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今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在3月3日的《新聞聯(lián)播》播發(fā)消息,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正式出版發(fā)行。3月8日,《人民日報》刊發(fā)報道《委員熱議<習近平用典>:“這就是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用典》很快登上全國各大書店暢銷書的榜首,成為坊間熱議話題。
《習近平用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盧新寧說:“文風是眼睛,背后其實反映的是黨風、政風,用典的背后是‘治世’,體現(xiàn)的是‘習式’治理思想和執(zhí)政風格?!毙侣劤霭娼缛珖f(xié)委員們表示,該書從文化角度闡釋和傳播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思想,值得向全社會推廣和傳播。一部《習近平用典》,字里行間透露出總書記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他的國學情懷。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用典》引發(fā)代表委員的熱議,有政協(xié)委員一語中的地說道:“這本書有很厚重的思想底蘊,出版得非常及時。我們看到了領導人在繼承和弘揚民族思想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經(jīng)典的嫻熟運用,并直面國家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從古訓中找到力量、找到方法、找到路徑。”
自2014年以來,習近平曾先后三次對國學進行闡述和表態(tài),分別是造訪孔府并發(fā)表講話、與國學大師湯一介促膝交談和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有外媒發(fā)表分析文章稱:這或許意味著中國社會尊孔崇儒的時代已掀開序幕,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
從《習近平用典》一書來看,習近平對國學也情有獨鐘,樂意在講話中援用典故,在情與理之間,尋找到最適合的表達方式,讓人感到親切可敬、平易近人,又沉穩(wěn)大氣、提綱挈領。
老師的話:
習近平對國學情有獨鐘
在習近平講話中,往往引用大量的成語、典籍,如“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養(yǎng)癰遺患”“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這些成語典故出自《三國志》《后漢書》《論語》等書。
之所以能恰如其分地引經(jīng)據(jù)典,這與習近平對國學情有獨鐘分不開。北京市八一中學原教師、曾擔任過習近平中學語文老師的陳秋影說:“他讀書很認真,對課堂上講的不滿足,自己還會讀很多書。他很喜歡杜甫的詩,對國學情有獨鐘?!?/p>
作為習近平曾經(jīng)的中學語文老師,陳秋影對這位學生的“語文”水平也做了點評,她說:“他今天的講話,還是很有文采的?!?/p>
談及習近平中學時代,陳秋影對他的印象很深。當時習近平只有十多歲,但是比他同齡的孩子更顯沉穩(wěn)?!氨热缰袑W樓門很小,如果同時遇到幾個同學和老師,他一定會讓老師先走。他也不說話,就做個手勢。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可以做到這樣很難得。他的家庭教育和成長過程,都能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陳秋影坦言:“他不是激動型,是沉穩(wěn)型的,對很多事情會很理性去看,多閱讀、多思考?!?/p>
多年來,習近平與陳秋影一直保持聯(lián)系。在習近平任廈門市副市長時,還熱情邀請自己的老師去廈門旅游,以敘師生之誼。陳秋影說,自己與習近平一直有書信來往,有些人甚至托她請習近平題字,但是后來有規(guī)定不能以個人名義題字,即便如此,習近平也會交代秘書一定要回復自己的老師。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海淀區(qū)民族小學看望少年兒童,參加少先隊員入隊儀式,還專門請來了自己的語文老師陳秋影。習近平笑著對陳老師說:我還記得讀初中一年級時,您教我們語文,把課文解釋得非常好。
這也是習近平回京工作后,與陳老師的第一次見面。今年春節(jié)期間,陳秋影在給習近平的書信中提到這件事,并表示這是她在2014年中最開心的事。
造訪孔府:
“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來到曲阜孔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習近平看到桌子上擺放著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物,他一本一本饒有興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兩本書,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p>
隨后,習近平同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聽取他們發(fā)言后表示,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一定能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fā)揮積極作用。
據(jù)媒體報道,這兩本原來靠作者貼錢出版的書,一夜之間洛陽紙貴,各大書店強打促銷,兩本書的腰封還直接印上習近平的話。
在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詳細闡述了汲取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的原則,須“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
習近平說:“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xù)發(fā)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維護中國團結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及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促進社會和諧,都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習近平看來,要解決當代社會發(fā)展所面臨的貧富懸殊、社會誠信與道德倫理每況愈下等突出難題,需要現(xiàn)代人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人類歷史上累積而來的智慧和力量。
拜訪大師:
與國學泰斗湯一介促膝談心
北京大學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2014年5月4日,在“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
習近平首先來到北京大學人文學苑,觀看人文社科成果展。展覽展示了北京大學文學、歷史、哲學、考古學科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北大圖書館館藏的重要文獻,包括《共產黨宣言》的多種譯本。習近平向馬克垚教授、袁行霈教授等詳細了解人文社科學科發(fā)展情況,對北京大學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取得的成果給予肯定。
最讓人難忘的畫面便是習近平親自拜訪87歲的著名哲學家湯一介教授。當時湯一介教授走出研究室歡迎習近平的到來,習近平快步迎上去,親切握手后走入研究室,同他促膝交談。
湯一介向習近平介紹了編纂大型國學叢書《儒藏》的情況,習近平問他有什么困難和需要,并贊揚他勤奮嚴謹?shù)闹螌W精神。
走出研究室時,習近平親切地拉著這位國學大師的手的場景,感動了中國學術界所有人士。正如習近平所說,推進中國改革發(fā)展,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鑒啟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文史哲研究要關注人們的精神世界,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確立不斷前進的方向和信心。這是當代學術研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早在20世紀90年代,湯一介教授就重提編纂《儒藏》之議。2002年10月,北京大學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聯(lián)合有關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正式啟動了《儒藏》工程,這是教育部迄今為止最重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攻關項目。
《儒藏》全本將收錄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儒學文獻3000余種,330冊,約10億字,計劃于2025年完成,規(guī)模將超《四庫全書》。一貫謙虛低調的湯一介曾自信地宣稱:“我的標準是,我編了《儒藏》之后100年不會有人來超過我,而且世界上通行的儒學研究的本子就是我這個本子。”
在與習近平促膝長談后不久,湯一介教授于2014年9月溘然辭世,目前《儒藏》尚未最后完成,令人喟嘆不已。在湯一介教授追悼會上,習近平送去花圈寄托哀思。
兩論古典:
不贊成課本去掉古詩文經(jīng)典
2014年9月9日,在第30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習近平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一線教師,向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致以節(jié)日祝賀。北京師范大學南門附近,掛起30年前的“教師萬歲”橫幅。
北師大教師參加了全國課標的制作,習近平從展臺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tǒng)一,他說:“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jīng)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p>
早前,上海市小學一年級新版教材刪掉了舊版本中全部8首古詩頗受爭議?!半x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樣朗朗上口的詩句從課本中消失了,同時被刪的還包括《登鸛雀樓》《夜宿山寺》《江雪》等經(jīng)典之作。
據(jù)《法制晚報》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近17年來至少有43篇經(jīng)典課文消失在各個出版社的中小學課本中,其中22篇經(jīng)典古文、古詩詞8年內被刪除。取代過去經(jīng)典課文的則是《蝸牛》《飛向太空的航程》等新面孔。
幾天后,在出訪塔吉克斯坦的專機上,習近平到后艙看望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再次談論詩文經(jīng)典。一位記者說:“習大大好!您前天在北師大說語文不能‘去中國化’,反響很熱烈?!绷暯秸f:“古詩文經(jīng)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xiàn)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jīng)典,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p>
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任翔表示,她非常贊同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經(jīng)典詩詞嵌在學生腦子里”的觀點。從2015年9月起,由她負責主編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小學一年級《語文》的古典詩詞,將由現(xiàn)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個小學階段不少于100篇。
任翔認為,要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讓孩子感受音韻的美,“古詩詞的韻律對培養(yǎng)孩子的記憶力和節(jié)奏感都非常有益”。此外,以后高考也會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考查,“所以從小就要打好古詩文的基礎”。
筆耕不輟:
體現(xiàn)深厚的國學功底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重訪蘭考,多次動情回憶起40多年前學習焦裕祿的情景,并深情地吟誦自己創(chuàng)作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該詞曾于1990年7月16日刊登在《福州晚報》上。他深有感慨地說:“我是有感而發(fā),直抒胸臆。”
習近平回憶道:“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多次泣不成聲。特別是念到焦裕祿同志肝癌晚期仍堅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頂著肝部,藤椅右邊被頂出一個大窟窿時,我受到深深震撼……”
焦裕祿精神猶如一座豐碑巍巍矗立。習近平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我后來無論是上山下鄉(xiāng)、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p>
作為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路走過來、深知民情國情的習近平,最知道一個民族需要什么樣的精神。民族精神乃國之神器,是不可坍塌的。具有強烈的家國意識和人文情懷的習近平不能不為當時社會的某些現(xiàn)象而深感憂慮。1990年他正在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的任上。7月15日,夜已經(jīng)很深了,皓月如銀,心地一片澄明,這時候他正讀著一篇《人民呼喚焦裕祿》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思緒如潮,隨即揮毫寫下了這首詞。
1991年1月13日,習近平還在《福建日報》上發(fā)表了《軍民情·七律》,全詩嚴謹而不拘泥,含蓄而兼奔放,仿佛隨手拈來,自然灑脫,一氣呵成,讓人久品不厭,回味無窮,受益匪淺。2014年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在福建和11位雙擁模范親切交談時,習近平動情地說,作這首七律是為了表達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的魚水深情。
習近平不僅能填詞作詩,而且在擔任更高職務后,還在筆耕不輟地撰寫社評。2003年2月25日至2007年3月2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頭版開設《之江新語》專欄,累計發(fā)表短評232篇。2007年5月,浙江日報社以《之江新語》為書名,將文章集結出版。