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瑩
域[5]14。在Lakoff的另一本書中,他提出了方位隱喻的概念,認為彼此空間相關(guān),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上(UP)或下(DOWN)、里(IN)或外(OUT)、在之上(on)或不在之上(off)、深(deep)或淺(shallow)、中心(central)或外周(peripheral)。[6]
Johnson指出多個認知結(jié)構(gòu),其中最基本的兩個是路徑(PATH)和容器(CONTAINER)。 同年,Lakoff關(guān)于容器圖式定義了IN與OUT之間的最根本區(qū)別,指出人體可以作為容器吸收食物,人們可以從睡眠這個容器中走出,可以陷入婚姻這個容器。在這個概念中,容器可以是現(xiàn)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虛擬的領(lǐng)域。結(jié)合以上兩種觀點,兩人于1999年提出了容器圖式邏輯,如圖1所示,兩個容器A和B,一個物體X,如果X在A中,A在B中,那么X就在B中。
圖1 容器圖式邏輯[7]32
Porto Ma.D&Pena Carmen指出大多數(shù)英語語法把短語動詞定義為成語動詞,一個動詞與不同的小品詞連用構(gòu)成不同含義的短語。[1]顯然,小品詞的含義使得短語動詞難以預測。介詞準確合理的解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短語動詞。[2-4]根據(jù)語言學的范疇理論,小品詞的眾多含義可以由一個核心意義向外延伸,因此理解與動詞相連的小品詞的含義是學習短語動詞的關(guān)鍵。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2004)將OUT的含義解釋為28條,而在牛津短語動詞詞典(2005)共收錄6,000多條英美常用短語動詞,其中OUT作為副詞與詞典中的815個(14%)動詞連用,共總結(jié)了OUT的19點含義。在空間概念中,OUT經(jīng)常與IN作對比,意為“不在里面”或者“在外面”的狀態(tài)。依據(jù)原型理論,OUT的空間核心概念都可以輻射到所有它的空間隱喻含義中。
作為最基本的空間隱喻,具有映射的隱喻,是從源域到非空間定位,空間域(通常是抽象域)為目標
針對空間隱喻,Morgan提出了短語動詞結(jié)構(gòu)的隱喻擴展有四種可能性:(1)SOURCES ARE CONTAINERS (來源是容器);(2)SETS ARE CONTAINERS (背景是容器);(3)BOUNDARIES ARE CONTAINERS(邊界是容器);(4)INACCESSIBILITY IS A CONTAINER(難以接近性是容器)。[3]355
在空間隱喻中,容器可以是一維、兩維或者三維的真實存在的或者虛擬的事物。
短語動詞的多義性有三種情況,小品詞是一詞多義的關(guān)鍵,動詞本身導致多義,或者多義不是源于小品詞也并非因為動詞,而是兩者作為一個整體,例如“Stand by”。對于帶OUT的短語動詞,如果動詞多義,那么該短語動詞中的OUT表明目標,而且動詞是該動作的方式;如果動詞的含義有限,那么該短語動詞的多義性必然是因為OUT,比如短語動詞“come out”。在詞匯隱喻中,被轉(zhuǎn)換的詞項既保留原有字面意義,又與隱喻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的意義特征相結(jié)合。[8]
1.短語動詞中OUT的容器圖示假設(shè)
Lindner對帶有OUT的短語動詞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了OUT的原型意象結(jié)構(gòu),幾乎可以系統(tǒng)地延伸到所有OUT的相關(guān)內(nèi)涵。[2]
a.(OUT-1)He ironed out the wrinkle in his shirt./She went out./She picked out a piece of candy and ate it.
b.(OUT-2)The lava spread out./Hand out the brochures./She fills out the dress.
c.(OUT-3)He set out for Nepal./He reached out to grab it.
Lindner將OUT-1這個最易被確認為OUT的行為作為原型子模式,其他兩個為延伸圖式。第一個為核心含義,句子中帶OUT的短語動詞涉及的所有相關(guān)源域均可被視為一個容器。OUT-2和OUT-3需要隱喻理解和深層解析,因此可以假設(shè)無論明顯與否,都存在這個容器。依此,以上三個子模式可以重新分成如下三組:
A.(OUT-1)He ironed out the wrinkle in his shirt./She went out.
B.(OUT-2)She picked out a piece of candy and ate it./Hand out the brochures./He set out for Nepal./She fills out the dress.
C.(OUT-3)The lava spread out./He reached out to grab it.
根據(jù)Langacker的認知語法,意象圖式主要由TR,LM和PATH來顯示TR與LM之間的不對稱關(guān)系。TR是這個不對稱關(guān)系中的主體,它移動經(jīng)過的為路徑PATH,通過參照物LM來確認其空間位置。相關(guān)源域均可視為容器,而且都存在TR的一個OUT行為,因此可以分為此行為的三個方面:(1)TR容器內(nèi)消失 (圖2);(2)TR從容器內(nèi)到容器外的趨勢(圖 3);(3)TR 容器外出現(xiàn)(圖 4)。
圖2OUT——TR容器內(nèi)消失圖式
圖2為A.OUT-1的容器圖示,容器(LM)內(nèi)虛擬小球為射體(TR)的消失。在A的兩句話中,界標(LM)容器可以分別理解為“his shirt”和“she”出去之前所在的某個位置,兩句話中對于TR “the wrinkles”和“She”而言,OUT 是結(jié)果,“ironed”和“went”分別表明了路徑(PATH)的方式。
圖3OUT——TR容器內(nèi)到容器外趨勢圖式
圖3為B OUT-2的容器圖示,表示射體TR由LM容器內(nèi)部到LM容器外部的趨勢。B的四個句子中,TR 分別為“a piece of candy”“brochures”“He”和“She”,對應的LM 容器分別為 “candy” 所在容器、“brochures” 所在容器、“he”所在位置及“the dress”本身這個容器,曲線箭頭表示TR從源域LM到目標域的行為路徑。
圖4OUT——TR容器外出現(xiàn)圖式
圖4為C OUT-3的容器圖示,表示C中TR“The lava”和“He”分別由LM內(nèi)部出現(xiàn)在LM 外部,強調(diào)TR在目標域的出現(xiàn)。有時,OUT-3類中TR等同于LM。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有著邊緣表面和內(nèi)外方位的容器,把自身的內(nèi)外方位映射到其他有邊緣表面的物體上[5]29。在某種程度上,LM是TR自身的延伸或擴大。
OUT在短語動詞中的容器圖示與其單獨出現(xiàn)的靜態(tài)情況圖示基本一致,LM容器可以是一維的、兩維的或者三維的。根據(jù)不同的上下文情景,相關(guān)的TR在LM容器內(nèi)消失、在容器外出現(xiàn)或有從容器內(nèi)到容器外的趨勢。
2.OUT語料庫分析
根據(jù)以上A、B、C三類OUT容器模式,對牛津短語動詞詞典 (2005)OUT的19點含義進行分析。OUT的19個含義中,being outside屬于OUT的原始靜態(tài)含義。
例1We like to eat out at least once a month.
句中OUT與動詞“eat”連用但表示靜態(tài)含義,沒有消失、出現(xiàn)或相關(guān)運動的趨勢,“We”作為TR,但是沒有提及LM,此處LM可以是“We”作為TR經(jīng)常吃飯的家里或者某個地方。TR此時的狀態(tài)便是在LM外部,處于靜態(tài),如圖5所示。
圖5 OUT靜態(tài)圖式
剩余18種都是延伸含義,按照A、B、C OUT假設(shè)可以做出如下分類:該動作的途徑。
表1 OUT延伸含義分類
例2The change in weather conditions is causing many species to die out.
這里的目標域是整個“species”,映射到一個有邊界容器,即圖式中的LM,“many species”映射到TR, “many species” 將會在整個 “species” 容器內(nèi)“die”即消失,換言之,TR不再存在于LM內(nèi)。
OUT假設(shè)B.TR從容器內(nèi)到容器外的趨勢,以lasting為例。該含義舉例短語動詞使用了“hold out”“stick out”“l(fā)ast out”和“ride out”,OUT 表示抵制某種壓力或經(jīng)受住困難,動詞為該行為的方式,此處的壓力或者所處的困境即為TR所在容器LM。
例 3I don’t like this job but I will stick it out until the end of year.
該句中“I”作為 TR,“I don’t like this job”這種狀態(tài)作為虛擬LM,是TR從LM走出的趨勢。
OUT假設(shè)C.TR容器外出現(xiàn),以含義searching,observing and solving為例。該含義舉例短語動詞使用了 “find out”“dig out”“make out”“turn out”“hunt out”“sort out”“spy out”“try out” 和“work out”, OUT表示查找并找到信息、難題的答案等。
例 4I’ll try and dig out some old college photos for you.
該句中,可以想象在所有的“old photos”中有一些“old college photos”,因此前者可以作為容器LM,后者則是路標TR,強調(diào)TR出現(xiàn)在容器外,方式則是動詞“dig”。
從專業(yè)短語動詞詞典角度對帶OUT短語動詞進行分析不足以完全驗證假設(shè)的可行性,筆者嘗試從教學實踐中尋找答案。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003)一至四冊共有120篇文章,其中含有170條涉及OUT的句子,帶OUT的短語動詞136條,10條OUT單獨使用,24條OUT與OF連用。按照上述OUT的認知語義分析,136條短語動詞的分類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OUT含義分配比例
上述分類中的OUT假設(shè)A.TR容器內(nèi)消失,以含義disappearing,using completely為例。該含義舉例短語動詞使用了“die out” “run out” “go out” 和“phrase out”,OUT表示消失或者用光,動詞為執(zhí)行
根據(jù)表2,語料庫中短語動詞的OUT表示TR在LM容器外出現(xiàn)的比例最大,占77.94%,因此可以推斷大部分帶OUT的短語動詞中,OUT的用法衍生于其核心含義。TR可以是人、動物、物體或者其他任何東西,而LM容器可以是任何維度的物體,只要能夠表達來自某一容器內(nèi)部的某物出現(xiàn)在外部的含義即可,因此該類短語動詞不論表示空間含義還是隱喻含義,都可以理解為漢語的字面意思 “出來”。
例5It turned out that there had been two Marines with the same name and similar numbers in the camp.(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Unit 3,Section B)
在該句話中“turn out”以新的含義出現(xiàn)在課文中,顯然不同于“turn out the light”的含義。學習者可以根據(jù)“turn”加上“出來”及上下文猜測短語的含義,“某事翻轉(zhuǎn)出來”即為“結(jié)果是,證明是”。
對于14.71%的表示容器內(nèi)消失的短語動詞,動詞本身含有消失、去除或者離開的含義,學習者可以輕松理解句子含義。
例6Yet,because of its sudden start and rapid spread,AIDS could soon wipe out the progress.(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Unit 5,Section C)
從容器內(nèi)到容器外的趨勢占最小比例7.35%,該類短語動詞中的動詞往往本身暗示一種狀態(tài),OUT表明擴張,甚至通過某種容器邊界。
例7By then,Miss Parry had crawled to the back of the building,where doors to the apartment house held out hope for safety.(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Unit 1,Section C)
句中“held”的基本含義為“握住、留有”,而句子提供了某種信息即Miss Parry想要到達某個建筑,因為那里有一個房子,可能那里有人能給她所希望得到的安全感,這就是為何門和房子的存在或者某個具體的人的存在表示“希望”的出現(xiàn),因為這個建筑給了她希望,支撐她繼續(xù)爬行,因此“held out”表示“拿出、提供”,是一種延伸和趨勢。
束定芳指出隱喻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應用。在容器隱喻和圖示理論下,通過解析專業(yè)短語動詞詞典和實踐教學英語教材中小品詞OUT在短語動詞中的隱喻含義,短語動詞中小品詞OUT的空間隱喻含義分類假設(shè)得到驗證。該假設(shè)將有助于英語教學中英語學習者掌握短語動詞,而且易于英語類詞典的編纂。
:
[1]Porto Ma.D&Pena Carme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ome phrasal verb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IBRICA16,2008.
[2]Lindner,Susan Jean.A lexico-semantic analysis of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 with OUT and UP[D].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
[3]Morgan,G.Images of Organization (2nd ed.)[M].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1997.
[4]Dirven René.Metaphoric in Recent Cognitive Approaches[J].Metaphoric.De.2001(1).
[5]Lakoff,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Lakoff George.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7]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8]張德祿,董娟.語法隱喻理論發(fā)展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1).
[9]牛津短語動詞詞典[Z].英漢雙解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
[10]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Z].第六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1]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2]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 1-4冊[M].第一版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