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凌
合拍是檢驗中國電影流程管理和工業(yè)水平的試金石。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持續(xù)高速增長,以及政府對中外電影合作的推動,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中國簽署了官方電影合拍協議。雖說協議中各國對合拍的定義有差別,但一旦被官方列為合拍,基本都有兩大優(yōu)勢:在發(fā)行上獲得本國電影待遇,并將享有一定的資金補貼或者退稅。
當然,單純出國取景不一定是合拍。合拍,一定涉及兩個或更多國家制片方共同投資、制作、并在雙方或多方市場發(fā)行上映。筆者曾做過合拍片制片人,深知在操作層面要想做好合拍并不容易,這其實是檢驗中國電影流程管理和工業(yè)水平的一個試金石。
簡單來說,以下幾點是“合拍”的關鍵因素:
一、完整、確定、精準的劇本。劇本問題是電影行業(yè)的老生常談,它是一個電影項目的“基建圖紙”。尤其對于合拍片而言,劇本更是不同國家、語言、文化背景的團隊有效合作的基石。美國編劇工會對劇本規(guī)范化有極高要求,故而其劇本才能成為電影制作預算和周期計劃的依據。
二、導演對劇本和拍攝方案的嚴格執(zhí)行。故事板(Storyboard)是導演頭腦中的鏡頭畫面和蒙太奇方案。在開拍前制作出故事板,既有助于導演模擬一部電影的鏡頭語言效果,又有助于主創(chuàng)進一步了解自己應當完成的工作。但是目前中國電影業(yè)內常見的情況卻是導演到現場才臨時改主意,打亂原有計劃,進而延長周期、降低品質。對此,現在有種說法是:普遍采用的數字攝影無需考慮膠片成本,故而導演們可以“任性”了——對于這樣的“理由”,恐怕不止一個外國制片人、導演無法接受。
三、完片擔保。雖然不久前第一家國際化完片擔保公司剛剛進駐上海自貿區(qū),但多數導演、制片人,恐怕對這個為投資人負責、卻給自己添麻煩的環(huán)節(jié)的態(tài)度更多還是抗拒。然而無論怎樣,在國際合作舞臺上,完片擔保合約是多數國家制片獲得資金的先決條件。接受完片擔保公司的評估、監(jiān)督和制約,則是借助外力管住“任性”的一種自我約束,也是對投資人的負責。以金融工具管理電影投資風險,也一定是未來中國電影行業(yè)真正走向產業(yè)化的必由之路。
四、合約化清晰。筆者在國際合作談判中,接觸最多的還不是導演、制片人,而是各類相關律師,當然他們往往也身兼制片人或制片公司高層。隨著中外合作、合拍增多,不同語言、法律體系之間的合約簽訂、執(zhí)行,是合作雙方無法繞過的環(huán)節(jié)。缺少通曉不同國家相關法律的專業(yè)律師人才,是當前電影合拍的一大瓶頸。
五、對視效大片制作流程的了解和分段確認、執(zhí)行。這個問題可能并非所有中外合拍片都會遇到,但考慮到目前中國多數視效大片的制作均由海外團隊完成,這就成了一個隱藏的問題。實際上,對于視效大片制作流程管理的經驗缺乏,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這類影片的完成度。
如同經濟全球化一樣,跨國合作只是產品行銷全球的有效手段之一。無論是中國電影“走出去”、還是電影真正的產業(yè)化,只沾沾自喜于自家“地肥水美”而堅持小作坊習慣,顯然沒法做大做強。因此,合拍對于不缺資金的中國電影人來說雖然不那么必須,但從長遠角度來說,卻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