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朔
朝陽縣雙塔寺。攝影/明了
這些在地圖上找不到準確位置的古老佛塔,或居山巔,或倚峭壁,遺世而獨立,回首已千年,傳遞著來自歷史深處的佛音清明時節(jié),我們從北京出發(fā),過承德,至凌源,順大凌河而下,向遼西大地尋塔。
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遼塔是一出華彩樂章,堪稱遼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公元10世紀,契丹人建立起了北起今天的吉林、內(nèi)蒙古東部,南至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遼帝國,開始接納和弘揚佛教,并最終將其立為國教,陸續(xù)建造了大量佛寺和佛塔。千年風雨,江山代謝,那些宏麗的寺院殿堂多已湮滅,而高聳的佛塔幸而還有較多留存。據(jù)統(tǒng)計,較完整的遼塔目前不下上百座,以遼寧境內(nèi)最多。其中,遼寧西部地區(qū)北臨遼國五座京城中的上京和中京,曾是遼之腹地,佛塔密度尤為可觀。
遼西諸塔中,最有名的當屬朝陽北塔。在朝陽,無人不知北塔,它是朝陽古城的精神象征。和它遙遙相望的,還有一座風格相同的南塔。
北塔坐落在朝陽市中心的北塔廣場上。佛教信徒們順時針繞著古塔祈福,每走一圈都是一次功德。塔的南側(cè),有人叩拜、進香,香煙繚繞飄散起來。
在4月的天空下,眼前的朝陽北塔,就像一座巨型佛教磚雕藝術(shù)品。
42.6米高的磚砌古塔呈方形,秀麗挺拔。最下層是寬大而樸實的基座,其上是帶有大量磚雕圖案的須彌座,有肅立的力士,也有輕盈的飛天。須彌座的南面開設一道券門,另三面中央設假門。須彌座以上是塔身,也可以看作佛塔主體部分的第一層。這一層極為高大,四面滿布大幅磚雕,每一面的中央有一尊坐佛,為密宗金剛界四方如來佛,即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均頭戴五佛寶冠,身披袈裟且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座上。佛的兩側(cè),均有脅侍菩薩和八大靈塔中的一座,上方還有婀娜多姿的飛天。塔身以上,是密密的十三層塔檐,層層迭起,逐層內(nèi)收,形成優(yōu)雅的輪廓。再往上,就是塔剎了。
朝陽北塔是一座世所罕見的“五世同堂”塔。最早這里是十六國時期三燕(前燕、后燕、北燕)都城的宮殿建筑,后來毀于戰(zhàn)火。北魏的馮太后在基址之上建成佛塔,名“思燕佛圖”,北朝末年又被大火燒毀。后隋文帝在舊塔基礎上敕建一座新塔,用以安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曾對隋塔進行修繕。到了遼興宗重熙年間,對這座佛塔做了最后一次改建,使其外觀呈現(xiàn)出典型的遼代風格,也就是今天所見的樣子。
朝陽北塔的密檐式外觀,是遼塔最為典型的式樣。顧名思義,就是將塔身各層的高度縮小,層高不足以設置門窗,從而使得各層屋檐呈現(xiàn)密疊狀效果,與之相對的是,底層極高,并設有門窗?,F(xiàn)存絕大多數(shù)遼塔,都屬于密檐式塔,與北塔一樣,普遍由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和塔剎幾大部分組成。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首先出現(xiàn)的是樓閣式塔。這種塔完全依照中國傳統(tǒng)木質(zhì)樓閣的形式而建,每層塔中,墻體、門窗、屋檐、梁柱等元素一應俱全,塔內(nèi)有磚砌或者木制的樓梯可供登臨。
密檐式塔脫胎于樓閣式塔,興盛于隋唐,成熟于遼金,逐漸發(fā)展成中國佛塔的一大類型?,F(xiàn)存的密檐式塔多分布在華北和東北,西安城內(nèi)著名的唐代小雁塔就是典型的密檐式塔。遼金及以后的密檐式塔大多或為實心,或內(nèi)部雖為空筒卻不設樓梯,為便于信徒觀瞻,佛像或佛經(jīng)故事多雕刻在塔身底層,似乎又結(jié)合了經(jīng)幢的形式。
朝陽北塔被世人矚目,不僅因其俊秀的外表和悠久的歷史,更因為1988年對塔進行維修時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當時,在接近塔頂?shù)牡谑拥闹行陌l(fā)現(xiàn)了一塊青石板,下方清理出一個幾乎被塵土填滿的石匣子,考古學家確認這是北塔天宮。在艱苦的條件下,考古隊員們趴在臨時搭的木板上,用毛刷一點點清掉灰塵,終于讓天宮露出了本來面貌。
這座天宮由門道、甬道和宮室三部分組成,南北長4.2米,東西寬1.39至1.80米,深達1.72米。天宮里放置著從隋文帝直至遼興宗時的上千件佛教寶物,不僅有眩目的銀棺、金塔,還有兩粒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消息傳開,轟動一時,從此前來北塔瞻禮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與北塔不同,一些古塔雖也身處城邑,卻少有人問津。離開朝陽市區(qū)后,我們驅(qū)車趕往錦州市下轄的義縣,參觀著名的遼代建筑——奉國寺大殿??斓娇h城時,遠遠看見一座古塔,在一片無甚特色的民居之上搖曳出塵,我們大為興奮,臨時決定改動一下行程,先去尋塔。
車進義縣城區(qū),七拐八轉(zhuǎn),反而一時不見了它的身影。這里是舊城區(qū),略顯破敗。停好車,穿行巷子里,隔著院墻和橫七豎八的電線望去,這也是一座十三層密檐式塔。與朝陽北塔不同,此塔周身呈八角形,這是遼代密檐式塔中更為常見的式樣。風吹過,塔檐下掛著的鈴鐺齊齊作響,送來一陣悠揚輕音。
查了資料,果然也是一座遼塔,因寺得名,稱為“廣勝寺塔”。高與朝陽北塔相當,須彌座和塔身底層特別高大,塔身底層八面皆有佛教題材浮雕,都是一佛二菩薩的組合。塔剛剛維修過??雌湮羧沼跋?,塔頂傾頹,長滿荒草。如今,塔剎已重新安上,挺拔堅固了許多,卻少了幾分來自歷史深處的頹唐與優(yōu)雅。
現(xiàn)在的廣勝寺塔,居于巷陌深處,僅存立錐之地,門庭冷落,少有人來。塔被圍墻圈住,大門緊鎖,不得入門細看。墻外的水泥地上,幾個孩子在打羽毛球。靜默的佛塔,在地上投下一大片陰影。
沿著大凌河上游而行,一路邂逅了好幾座散落鄉(xiāng)間的遼塔。這些在地圖上找不到準確位置的古老佛塔,或居山巔,或倚峭壁,遺世而獨立,回首已千年。我們時而上下求索,忽然間又與之不期而遇。
第一處驚喜,在大凌河南岸的朝陽縣境內(nèi)。車行不久,便進入山區(qū)。這里山坳重重,春風未度,路邊和山上的樹木還是一片枯色。過不多久,左手邊山崖上的一對塔影便躍入視線。
上圖:朝陽市朝陽縣與龍城區(qū)交界處的八棱觀塔。攝影/明了下圖:義縣奉國寺內(nèi)景。圖/CFP
雙塔寺雙塔建在山崖中部的平臺上。從山腳仰望,塔幾乎是掛在絕壁之上的,驚心動魄。兩座磚塔造型靈巧,高度只在十多米,尤其是右側(cè)較小的一座,只有一層塔檐,檐上即是覆缽和十三層相輪,這種塔型,實為罕見。與其相距20多米的大塔其實也大不到哪兒去,造型卻完全不同,是一座有三層塔檐的空心八角形塔。
民國時的《朝陽縣志》記載,雙塔寺是本地人捐資修建。“寺基地勢極險峻,寺前建塔兩座,高約數(shù)丈,故寺得此名。”時過境遷,昔日的佛寺早已無存,唯有寺前雙塔猶立。
看罷雙塔,沿大凌河北岸繼續(xù)搜索前行,車行至朝陽市朝陽縣與龍城區(qū)交界處時,左前方的小山頂上,一座渾身雪白的八角密檐式塔驟然躍入眼簾,在瓦藍的遼西天空下,白得幾乎晃眼。
車循著低矮灌木間的小路往上爬,開了好大一段路才到跟前。塔下有一些殘磚,不知是不是維修時留下的。此塔名八棱觀塔,俯瞰大凌河,背靠長滿松林的起伏山嶺。塔高近35米,也有十三層塔檐,但塔身比例修長,第一層明顯比朝陽北塔和廣勝寺塔矮,加之周身華麗的雕刻和近年的粉刷一新,頗有些玲瓏寶塔的感覺。只是塔上浮雕佛像有部分損壞,有幾尊佛頭不知去向。
離開八棱觀塔,我們一路往東,尋找黃花灘塔。路況變得很差,雖是柏油公路卻是坑坑洼洼。遠遠望見一座白塔,可順著開過去卻錯過了;幾經(jīng)輾轉(zhuǎn),眼見到了塔前,卻又一頭扎進人家的果園里。經(jīng)主人指點,我們才終于從果園外的土路接近了古塔。眼前的景色愈加鄉(xiāng)野,一只野雞從草叢中飛起,又有一只野兔從車前竄過。
黃花灘塔靜靜立在那里,周圍闃寂無人。這也是一座標準的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塔,高度超過30米。塔身底層正南面開設券門,其余七面有立于蓮臺之上的佛像浮雕,沒有脅侍菩薩,沒有飛天,顯得極為簡潔。佛像邊有榜題,看起來是民間佛教徒捐資修建的。
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八棱觀塔和黃花灘塔都與遼代建州城存在一定聯(lián)系,但并沒可靠的文獻予以佐證。塔名都是現(xiàn)代人根據(jù)附近的村子命名的。古塔傲立千年,最后卻把自己的本名弄丟了。
日頭西斜。又是一番頗不容易的探路,我們才從另外一條土路開上了公路。回首望去,黃花灘塔原本不甚柔和的白色輪廓,在暮色中化作了一道優(yōu)美的剪影。
這些佛塔,或雄踞鬧市,或隱于巷陌,或偏居荒野,但都共同建構(gòu)起了解讀千年前那個強大帝國的一段線索,讓后人能于塔下,聆聽來自歷史深處的佛音。
遼西地區(qū)古塔眾多,多數(shù)偏居鄉(xiāng)野,適合自駕游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