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澈
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廣東國畫研究會曾盛極時。近百年過去,重新梳理和探訪廣東國畫研究會在廣州雅集之舊址,盡管早已更換門庭,但舊時文人畫家雅集的風(fēng)流遺韻仍然值得后人細(xì)細(xì)玩味。
國畫研究會的前身是癸亥合作畫社,而合作社的成立,就與文人雅集這一傳統(tǒng)不無聯(lián)系。雅集,指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xué)問的集會,集會中也有彈琴、品茗、聞香、揮毫等其他雅事?!把偶币辉~源于北宋年間著名的“西園雅集”。直到民國時期,雅集之風(fēng)仍十分盛行。
陸丹林在《廣東美術(shù)概況》中寫道:
到了民國以后,國畫的空氣,較前濃厚,那時很盛行一種“雅集”,在一間酒館或私人住宅,約了幾個畫家,吃飯繪畫,談天說地,作數(shù)小時的盤桓。有時因為春節(jié)同樂會,或其他慈善籌款的會集,也有書畫家參加即席揮毫。后來因為受了新派畫的激蕩,有些人就覺得應(yīng)該組織團(tuán)體從事研究,聯(lián)絡(luò)一切。癸亥合作社,就在民國十二年成立,跟著舉行合作畫展。
雅集將畫家聚集在起,做公益善舉的同時也幫助解決畫家的生計。舊時向畫家索畫,需得自己或托人登門拜訪,要看時機,求畫得付潤筆,而一些畫家住處和活動也不為外人所知。而趁著畫家雅集,即席揮毫,求畫者可取得現(xiàn)成作品并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畫家也可由此提升名氣,于雙方皆有好處。這種文人雅集的方式,算是中國畫家較為傳統(tǒng)的交往與生存方式之一。
廣東國畫研究會的前身“癸亥合作畫社”,社址設(shè)在廣州的司后街(今越華路)小東營。畫社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固定每周日于惠愛路西園或城隍廟茶肆雅集,切磋畫藝,合作繪畫;同時每年舉辦展覽會,出版名為《癸亥合作畫社》的場刊。展覽中既有社員的作品,也有他們的藏品,兼具展示與銷售。
畫社展覽場刊中記錄:“第一回展覽作品出品量不少,雖畫價多為二元、十元的低價”,但“及至閉會時真?zhèn)€一張也不留得,全數(shù)光了”,購畫者中就有當(dāng)時的名流如胡毅生、林直勉、趙公璧等。第二回展覽的作品使畫社名利雙收,“對社會的吸引不減于第回”。這樣的文人雅集在畫家、畫社及社會之間,起著紐帶作用,使畫家之間互動頻繁,也與社會大眾有更多交流。
1925年,癸亥合作畫社擴(kuò)組為廣東國畫研究會。第二年,潘達(dá)微、黃般若、鄧爾雅等在香港組建了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他們每月雅集次,常在陶園酒家、利園北山堂即席揮毫、切磋畫藝、陳列古畫。國畫研究會同時也在東莞成立分會。1935年,廣州市立美術(shù)學(xué)校分會也成立。
國畫研究會成立之初,會址仍在合作畫社的舊址,但那里只是臨時的辦公和通訊之處,沒有展覽、揮毫的地方,研究會若要雅集或舉行展覽、活動尚需另找地方,十分不便。1926年,研究會得到當(dāng)時任六榕寺主持的鐵禪的支持,將六榕寺人月堂設(shè)為固定會址,之后國畫研究會會員的雅集、展覽多在此地進(jìn)行。
潘龢曾記載人月堂的具體情況:
人月堂居五羊靜慧寺千佛塔下,昔為諸僧供佛之地。緣時久頗成荒廢,值國畫研究會苦無會址,會員鐵禪上人愿以此地修理之,以為會所,群稱美善。是堂具花木幽深之致,奇石生云,修竹拂雨,足供世外想。庭中有古白玉蘭一株,高數(shù)丈,花時冷香澈三界,洵勝境也。同人遂于九月鳩資建筑,十月竣工。開徑掃煙,啟窗邀月,檻欞群具,幾案略全,而同人于軟紅塵十丈獲一片清涼為憩息之地,豈國畫為吾國千秋絕業(yè),亦賴我佛慈云擁護(hù)耶。因記之。
而黃般若也曾回憶雅集之地人月堂的情境:
人月堂雖不大,然布置極雅,推窗所及,花塔之朱欄碧瓦,丹柱粉墻,映入眼簾,饒有天然之詩情畫意,是為畫人清涼憩息之地。入其室,名利之心,鄙俗之念,皆頓自消。憶往昔,吾粵畫壇之俊彥咸集,每星期必例會于此,吟詩吮墨,揮毫賦彩,極一時之盛。平時亦有古今名畫及會員新作陳列,更有盆栽石山清供,會員及藝術(shù)青年,皆可整日盤桓于此,談畫論藝,交流切磋,無主無客,令人流連忘返。
通過這些我們能大致了解人月堂的環(huán)境、氛圍。在國畫研究會的歷次展覽作品中,曾有兩件專門描繪六榕寺人月堂雅集場景。一張是許伯勤所作《人月堂雅集》,另張是劉士謙所繪《六榕雅集》,皆是以國畫研究會定期在人月堂雅集揮毫的慣例為主題,作品意境幽深,頗有古風(fēng)。
國畫研究會雅集之時常即席揮毫,其中多為合作繪畫,比如署款作于人月堂的就有很多是合作畫。而雅集作品中,又以扇面為主,一般每張定價二元。很多買畫者喜其現(xiàn)成又多雅趣,且不少又是合作畫,因而專門在國畫研究會雅集的星期天來訂購畫作。每次雅集所作之畫,常被訂購一空,而收入所得,又多會作為畫會的日?;顒咏?jīng)費。
如今,人們常以為即席揮毫的都是應(yīng)酬作品,但當(dāng)年廣東國畫研究會的“雅集”作品卻有不少是佳作精品。由于畫社成員品味相近、志趣相投,且“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羅卓擅走獸,李鳳廷擅花烏,盧振寰擅山水等。一些雅集畫作雖是合作畫,但作品中既有個人藝術(shù)特點,又有渾然天成之妙。在合作的過程中,各人皆傾盡全力,又有幾分“炫技”心態(tài),往往碰撞出不少新意,為后世留下了不少合作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