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9)
淺析新疆早期金銀器與周邊文化交流
李小可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9)
新疆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金銀器發(fā)現(xiàn)的地點共有34處。東至與甘青地區(qū)相接的哈密盆地、北達與俄羅斯相鄰的阿勒泰地區(qū)、西連中亞貫通的伊犁河流域、南抵與青藏高原相連的帕米爾高原,全疆多數(shù)地理區(qū)域內(nèi)幾乎都出土有金銀制品。早期鐵器時代金銀器的發(fā)現(xiàn)則遍布各個區(qū)域,發(fā)現(xiàn)數(shù)量種類多。耳飾造型更加精美復雜,帶墜耳環(huán)流行,各個區(qū)域內(nèi)的制作水平參差不齊,但整體來說較青銅時代有很大的提高。制作工藝精湛的牌飾多出現(xiàn)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后的吐魯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區(qū)。人身裝飾少,牌飾、箔片數(shù)量多是這一地區(qū)金器的特點之一。
新疆早期出土金銀制品最多的墓葬是位于天山中部的阿拉溝豎穴木槨墓M30。該墓所出金牌飾、金箔上模壓虎、馬、鹿等動物后肢反轉圖案是典型的阿爾泰風格。在遙距阿拉溝800公里的阿合奇庫蘭薩日克墓地M5出土一件金馬牌飾,其造型和裝飾風格與阿拉溝M30所出的動物牌飾酷似,同類風格的造型還見于前蘇聯(lián)阿爾泰邊區(qū)巴澤雷克時期的墓中。庫蘭薩日克墓地的年代也在戰(zhàn)國到西漢時期。在庫蘭薩日克同發(fā)現(xiàn)的鷹鹿飾則是阿爾泰地區(qū)常見的鷹站于其他動物背上的形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后歐亞草原文化對新疆的影響已經(jīng)穿越天山中部的山谷影響到南疆地區(qū)。
新疆西部與中亞溝通一條重要通道是伊犁河河谷,這一區(qū)域內(nèi)的發(fā)現(xiàn)主要受到安德羅諾沃文化的影響。烏恩、林 等先生已經(jīng)注意到了北方發(fā)現(xiàn)的喇叭口型耳環(huán)可能受到安德羅諾沃文化的影響,可能是由新疆伊犁河流域向東傳播的結果。也有學者指出,在安德羅諾沃文化傳入之前,此地可能還受到了阿凡納謝沃文化的影響,這種南西伯利亞地區(qū)時代最早的青銅文化分布在葉尼塞河中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和阿爾泰地區(qū)。螺旋狀金、銀、銅、鐵耳環(huán)或手鐲是阿凡納謝沃文化的代表器物,我們在察吾呼一號墓地看到了與之相似的螺旋狀銀耳環(huán),并在同屬察吾呼文化的和靜縣哈布其罕一號墓地中看到了帶有螺旋狀墜飾的銅耳環(huán)(圖一)。察吾呼文化分布在天山中部的焉耆盆地,向西可以通過南北天山交界處的山谷通向伊犁河流域,阿拉溝就是其中最便利的一條通道。
與新疆東部相連的甘青地區(qū)西部分布著一些年代較早的考古學文化,其中四壩文化、辛店文化、卡約文化和火燒溝文化等都與東疆的哈密盆地有著一定的文化交流,以往研究中,通過陶器、青銅器和墓葬形制等的比較來揭示其間聯(lián)系者較為常見,通過筆者的梳理,發(fā)現(xiàn)卡約文化所出金器與哈密盆地黃田上廟爾溝村所出金器形制相似。哈密黃田上廟爾溝墓葬屬于焉不拉克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700年—公元前200年。
1、新疆哈密黃田上廟爾溝村金珠(金貝);2、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金貝
1977年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455號墓葬中出土金貝32枚,其形狀、大小、制法基本相同,長約1.2厘米,最大寬0.7厘米,高約0.4厘米,重0.2克左右。金貝是利用金箔制成的仿貝形飾物,式樣與海貝相若,似瓜籽狀,最大寬在貝的三分之一部位。出土時部分貝殼內(nèi)有殘朽的木質物填充,據(jù)此推斷金貝原來應該有木胎,是在木胎表面包箍金箔后制成的。后來木胎因在墓葬中埋藏太久而腐朽,我們看到的只是金貝外形及殘留在內(nèi)的部分朽木。金貝背面平滑無裝飾,正面稍圓鼓,中間縱向仿海貝壓劃出凹槽,槽兩端各有一孔,用于穿掛細繩線。(圖二)
哈密黃田上廟爾溝村Ⅰ號墓地(下簡稱哈墓)簡報中的金珠B型與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M455出土的金貝幾乎一樣,無論其形制、大小還是制法都基本相同,同出于Ⅰ號墓地的C型金珠長度略長,受擠壓變形,從縱向貫留一孔與受擠壓變形后的形制可以看出,此型金珠未受擠壓時也有可能是金貝。此外,哈墓簡報中稱出土一條長條形金箔片,寬約0.3厘米,展長約4厘米(圖三),而青海上孫家寨M14與下班主哇村M42、M21出土環(huán)形金片寬也約為0.3厘米,再細查兩地金片,簡報中稱哈墓所出金片上有三孔,從圖片中觀察,其中下端一孔較為清晰,接近底端,孔圓,長條形也并非其原本形狀,可清晰看出其向一側較短一側略長,呈曾為環(huán)形的拉伸形態(tài),結合這幾點,我們不難看出哈墓所出長條形金片與青海卡約文化所出3件環(huán)形金片很可能為同類器物,即璜形項飾。哈密上廟爾溝村Ⅰ號墓地屬焉不拉克文化,發(fā)掘者將年代定在春戰(zhàn)之際,晚于下班主哇村墓地,所以我們可以說哈密上廟爾溝村墓地受到了青海卡約文化的影響,這為烏恩岳斯圖先生的結論又增加了一條例證。
柴窩堡湖東出土一件臥馬形金箔(圖四),其形象與中國北方草原以及境外蒙古米努辛斯克盆地的臥馬形象很接近,尤其是和小白陽墓地也出土造型相同的臥馬紋銅牌飾與之形象很相似,穿孔位置相同[49]。小白陽墓地的年代上限可能早到春秋,下限不會晚于戰(zhàn)國早期,柴窩堡湖東墓地年代為公元前364—42年,相當于戰(zhàn)國一西漢早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柴窩堡東湖墓地受到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影響。
東疆的哈密盆地則出土了與卡約文化相似的金器,這為烏恩岳斯圖先生“東周時期流行于長城以北的璜形金銀及銅項飾,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并一直存在到戰(zhàn)國時期。同時對相鄰的蒙古、外貝加爾及圖瓦地區(qū)早期游牧人文化產(chǎn)生了影響”的結論增加了一條例證。
[1]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拉溝豎穴木槨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1年1期,第18頁。
[2]吉謝列夫.《南西伯利亞古代史》[M].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譯,1985年,第11頁~41頁。
[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墓地發(fā)掘簡報》,《新疆文物》1995年2期,第20~28頁。
[4]林 :《夏代的中國北方系青銅器》[J].《邊疆考古研究》第1輯,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12頁;烏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銅器》[J].《考古學報》,1985年2期。
[5]馬?。骸饵S金制品所見中亞草原與中國早期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09年3期。
[6]莫潤先:《阿凡納謝沃文化》[M].《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23頁。
[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靜哈布其罕I號墓地發(fā)掘簡報》[J].《新疆文物》1999年1期,第8~24頁。
[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qū)文物管理所(常喜恩等):《1996年哈密黃田上廟爾溝村I號墓地發(fā)掘簡報》[J].《新疆文物》2004年2期,第1~28頁。
[9]王國道、崔兆年:《青??s文化出土的金器》[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5期。
[10]《1993年烏魯木齊柴窩堡墓葬發(fā)掘報告》[J].《新疆文物》1998年3期,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