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
摘 要:“讀”領風騷,探幽文言,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誦讀,有利于使學生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從而增強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敏銳而強烈的語感。
關鍵詞:文言文;讀通;讀懂;讀美;讀透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怕學文言文,甚至討厭文言文。我覺得這種現(xiàn)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文言文教學的乏味造成的。因為大多數(shù)教師的文言文教學過程都是一種模式:文章作者介紹—朗讀—疏通詞句—課文內(nèi)容及主題分析—練習。這種模式存在這樣三個“中心意識”:以知識為中心,一味強調(diào)接受;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強調(diào)灌輸;以誦記為中心,一味強調(diào)記憶。這樣的課堂當然會讓學生覺得“文言文”面目可憎。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讓“死”的文言文“活”起來,讓初中學生“愛”上文言文呢?
我的方法是“讀”,朗讀可以喚起美感,引發(fā)興趣;朗讀可以引發(fā)聯(lián)想,激發(fā)想象;朗讀可以體會內(nèi)容,把握情感。在教學中加強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敏銳而強烈的語感。動情的朗讀能夠渲染濃厚的氣氛,能幫助學生真切、細致地體味作者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
一、讀通文本
文言文的誦讀形式多樣,可以分為:范讀、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分角色讀、配樂讀等,在讀中讓學生識字,讀中指點學生斷句,了解文體,讀中自悟。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讀順、上口,理清思路、層次,把誦讀與會意結合,疏通文意,達到“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效果。
文言文有別于現(xiàn)代文,在字、詞、句和語調(diào)語感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學生掌握朗讀要求,是打開文言文學習之門的一把利器。首先要讀準字音,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要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讀準,如“入則無法家拂士”中的“拂”讀作“bì”。其次要分清句讀,文言文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間做或長或短的停頓,既能使層次分明,也是為了充分表達感情。如“其一/犬坐于前”的“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還要注意語氣、語調(diào)、語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通過恰當?shù)睦首x可以將無聲的語言變成充沛的情感傳達,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二、讀懂文本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蓖ㄟ^大量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字、詞、句的含義,疏通文句,感悟文意。學生的朗讀過程也是廣泛汲取語言營養(yǎng)的過程,大量反復地含英咀華之后,語言規(guī)律等語感難題會在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那潛移默化的成果也日益顯露出來。
如,在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時候,我要求學生能理解關鍵字、詞的含義,如“舉”“苦”“勞”等,能翻譯出重點句子,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等,在疏通文句的基礎上,理解文意。于是,我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朗讀,此文排比句多,語言氣勢足,在不斷地朗讀過程中,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逐漸加深。然后我讓學生翻譯文章,邊讀原文,邊翻譯,力爭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文的語言習慣。在一片瑯瑯書聲中,學生不知不覺理解了這篇千古名文的內(nèi)容。
再如,余映潮老師在教學《岳陽樓記》時這樣指導學生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第三、四段的層次,讀出第三、四段的情感對比;師生演讀,讀出第五段的深沉激昂。
文言文的語言很講究語氣、語調(diào)、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如果不朗讀,很難把握作品中應有的感情、特色。
三、讀美文本
1.聽讀探尋美
以《陋室銘》為例,在幽雅的古樂曲中,聲情并茂地朗讀,聆聽此銘,更覺情與景會,事與心諧。聽著聽著,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同時配以語言訓練,如請結合課文內(nèi)容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梢圆捎孟旅婢涫絹韺懀?/p>
推開虛掩的柴門,我看到了 ,我聽到了 ,我想到了 。
示例:推開虛掩的柴門,我看到了一大片青苔已經(jīng)長到了臺階上,仿佛給陋室鋪上了一層綠地毯。碧綠的小草,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映入簾中,猶如一縷縷綠光,鋪滿了房間。蹲下身來,我聽到了蟋蟀低唱的聲音,我想:好一處世外桃源,能生活在這里的人,一定是一個高雅之士。
2.議讀體味美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讀并相互討論來感受美點。具體可用說、讀、論、評等方法。如教授《口技》,告訴學生描寫的方式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兩種,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對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寫,由于文字淺顯,完全可采用“說、讀、論、評”方法。第一階段: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字找出來并把閱讀的初步感受告訴同桌,同桌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第二階段:由每個討論小組推薦一兩名學生上臺陳述小組的審美體驗結果;第三階段:學生審美信息評述。由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講評,或由學生進行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我們要讓課堂成為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鑒賞、自主審美活動。
3.品讀再現(xiàn)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于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蘊含其中的思想。
如分析《岳陽樓記》一文時,抓住“對偶、對仗”手法來品讀。文中寫景抒情,運用的對偶句達十幾處之多,如“銜遠山,吞長江”“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它們詞工句麗、音韻鏗鏘、筆力雄健、文采生動。用于寫景,既大筆勾勒景物,又準確生動地表現(xiàn)出景物的特征,同時繪景抒情,景情交融,融情于景。用于抒情議論,則境界高遠,氣勢雄渾,既能在文中表達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又能將筆力滲透于文外,形成精警之語,表達出崇高的思想之美和深厚的哲理之美,乃至成為千古名言。
四、讀透文本
對文言文中的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并非僅此而已,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shù)蔫b賞評析?!拔囊暂d道”,深度探究。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用關鍵詞語的理解來促進對文意的理解,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師可以提問:文中哪些語句與文末的“閑人”有關?“月色入戶,解衣欲睡”透露其門庭冷落;見月色美好,“欣然起行”表現(xiàn)出一份閑情逸致;“念無與樂者”透露出其交友之稀少;“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更透露其既有不汲汲于名利而從容賞月的閑情與面對官場失意、人生遭遇挫折時的達觀,但又流露出內(nèi)心深處渴望有所作為的淡淡的矛盾心理。文章言淺意深,言簡意豐,閑適與落寞、欣喜與冷清的意境與心情都從“閑人”一詞中表達出來。
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到文章語言的繪聲繪色、窮形盡相的特點,從而在腦海里清晰地浮現(xiàn)出課文所描繪的畫面,生動再現(xiàn)各種人物的形象,感受其品質(zhì)美。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詩人“秋風破屋”的焦灼,對“群童抱茅”的感嘆,“長夜沾濕”的苦痛,都在朗讀中逐漸深入學生的心中,而后文章陡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高亢聲調(diào),一掃前文的凄楚,一個舍己為人、憂國憂民的偉岸形象一下子就佇立在學生面前。
因此,文言文教學可以讓“讀”來領風騷,只有對課文反復朗讀,才能使文言文中的無聲語言變成聲情并茂的語言,才能使學生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這也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嚴慧.初中文言文情感情境教學法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13(03).
[2]李彩娥.淺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J].散文百家,2012(03).
[3]辛海燕.淺析文言文的教學方法[J].散文百家,2013(0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