾心坎上。當時老曾正犯愁自個兒續(xù)弦不續(xù)弦,與兩個兒子誰先誰后的事,便說:“那倒是,凡人都有難處?!?/p>
老詹拍著巴掌:
“有憂愁不找主,你找誰呢?”
老曾:
“主能幫我做甚哩?”
老詹:
“主馬上讓你知道,你是個罪人?!?/p>
老曾立馬急了:
“這叫啥話?面都沒見過,咋知道錯就在我哩?”
話不投機,兩人又干坐著。老詹突然又說:“主他爹也是個手藝人,是個木匠?!?/p>
老曾不耐煩地說:
“隔行如隔山,我不信木匠他兒?!?/p>
名著解讀: 在一些有宗教的國度里,有一種非常重要的關(guān)系:即人跟神之間的關(guān)系。人神社會和人人社會的最大區(qū)別,不在于生活中多出一個神,而在于多出一個可以說話的地方。老詹到延津來傳教,就是要給每個人介紹一個知心朋友,讓你的話有處訴說,沒想到被楊百順等人忽略了,把一個知心朋友當成了一個負擔(dān)。這是老詹的失敗,也是楊百順等人孤獨的另一個原因。中國人很多,聚在一起人多勢眾,但分開的時候,個個又顯得很孤單。不從宗教的意義上,單從生活的層面說,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